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敏 《驾驶园》2008,(7):60-61
目前技术比较成熟,适合装车的辅助制动装置有: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和永磁式缓速器、自励式缓速器等。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在发动机排气管中装置阀门,当阀门关闭时,把发动机作为空气压缩机来工作。在排气冲程中,排气歧管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发动机获得负功,从而产生制动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汽车制动主要包括传统的车桥制动、发动机制动及缓速器制动等三种形式。车桥制动的缺点是在车辆频繁制动以及下坡长制动时都会产生制动器过热现象,导致制动效能衰减,甚至制动失效。缓速器是一种辅助刹车系统,可以不必使用主制动器就能减缓车辆行驶速度,增强车辆的安全性。其作用原理与传统制动方式不同,有延长传动系和制动系寿命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装有缓速器的汽车在制动时,其制动性不能用理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来评价,但对I曲线稍作修改并结合传统的分析方法,仍可以对汽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式,得出关于路面附着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该方程解的情况来分析制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汽车制动时的稳定性,施加在后轮上的缓速器制动力不宜过大,并且通过适当调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可以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商用汽车液力缓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驶在矿山或山区公路上的商用汽车经常要下长坡,要对汽车进行持续制动,从而使汽车速度稳定在某个安全值.此外,经常在行车密度很高,交通情况复杂的城市街道上行驶的汽车(如城市公共汽车),为避免交通事故,单靠行车制动系是难以有效地完成制动任务的.因为制动器长时间频繁地工作将使得其温度大大升高,以致制动效能衰退甚至完全失效,所以在这种行驶条件下运行的汽车,有必要增设辅助制动系.辅助制动系的作用即是在不使用或少使用行车制动器的条件下,使车辆速度降低或保持稳定,这种作用称为缓速作用,但不能将车辆紧急制停.辅助制动系中用以产生制动力矩对车辆起缓速作用的部件称为缓速器.产生缓速作用的缓速器主要有两类:即液力缓速器和电磁缓速器.  相似文献   

5.
<正>缓速器是独立于车辆主制动系统和驻车制动系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持续制动装置,它对于在山区公路上使用的商用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液力缓速器在比较紧凑的结构环境下可以获得较大的制动力,并且体积小、质量轻,在低速范围的制动力大。液力缓速器的维护和保养是一  相似文献   

6.
商用汽车的主制动器是鼓式制动器或盘式制动器,均属于摩擦制动器,而摩擦即意味着磨损,这类制动器适用于高度减速直至紧急制动,但不适合用于长时间的连续制动,例如在很长的坡道上的制动。缓速器是合适的能连续制动的制动器。位于德国Limburg,创立于1958年的德国克罗伏特缓速器有  相似文献   

7.
商用汽车的主制动器是鼓式制动器或盘式制动器,均属于磨擦制动器。而磨擦即意味着磨损,这类制动器适用于高速减速直至紧急制动,但不适合用于长时间的连续制动,例如在很长的坡道上的制动。电涡流缓速器(以下简称缓速器)是适合连续制动的制动器。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制动盘或制动鼓因过度磨损而造成制动失灵,文章建立了客车液力缓速器、行车制动器、行驶阻力及整车制动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组建了客车制动性能仿真模型。仿真内容包括客车在平路和长下坡路上制动时,行车制动器单独作用,液力缓速器与行车制动器联合作用和液力缓速器不同充液率下单独作用的制动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和未使用液力缓速器相比,使用液力缓速器在平路和长下坡路上,可以减少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在下坡过程中,单独使用液力缓速器可以使客车最终保持在某一较低稳定车速;液力缓速器的制动作用随着充液率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问:据悉北京购进的200多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缓速器",请问什么是"缓速器",有什么优点?答:缓速器是制动器的一种,是构成车辆辅助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缓速器通过作用于原车的传动系统而减轻原车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以提高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这样的功能,对经常面临持续制动的矿山和山区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贡献卓著。因此,经常在矿山和山区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一般都被建议安装缓速器。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分配有限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功率,建立了发动机缓速器的热平衡计算模型,提出了发动机缓速器通过冷却系统散热功率的测试方法,对比了发动机驱动车辆行驶和车辆滑行制动两种状态下的功率平衡。通过场地试验确定了滚动阻力系数和空气阻力系数,从而获得了发动机缓速器的制动力特性。通过在G312国道和G5高速公路上的道路试验,验证了热平衡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的散热比例模型可简化运算过程;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缓速器散热的主要途径,发动机缓速器通过冷却系统散热的功率比例与变速器传动比、散热器出入水口温差值、车速和整车制动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传动系液力缓速器作为辅助制动的一种技术,在下长坡时熟练操作缓速器,承担80%-90%的行车制动力矩,既保证了行车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制动器的磨损。该文着重介绍了在重卡车型上应用的传动系液力缓速器系统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组成,使用说明等。  相似文献   

