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轿车声固耦合低频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巍  刘更  吴立言 《汽车工程》2006,28(12):1070-1073,1077
建立结构载荷激励下乘坐室空腔声学系统和声固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LMS V irtual.lab对某轿车乘坐室结构与空腔声模态的频率和振型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法和模态叠加法对该轿车车内噪声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指出采用模态叠加法计算声固耦合问题时,对于结构模态阶数的提取要求。通过计算仿真分析该模型低频噪声在频域中的分布情况,为降低由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提供结构修改和声学修改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某中型客车空气滤清系统的声场仿真计算和整车进气噪声试验分析,提取其进气噪声声源特性并进行了声学优化。首先采用四负载法提取进气噪声声源特性,建立进气系统声学边界元模型,预测进气系统进气口噪声并与试验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提取声源的准确性;然后进行整车进气系统噪声试验,分析进气噪声频谱特性,确定消声频率;最后通过仿真设计了消声元件,并提出优化方案用于实车验证。整车进气噪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进气系统声学特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轿车的有限元-统计能量分析混合模型,并采用理论方法计算出模态密度、内损耗因子和耦合损耗因子.采用试验方法测得发动机悬置处激励,采用虚拟样机方法仿真得到悬架对车身激励.对整车模型加载激励,并进行了有限元结构模态分析和FE-SEA联合仿真分析,获得了前50阶模态对应的频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板件噪声贡献分析及传递路径分析,得出了路面激励到驾驶室噪声传递路径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轿车副车架橡胶支承的动态特性试验,实现了橡胶支承迟滞非线性特性的数学建模和参数识别。用动态子结构方法将整车模型划分为多个子结构,采用含连接子结构的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建立了整车非线性流固耦合模型。用MontoCarlo法模拟路面激励谱和发动机随机激励力谱,利用整车结构-声学耦合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在时域内对路面激励和发动机激励产生的振动和车内噪声特性进行仿真模拟,并通过道路试验和台架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利用GT-Power模型首先计算出整车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同时通过试验测量出全油门工况下的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值,比较了仿真结果与试验的误差及原因分析,总结了用GT-Power模型作排气声学计算的分析流程以及在整车开发中具体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和试验验证说明了该分析方法在整车性能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车内低频噪声直接影响其乘坐舒适性,应用有限元和模态分析技术对一模型驾驶室的结构振动和室内噪声耦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和声学分析软件计算了驾驶室的结构动态特性和空腔声学特性,并与试验模态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声-固耦合理论对驾驶室结构振动与室内声学灵敏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车内噪声产生机理,阐述了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试验与理论计算方法,建立了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流程,主要包括车辆噪声振动测试、车内噪声产生原因分析、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白车身模态试验、车室声学分析、车身结构优化等.按照该流程进行了实际车辆车内结构噪声的治理,显著降低了车内结构噪声,提高了该车辆的NVH特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总贡献系数和的客车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中型客车中复杂噪声源对场点的贡献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噪声源对车内整体噪声贡献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衡量多输入对多输出贡献量的方法。首先对某型客车车内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车内噪声信号特征,计算怠速工况下不同噪声源对不同场点的偏相干函数。接着通过车内声学模态试验,分析了该客车车内空腔声学固有频率。最后,基于偏相干函数提出了"贡献系数和"和"总贡献系数和"两个新的评价参数,并结合声学模态特征,评价进排气、发动机和冷风扇等各关键噪声源信号对整车噪声的贡献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定了主要的噪声源和需要改进的噪声频段,为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路面噪声计算不考虑轮胎的影响,容易导致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噪声控制欠缺,使得仿真阶段噪声预测偏差较大。针对该问题,对轮胎进行模态测试,利用逼近计算生成仿真轮胎,结合底盘系统搭建整车路噪的仿真模型;利用实测路面噪声数据,对比模态轮胎法、传统轴心力荷载法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模态轮胎法比传统轴心力荷载法计算路面噪声峰值的计算精度高10.8百分点,尤其是对于轮胎的空腔噪声;与实测数据相比,A计权噪声仅有0.5~2.0 dB的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噪声源的识别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岩  郝志勇  刘永 《汽车工程》2007,29(6):520-523
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和加速噪声的模拟试验对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进、排气噪声是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并初步确定了进、排气噪声对整车加速噪声的贡献量。利用边界元计算(BEM)技术对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新设计的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对整车的通过噪声有2.7dB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包括燃料电池发动机、电机及其控制器、动力蓄电池组在内的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噪声特性,将动力系统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归结为线性二次型高斯问题,并建立了考虑随机干扰的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线性二次型最优动力控制算法。离线仿真和实车转鼓试验证明,该算法能够充分考虑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特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自由场消声室内四轮转毂试验台上对燃料电池轿车进行了声振特性测试,采集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信号及运动部件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析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的分布状况及主要频率成分。通过信号分析表明,车内噪声来源于驱动电机总成和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氢泵、风机,产生的噪声通过空气直接传到车内,同时引起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根据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3.
