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概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设计方法。在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各组成部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imulink与carsim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助力特性较好地协调了转向轻便性和路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肖柏青 《北京汽车》2013,(2):25-28,3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是汽车转向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助力控制策略的选取在EPS中起关键性作用。根据简化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物理模型,建立转向系统和助力电动机相应的数学模型,选取转矩电流双闭环PID控制策略,建立了合适的助力特性曲线。在Simulink环境中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选取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轻便性、跟随性和路感要求,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电动助力转向助力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电动助力转向是汽车动力转向的新技术与新结构,助力控制是电动且力转向的基本控制策略,并决定电动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着重讨论了电动助力控制的一般过程、电动机目标电流的决策方法、电动机电流的控制策略等问题。台架试验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对电动助力迥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助力性能是评价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助力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转向操作的安全性。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为控制系统设计目标,将经典控制理论的PID控制与虚拟样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创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仿真结果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然后系统分析了助力特性曲线的特征形式对转向轻便性和路感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能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节约试验经费。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装有EPS的整车转向动力学模型,以某微型轿车管柱式EPS为例,对常见的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助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直线型和曲线型助力特性在转向轻便性和路感方面的互补性,设计了一种新的组合型助力特性.实车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组合型助力特性在路感方面优于直线型和折线型,在转向轻便性方面优于曲线型,能较好地协调不同车速时的转向轻便性和路感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中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及控制策略;并且展望了电动助力转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也是中、小型乘用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将会逐渐取代液压助力转向系统。1〔ps系统的优点(l)EPs系统只有在乘用车转向时提供助力,因此能减少能量消耗,即降低油耗(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油泵在乘用车不转向时也工作,能量消  相似文献   

9.
电动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装在中型轿车上的齿轮轴式电动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该系统的三自由度动态模型,分析影响转向助力特性的变量,提出简化的转向阻力计算公式及助力增益与车速关系。以实车参数为基础,得到非线性的助力特性图。通过分析该图,表明该助力特性符合实际系统的控制规律,为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提供依据。此外,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求不同车型的助力特性有较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采用,一种用现代控制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应运而生。 据估计,到2000年,欧洲市场对伺服助力转向器总需求将超过1500万只。其中10%将是电/液助力转向器,电动助力转向器约将1/3。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在轿车上广泛采用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将会被逐渐淘汰,而由效率更高、适应性更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所替代。为此,各国都在开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被广泛应用于中高级轿车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旱日制定,文章提出了电动助力转向器的一些设计方面的要求。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结构,阐述了其基本性能、工作环境及安全性要求,表明电动助力转向器具有结构简单、动力消耗小和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指出目前国内许多自主品牌轿车都已安装了自己研发的电动助力转向器,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必将使电动助力转向器取代液力助力转向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无功损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能耗分析,指出了能耗的途径,提出了无功损耗指标,探讨了节能的途径。同时提出了实用的试验测试方法和理想的按需型转向系统的概念,这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节能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研究探讨助力特性曲线出发,确定了电动转向器(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的助力特性曲线,设计了助力控制器以达到电动助力转向的控制目标,通过仿真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加入助力控制器的电动转向器系统提高了转向的轻便性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某全挂车牵引架模型,将其导入ADAMS仿真软件,建立了牵引架助力机构的VP模型。以抬起牵引架的过程中人最省力为目标,对助力机构进行优化设计,使操作者能轻松地完成牵引架对接和脱开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EPS助力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并对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进行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基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的EPS助力特性研究方法。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对理想的助力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和预测,得到非常理想的新曲线。学习的结果说明,径向基神经网络在学习和预测方面功能强大,应用此控制策略,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6.
载重卡车转向阻力很大,靠人力难以实现转向,故此多采用液压助力控制方式来保证车辆转向轻便准确,最大限度地降低司机驾驶车辆的劳动强度,但存在载重卡车转向系统故障率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助力转向系统特点,从液压随动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了工作原理。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线内循环设计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提出了外循环回路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颠簸路异响的主要潜在原因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排查和预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Interaction of vehicle and steering system regarding on-centre handl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r the on-centre handling behaviour of vehicles the steering system is absolutel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steering system a validated, especially tailored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Some meaningful vehicle and steering system parameters are altered to show the influence on steering wheel torque, steering feel and understeer. The result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an accurate steering system model. Identifi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entre feel and steering response were a stiffer torsion bar, a higher cornering stiffness or a lower overall steering ratio. The steering response, however, suffers when the centre feel is improved by a higher trail. The steering rack friction reduces mainly the steering response while the steering column friction decreases the centre feel whereas a stiffer torsion bar lessens the understeer tendency.  相似文献   

19.
For the on-centre handling behaviour of vehicles the steering system is absolutel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steering system a validated, especially tailored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Some meaningful vehicle and steering system parameters are altered to show the influence on steering wheel torque, steering feel and understeer. The result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an accurate steering system model. Identifi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entre feel and steering response were a stiffer torsion bar, a higher cornering stiffness or a lower overall steering ratio. The steering response, however, suffers when the centre feel is improved by a higher trail. The steering rack friction reduces mainly the steering response while the steering column friction decreases the centre feel whereas a stiffer torsion bar lessens the understeer tendency.  相似文献   

20.
载货汽车转向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载货汽午转向系统运动学特忭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研究了载货汽车原地转向阻力的主要组成及动力转向器的效率特性,给出了原地转向性能的计算分析方法。通过对4种动力转向系统匹配方案的分析表明,转向机构的传动比和动力转向器的效率对车辆原地转向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