12.
汽车常用辅助制动装置有发动机制动、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空气动力缓速、牵引电机缓速等,与其他缓速器相比,发动机制动器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响应时间短,造价低,  相似文献   

13.
金柏正 《商用汽车》2013,(3):107-108
车辆安装缓速器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辅助制动制动装置,由于缓速器安装在车辆的传动系统中,因此正确的使用与维修保养十分重要。配置缓速器的商用车在减速或下长坡时,启用缓速器,不但可以更加平稳的减速,避免频繁使用制动而造成的磨损和发热,而且还能提高制动效能,大大提高轮胎和制动器的使用寿命。GB7258-2012《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7.5条规定:车长大于9m的客车(对专用校车为车长大于8m)、总质量大于  相似文献   

14.
缓速器是车辆传动系统中重要的辅助制动系统,利用缓速器制动可以减少行车制动器磨损,防止行车制动器失效,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由于液力缓速器具有高速制动力矩大、制动平稳、噪声小、寿命长及体积小等优点,它在现代车辆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山区多,下长坡陡坡一直是威胁大型客车及重型卡车安全的重要问题,车辆在配备液力缓速器后恒速下坡功能一直被驾驶员所青睐,它能让驾驶员更专注于路况,显著提高了大型客车及重型卡车的安全性,车辆使用缓速器时的持续制动能力对车辆的安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确定加装缓速器后汽车制动力分配比的大小,提高制动稳定性与效率,建立汽车制动控制模型,分析加装缓速器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与利用附着系数的关系.考虑不同制动强度与缓速制动力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基于ECE制动法规对制动力分配比进行设计,得到加装缓速器汽车满载与空载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合理取值.对比分析设计前后的制动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陆刚 《驾驶园》2008,(10):42-43
电涡流缓速器是一种高效汽车制动辅助装置,俗称"电刹",它是国际流行的第三制动系统。可以通过驾驶员手动或脚动实现制动。该产品既可以使汽车在坡道行驶时,方便地实现缓速或恒速行驶,也可以在高速公路或路况较差的情况下,及时轻松地进行缓速,因此可极大提高汽车行驶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电涡流缓速器在国外已有50年的使用历史,并且有关交通法规都强调汽车上要安装电涡流缓速器。目前国内车辆迫切需要安装该产品。  相似文献   

17.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弯道制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了装有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在弯道制动过程中的运动微分方程,给出了制动时的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公式,并以实车为例对缓速器在弯道上的制动性能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xwell张量法和电磁理论,研究并推导了自励式缓速器发电装置电磁转矩和缓速装置制动扭矩的解析计算公式.通过对500 N·m自励式缓速器制动力矩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可知,在中、低转速范围,其制动力矩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自励式缓速器制动力矩与各结构参数的关系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汽车发动机减压缓速器进行台架试验,并结合汽车参数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验证了发动机减压缓速器能满足汽车在常见坡道上的制动要求。在此基础上,以汽车实际速度和加速度作为输入、发动机减压缓速器的挡位作为输出确定发动机减压缓速器的离散控制系统,并提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在虚拟的多坡度道路上,计算实际车辆在发动机减压缓速器的辅助制动作用下的行驶过程,表明设计的离散控制系统可使汽车在预期目标速度下行驶,且行驶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量小,适合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缓速器有3类: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和磁力缓速器。磁力缓速器在日本应用比较广泛,而我国高档大、中型客车普遍采用电涡流缓速器及液力缓速器,并在部分重型货车(如欧曼、东风、解放)上试用电涡流缓速器。缓速器可以安装在变速器与传动轴之间或驱动桥上,其目的是减慢车辆行驶速度与防止不必要的加速。常应用在坡道、连绵的弯路和高速公路上,以减少行车制动器的使用频率,防止刹车蹄片温度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