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世界海运》2006,29(2):11
据统计,2005年中国港口完成吞吐量49.1亿t,同比增长17.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0万标准箱,增长23%。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交通部部长李盛霖指出,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问,中国将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0%以上。2006年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煤、油、矿、箱四大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20万吨以上原油接卸码头建设,加快沿海和长江口内20万吨级以上矿石码头建设。  相似文献   

2.
《水运工程》2005,(1):19-19
据悉,我国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已由2000年的22亿t,增长到2004年的40亿t,4年时间,吞吐总量接近翻一番。其中集装箱年吞吐量达6150万TEU,同比增长26.4%。各大沿海港口业绩醒目,2004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多吨,超过世界大港鹿特丹港,宁波、广州和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均突破2亿t大关。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令全球港口同行惊叹。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强劲增长,得益于港口和航道建设的稳步发展。2004年,我国沿海、内河投资增长33%;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67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47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t;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710万t,改善内河航道里程69…  相似文献   

3.
未来五年,中国将在沿海经济增长的三“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区域,建设三大港口群,着重发展大型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码头,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交通部规划司副司长任建华说,依据国务院刚刚原则通过的港口群建设规划,到2010年这三大港口群的吞吐能力将至少增加一倍,达到35亿吨,从而构筑三条顺畅的综合运输海上通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外贸结构的日趋优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集装箱生成量的大幅度增长。毋庸置疑,中国港口的发展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将继续突飞猛进。因此,未雨绸缪,交通部和沿海港口城市都在着手规划新的港口布局和布置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港口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总量和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总量和经济增长方式对港口运输需求的变化,港口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目前港口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沿海主枢纽港公用码头吞吐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空前紧张,而低水平杂货码头相对过剩;华东、华北地区缺少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华北、华南地区缺少大型专用矿石码头等.港口结构调整是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确立明晰的调整思路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印度港口的年吞吐能力已经扩大到10亿公吨。1月28日,随着Ermore港正式公布其年吞吐能力为1500万公吨,印度港口的年吞吐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长江集装箱港口众多,规模和吞吐能力差异较大,根据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集装箱吞吐量和吞吐能力、港口依托的港口城市的规模等要素,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格局,并对“十一五”期间长江集装箱运输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明香 《海运情报》2006,(8):26-28,22
世界贸易量持续不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港口拥堵情况严重。码头基础设施需求强劲,越来越多的码头经营人投资码头扩建项目。据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增长7%,而港口吞吐能力的增长率仅为4。7%。在需求迅速超过供给的情况下,一些分析家认为明年至少须投资140亿美元用于港口和码头的建设才能保持供需平衡。如果不对港口进行建设或扩建,到2009年港口利用率将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9.
新年寄语     
港口是现代物流供应链和物流网络的重要结点。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世界贸易通过港口的物流量正在迅猛增长,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流量要通过港口来实现。为了进一步提高港口作业效率和扩大吞吐能力,更好地满足全球物流量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港口建设处于高峰期,根据交通运输部《2011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中国内河及沿海建设完成投资1404.88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内河建设完成投资397.89亿元,同比增长18.9%;沿海建设完成投资1006.99亿元,同比增长20.3%.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440个,新增吞吐能力24585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2714万吨.内河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209个,新增吞吐能力8418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986万吨.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流”,作为广西新兴港口的钦州港主动出击,依托政策支持、区位优势、临港工业和保税港区的建设,港口发展势头良好,生产经营取得成效。200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507.6万吨,同比增长25.1%。钦州港力争在2010年底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23个、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以上、港口吞吐量350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12.
少飞 《中国船检》2002,(11):34-36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对外贸易,依赖于发达的海运业.港口作为联接沿海与内地、国内与国外的交通运输枢纽,对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3.2亿吨,90年代新增吞吐能力6亿吨,预计本世纪前10年新增吞吐能力将达7.3亿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港口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港口动态     
《海运情报》2006,(8):38-38
上半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2.4%,中远太平洋上半年集装箱装卸量增长24%,大连港滚装码头投产,洛杉矶/长滩港作业人员过剩,马士基将萨凡纳港作为北美南部的主要港口利用,南美集装箱港纷争不断,勒阿弗尔港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减少4%,2005年中日航线日本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泽布吕赫港5年后集装箱吞吐能力将提高到400万TEU。[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水道港口》2006,27(1):13-13
据中国广播网消息,吉林市计划在2006年投资6000万元在九站地区建设一座综合性港口——吉林港,中断了半个世纪的松花江航运有望再次复苏。据了解,港口一期工程规格为年设计吞吐能力200万t,泊位等级为500t级。建设期为2006年至2007年。随着吉林市经济的发展和物流量的增加,港口建设将预留出扩大端,分期扩建和实施。此外,位于哈达湾泊位原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5万t的工程,将提高至年吞吐能力为30万t。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港口后发者,在经济和对外贸易30多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我国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世界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大港中,我国均居7位,港口吞吐能力适应性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适度超前的跨越,作业效率位于世界前列,港口发展的内部要素问题基本解决,也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港口形成新的生态融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我国水运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业绩。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分别增长17.3%和26.4%。五年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在码头泊位9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8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亿吨,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3倍、1.7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17.
闵光 《海运情报》2005,(9):31-31
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母公司、新加坡的大型航运公司东方海皇发表了关于北欧港口拥堵情况的调查报告.认为在为了缓和拥堵而扩大集装箱码头的吞吐能力方面.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和时间。据测算,法国、荷兰、英国等5个国家的12个码头的开发计划需要庞大的资金。如果这些计划得以实现,集装箱吞吐能力将增加3780万TEU.到2010年的集装箱处理能力大约增加1倍。北欧港口2005年到2010年需求的增长,预计将从百分之十几逐渐减少到5%左右,利用率在9成以下,但是美国港口2010年的利用率将超过100%,拥堵问题将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港口普遍存在着区域内重复建设、吞吐能力过剩、港口发展同质化、无序竞争激烈、缺乏协调合作等问题。通过港口供给侧改革提升港口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改善现有的发展局面,成为港口企业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04年我国港口吞吐能力适应度为0.9,2016年则达到1.2,总体来看,相当于港口设计吞吐能力比实际吞吐量高出20%。例如,2016年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煤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运》2005,(3):1
用成效显著来形容过去一年我国水运的发展是非常确切的,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完成沿海,内河投资376亿元,增长33%;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67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710万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691公里。全年完成水路客运量1.8亿人,旅客周转量65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8亿吨,货物周转量38900亿吨公里。  相似文献   

20.
近日,辽宁省交通厅明确了全省港口建设和水路运输“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沿海港口建设计划共投资642.8亿元,新建泊位147个,新增吞吐能力3.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114万标箱;到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470个,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66万标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