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叫白马,来自海南新大洲,他们叫我“白马王子”我觉得太长不爽口,就把“王子”的桂冠给了我的主人常明。还好我的主人高大、帅气、一点无愧于“王子”的称号,我们成了最佳拍档的“白马——王子”。  相似文献   

2.
坐朋友的车去旅行,发现在其价值百万元的车里用的是一部便携导航仪,忍不住问他:“你车里明明有原装的车载导航,为什么要用一部便宜的便携导航产品呢?”他给我的答复是:原装的导航地图还不如便携机的地图。  相似文献   

3.
整个国际市场的不景气对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并不完全意味着风险,俗话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企业也不例外,“机遇也是给有准备的企业”,金融危机的确考验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但对于有准备的企业也是机遇。虽然他们没有应对金融风暴的经验,也缺少兼并收购的资金,但其信心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4.
片花     
《汽车杂志》2013,(8):206-207
“我知道他们也在争夺位置,但是你不能就这么无视蓝旗。我跟他们谈过了,两个人似乎还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相似文献   

5.
源自疯狂     
《汽车杂志》2012,(1):262-265
信和音响正式成为瑞典DES的中、港?、澳总代理,DLS公司派专家前来中国与经销商面对面接触。介绍产品吗?错!据我对这家公司的认识,对老板DawidKoniarski的了解,这位仁兄应该会以讲解音响技术与教导大家实际装车作主秀。哈哈!我的猜测应验了!由于DLS是一家非常讲究比赛实战经验、实际操作、音响技术钻研的公司,老板更堪称是疯子中的疯子,对好声与比赛的追求乐此不疲,所以它们对自家“千锤百炼翌的产品可以无须多说,反正一般消费者用了一定会满意,发烧玩家用了也难以挑剔!  相似文献   

6.
声音     
中国的消费者并没有变得“西方化”。他们越来越现代化和国际化,但他们依然很“中国”。如果说我从自己在中国担任20年广告高管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成功的西方品牌灌输给中国的信息是“全球化”而不是“外来者”——这样他们就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李晨雪 《摩托车》2009,(5):98-99
前几天跟“细水长流”聊了很久,他说他不知道我是聋人,于是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力,具体多大了也记得不清楚了,听大人说我在小时候病了,好像是肺炎因此打了“庆大霉素”针,后来我的听力不是很好了70多年后的今天,我觉得那是命运跟我开的玩笑,我真正觉得我有区别于其他的孩子,是因为朋友们跟我说哨悄话的时候我却听不清楚,导致我成为他们中的异类……  相似文献   

8.
Q Onon大哥,很高兴看到你的回复。我就是那辆安装了先锋6850+DLS-A3+UR6S的车主,看到5月刊之前有个小插曲。UR6S装上一个星期有一只坏了,无规律的沙沙声。打电话给XX代理商。回复说是不予更换,只能维修,所有DLS喇叭都是如此。几千元买只坏喇叭,呕血!修好后问原因竟然说是施工时的木糠进入了喇叭,对此堂主相信吗?如此推脱,鄙视一下某些代理商,有损DLS的大名!  相似文献   

9.
10岁生日那年,疼我的母亲不惜花费半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个也是到现在我唯一拥有的变型金刚。直到现在,这部横跨二十多年的动画片影响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数以亿计的追随者从来没有将目光从它们身上挪走。07年,所有的“金刚迷”迎来多年后他们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0.
当下,90后是社会上“最惹眼”的群体,面对这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最具青春年华的一代人,我们会被他们给迷惑,其实他们也会被自身的迷惑给迷惑。90后这个庞大的人群,有着很大缺陷,他们有理想,也不甘于平凡,但更多时候,沉迷在物质的享受上而精神世界迷茫着。无论怎样,90后这股新势力是社会上一股重要的力量,代表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发现与了解90后,解读他们的迷茫。也是一种放眼未来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1.
陈欢  刘杰 《轿车情报》2005,(8):50-53
给Tiida的两厢版取一个新的名字一“骐达”,实在是个很明智的做法。什么Polo三厢,飞度两厢,说起来拗口。有些朋友要买飞度,来问我这车怎样?总得先问他们一句“三厢还是两厢的?”这种事情发生多了买在是件很心烦的事情,因为我欣赏喜欢两厢飞度的人,藐视喜欢三厢的,所以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时,我时间就不知道该欣赏他还是藐视他。  相似文献   