鲁连军 《上海汽车》2006,14(5):32-35
对采用ISG电机的一款混合动力轿车进行了系统匹配仿真分析,通过对NEDC和SHDC工况下不同电机功率匹配情况、燃油消耗的仿真分析,得出了不同电机功率匹配对油耗的影响;接下来通过0~100km/h加速仿真,确定了满足加速性能要求的电机功率,并通过多次连续加速测试确定了电池容量的大致需求。从仿真分析的角度提出了ISG系统可行的匹配方案和预期的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4.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汽车工程》2007,29(8):635-641
介绍了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对结构传递和空气传播噪声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试验,测量并计算得到传递函数,结合实际激励进行车内噪声合成,合成结果和原始声音比较接近,结构传递噪声是主要成分,最后通过路径贡献分析识别出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精确的测量汽车的燃油消耗量,利用底盘测功机模拟汽车在实际道路运行,严格按照汽车国家标准进行等速油耗试验,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底盘测功机模拟道路试验可以精确的测量汽车的百公里油耗。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一国产内燃动力轿车改装成的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搭建有限元模型,使用非线性有限元求解器LS-DYNA对该电动汽车进行侧面碰撞的仿真计算,并与原型车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电动汽车相比于原型车在侧面碰撞安全性方面有所提高,其高危零部件在碰撞中能够保持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油轨脉动噪声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乘用车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怠速低频噪声进行了研究,发现噪声源为汽油机喷油器反复开启产生的燃油压力脉动。应用商业流体软件对喷油器关闭瞬间燃油在油轨内的传播过程进行三维仿真,得到油轨内的油压变化规律。并在原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轨尺寸和横截面积的变化对油压的影响。分析表明:油轨横截面面积加大对油压脉动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相同横截面积条件下,长宽比越大,抑制油压脉动的效果越好。优化方案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方轨比圆轨的噪声小,但圆轨带内置缓冲器,效果最佳,可降低车内噪声3.2dB。  相似文献   

18.
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 of a vehicle, simulation of interior noise is useful for assess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 (NVH) performance. Traditional transfer path analysis (TPA) technology cannot simulate interior noise since it use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hybrid TPA i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Hybrid TPA uses simulated excitation force as the input force, which excites the flexible body of a car at the mount points, while traditional TPA uses the measured force. This simulated force is obtained by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of a powertrain. Interior noise is predicted by multiplying the simulated force by the vibro-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 (VATF) of the vehicle. The VATF is the acoustic response in the compartment of a car to the input force at the mount point of the powertrain in the flexible car body. The trend of the predicted interior noise based on the hybrid TPA corresponds very well to the measured interior noise, with some difference due to not only experimental error and simulation error, but also the effect of the airborne path.  相似文献   

19.
传统环卫车在城市环境下燃油经济性不佳且噪声大,混合动力环卫车则有着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较低的噪声。本文从并联混合动力环卫车驱动系统结构与工作特性出发,设计提出并联混合动力环卫车的驱动方案,分析了动力单元工作特性,确定了发动机与电机参数,并通过样车试验反映了驱动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