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长江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从1836年开始疏浚,到1993年获得13.7m的水深;英国的莫塞河从1905年开始治理,于1950年达到13.6m的水深;法国的纪龙德河从1930年开始整治,历经40年形成13.5m的水深。我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自1998年1月开工到2010年3月完工的12年中,打造出一条全长92.2km、底宽350400m的双向"水上高速通道",  相似文献   

2.
3月14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昭示着,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打造出长江大海联运的黄金通道;这标志着,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水运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这是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跨世纪宏伟工程,历时12年,从长江河口挖出的3.2亿立方疏浚土,如果按照1立方米的土堆依次排列,可整整绕地球8圈。  相似文献   

3.
《水道港口》2017,(2):206-211
区别于内河电子航道图,江海联运电子航道图凭借与电子海图统一的标准与表达和更丰富的数据内容,为江海联运船舶航行安全和效率提供了保障。文章系统阐述了江海联运电子航道图构建技术。从数据收集入手,先后探讨了数据预处理、数据加工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及生产流程,最终输出符合行业标准的电子航道图。并以我国北方某内河为例,展示了江海联运电子航道图生成技术的具体应用成果。实践表明,文章所提出的电子航道图构建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我国任意内河的电子航道图生产。  相似文献   

4.
在长江集装箱货源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长江沿岸集装箱发展形势,结合长江各港口发展情况及其历年数据调查,分析长江沿岸省市的外贸现状、经济趋势、集装箱发展特点,考虑集装箱生成量和港口吞吐量预测的影响因素,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2006—2010年长江(上、中、下游)沿岸外贸集装箱生成量、流向,以及长江沿岸省市至洋山江海联运量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江推动高栏港区江海联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栏港地处西江分叉河口崖门和虎跳门河口湾黄茅海口外,要推动其江海联运必须对西江航道、水运、高栏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西江水系基本情况包括西江的航运设施,水运现状的分析,以及高栏港区的航道、船型和港口建设情况的说明,来研究高栏港区实施江海联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评价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实施效果,通过运输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重力模型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工程的经济、社会、宏观、环境效益。结果表明,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新增就业岗位、拉动财政收入增长、促进沿江地区节能减排等实际效益,工程的战略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发展江海联运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革 《中国水运》2006,6(11):192-194
江海联运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运输模式。本文对江海联运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说明,分析了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对影响浙江省江海联运发展的航道、货源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浙江省应适度发展江海联运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集装箱化》2005,(6):43-43
交通部日前在南京召开审查会,通过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这意味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将延伸至南京。届时,从长江口到南京的364km主航道水深将达到10.5m,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可全天候通航,第五代集装箱船及1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可油上海港直达南京港。  相似文献   

9.
曹慧江  居尧  车军 《水运工程》2017,(11):58-63
长江口深水航道是大型海船进出上海港主要港区和长江下游主要港口的重要航道。随着大型集装箱、邮轮、散货船在北槽深水航道有限的宽度内通航矛盾日益突出,对深水航道的稳定运行与上海港的日常运营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分析长江口现有通航船舶特点及矛盾焦点的基础上,结合长江口航道资源分析,探讨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边坡进行超宽船舶交会的可行性及其优势,并提出相关实施措施。该方案是提高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资源利用率,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适应"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个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水系江海联运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整合黑龙江水系运输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运输保障,通过对江海联运可行性和江海联运在东北亚经济圈内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江海联运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壮大江海联运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加大投入,多方合作,共同开发,才能实现江海联运跨越式发展,确保在新形势下健全完善黑龙江水系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增强能力建设,加快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江海联运船舶产生的原因和营运航区的客观条件,通过详细分析该类船舶的种类和当前的实际状况,指出其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了提高该类船舶质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分析通州沙河段水流泥沙特征、航道水深条件及航道变迁。从河势变化、河床滩槽冲淤变化等分析通州沙河段深水航道碍航原因。研究表明通州沙河段下段由于河道展宽、洲滩不稳、水流分散及涨落潮流路分离等,造成河势不稳、滩槽不稳。首先是河道展宽,洲滩分流水流不集中、上下过渡段深槽淤浅,出现碍航。其次是河道展宽、主流摆动、边滩淤长、心滩活动造成航道水深不足。另外,洲滩变动,主槽相应变化,滩槽不稳导致航槽不稳。稳定通州沙下段活动洲滩是河势稳定、航道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倪亮 《珠江水运》2011,(12):44-47
港口的发展对于所在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还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知名度。目前,中山港面临港口吞吐量增长率放缓和沿海、内河港口竞争激烈等突出问题。要想实现吞吐量的增加,就要通过集疏运体系的完善,使腹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区。中山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门城市,西江沿岸有众多内陆港口,沿江经济带也正在形成,这些都为中山港发展江海联运、延伸经济腹地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整治河段多、环境复杂、涉及环境敏感区密集、社会敏感度高等问题,分析工程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确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建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原则,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薛冰 《水运管理》2024,(1):5-8+17
为更好地从需求侧分析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的发展前景,结合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建设基础和条件,从区位优势、经济腹地、长江经济所激发的需求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是:江海联运是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需要政府与企业加强协同合作,消除浅水航道和桥梁净空高度限制,制订船型基础规范标准,以及培养江海联运专业人才,以此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海联运江的经济效益 以前长江中上游钢铁公司的进口铁矿,是用远洋海轮从澳大利亚、南非、巴西运到宁波北仑港,然后用万吨级船舶运至南京、镇江等港口,再用内河船舶运至冶金企业码头,这就是所谓的进口矿三程运输。随着我国船舶建造技术的发展,冶金企业竞争意识的增强,实现进口铁矿江海联运、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铁矿中转损耗的要求日趋强烈。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河段水生生物种类多样,如何在航道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和缓解,是摆在深水航道建设者面前的全新课题。对此,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通过研发整治建筑物新型生态结构、强化现场实时监测、推行环保监理制度、设置停工期和生态补偿等方式,对航道治理工程环保建设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和探索,效果显著,可供其他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红  杜梦  车军 《水运工程》2017,(11):129-134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初通航道开通以来,工程河段河势格局基本稳定,航道水深条件逐步改善,航道维护量符合预期,航道整治效果正逐步显现。初通航道水深条件改善对大型船舶具有突出的吸引力,沿线港口3万吨级及以上到港船舶数量增加,吃水9.7 m以上的超限船数量快速增长,沿线港口到港船舶实载货量和实际吃水明显提升,初通航道经济效益显著。对初通航道虚拟标使用效果、初通航道通航安全保障、航道维护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二期工程后续建设和维护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赵德招 《水运工程》2017,(4):111-116
构建疏浚货运比、疏浚单方经济效益2个相对指标,同时结合疏浚土的综合利用,评价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运行初期的疏浚效益。结果表明:2011—2015年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货运比趋于下降,已由运行首年的1 083 m~3/万t降至2015年的765 m~3/万t,降幅近30%。近5年来,深水航道疏浚单方经济效益增加明显,2015年已达到142元/m~3,远高于目前国内疏浚费用单价。同时,用于滩涂围垦的航道疏浚土数量相当可观,有利于控制疏浚和造地成本,实现提高长江口疏浚土利用率和增加上海市土地资源战略储备量的双赢局面。当前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已进入全面发挥效益的稳定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