12.
混出一片天     
在我的记忆中,“混”字其实是有很多种解释的,印象最深的当属“混混儿”一词,来自于小时候胡同里一起长大的玩伴儿,他们忽然间有一天不和我玩了,军绿书包里揣上半块砖头开始打拼外面的世界,长辈们将他们统称为“混混儿”,我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3.
《汽车杂志》2009,(8):58-59
学设计的人都知道意大利设计大师吉加罗(G.Giugiaro)的名字,也都知道他的名字和“意大利设计”(Italdesign)公司联在一起,但对于具体是一家还是两家公司,很多人不清楚。我在去都灵他们公司参观前也有些糊涂,但对“吉加罗设计”、“意大利设计”还是很喜欢的。概念新,敢于探索,不走简单市场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汽车杂志》2014,(1):154-161
当我的飞机降落在旧金山时,打开手机收到两位朋友的短信。他们互不相识,但他们身处的地方竟然出奇相似正在利用“十·一”假期在美国西海岸租车自驾游。于是我很不怀好窟:地这样回他们:“我也正准备前往加州1号公路,不过我开的是奥迪R8。”美国最美丽的公路 加州1号公路,从旧金山北部沿着太平洋一路蜿蜒向南直至洛杉矶南部,穿越整个加州西部海岸,串连起如卡梅尔般绝世清幽、如圣芭芭拉般温暖静谧的风情小镇。  相似文献   

15.
替身弗兰卡     
“弗兰卡,快上来,咱们再跑一圈。”“不,你自个儿跑吧,我想回家。”“再跑一圈就回家,弗兰卡,回家就给你一根肉骨头,哦不,给两根,我保证。”  相似文献   

16.
听友人给我讲了这么一个事例:说是有一位司机开车极其不喜欢系安全带,为此吃了不少单子。总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乎,这位仁兄居然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衣服上画了一条“安全带”,颜色调配地恰到好处,宽度、位置也是被设计地天衣无缝,几乎到达了以假乱真的境界!这样一来,居然再没有被处罚过……这位友人把这个事例是以“笑话”的名义讲给我听的。可是我听了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编辑老师们: 您们好!小弟我“研究”汽车还不是很久。有很多问题还望各位老师予以详细的答复,谢谢!  相似文献   

18.
这车使用了近10日,今天我很不想开它了。后座的两个家伙正在看一喜剧,“哈哈”的笑声此起彼伏快乐之极。我却按照交通法的规定看着灰黑的道路向前开。最可恶的就是,午饭过后他们可以舒适地睡觉不跟我聊天。罢工的念头一起就马上被泡温泉的诱惑给打消了。开车的妒忌坐车的,坐车的因未有驾照而羡慕开车,人性就是这样,围城外的人还在渴望着进去,围城里的人也在想着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不撞不相识     
我觉得,我的坐驾奥迪A4和我的好友TONNY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品质上的佼佼者。说起来很巧,我跟TONNY正是靠了A4的关系,不“撞”不相识!  相似文献   

20.
一年前尚酷1.4TSJ来到中国,首席设计师克劳斯·比绍夫用亲手描绘的美好未来,真正敲开中国的大门闯入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个悠久的具有纯正德国血统的性能轿跑车型。向往“激进”的年轻人为此哗然——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在街道上“招摇”,时不时地也冲入赛场劈弯驰骋,尚酷给他们带来欢乐和自豪。然而一年后的今天,2.0TSI尚酷再次降临民间,我为此雀跃——它是今日的硬汉,新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