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有限元法为主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用计算仿真技术和产品的设计研究相结合,使得新车型的被动安全性在设计研发阶段就得到控制。同时应用MADYMO和CAD/CAE软件对乘员约束系统进行建模及模拟仿真,充分挖掘乘员约束系统的潜能,降低了乘员伤害指标。  相似文献   

2.
汽车正面碰撞中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3岁儿童乘员正面碰撞仿真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汽车座椅安全带及儿童约束系统的相关设计参数对儿童乘员损伤的影响,提出了降低儿童乘员损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汽车乘员约束系统高度非线性且难于求解最优值的特点,提出全局敏感性分析结合混合元模型的优化方法,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在整个设计空间内采样,以元模型代替仿真模型来完成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并将分析获得的信息用于混合元模型优化(hybrid and adaptive metamodeling method,HAM),将二阶多项式响应面、Kriging模型、径向基函数三种元模型有机结合,自适应选择最佳的元模型进行寻优.搜索过程中元模型不断更新与重建,逐渐提高关键区域的精度,从而快速寻找到全局最优解.对某工程实例的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Hypermesh软件建立某小型纯电动车正面碰撞及乘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进行车辆正碰仿真计算,基于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安全带点火时刻、安全带刚度、安全带滑环摩擦系数、安全带上悬挂点高度4个参数进行设计优化。以驾驶员伤害值作为评价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驾驶员损伤影响的主次程度,及最佳安全带约束系统组合参数,使驾驶员伤害值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碰撞车辆的车身变形计算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变形能,进而建立汽车碰撞速度计算模型,并利用VB语言编制了仿真计算软件,实现了对汽车二维碰撞前后速度的仿真计算。通过对实际案例的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首先,采用分离式仿真法,将基于整车结构正面碰撞计算模型所得的B柱减速度曲线作为碰撞加速度冲击波曲线,加载于台车试验环境中的乘员及其约束系统正面碰撞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其次,采用车身、乘员一体化仿真方法,计算实车碰撞环境中的包含乘员及其约束系统的整车正面碰撞计算模型.根据乘员头部和胸部的伤害值、车身耐撞性等评价指标,研究这两种计算方法结果的差异,进而探讨质量补偿法对计算成本低廉的分离算法的计算结果的优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汽车碰撞改进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汽车碰撞模型病态性处理结果的有效性、克服原始模型在病态范围内不能控制结果误差的缺点,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重组模型,建立了汽车碰撞改进模型,提出了基于矩阵理论的模型病态性处理结果检验方法——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实例分析表明,当两车质量比处于原始模型病态范围内、且碰撞前车速方向角和碰撞中心坐标的误差分别为1°和1%时,重组模型解的相对误差不超过2.9%.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度量汽车碰撞模型中力学参数误差对碰撞前车速的影响,应用矩阵理论建立了影响程度分析方法.针对常见的误差形式,通过实例分析了以质心为坐标原点的碰撞模型和以碰撞中心为坐标原点的碰撞模型中力学参数误差对碰撞前车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碰撞前车速相对误差≤3%作为约束条件,以质心为坐标原点的碰撞模型和以碰撞中心为坐标原点的碰撞模型中,力学参数误差范围的最大值为±9.7%和±8.7%.  相似文献   

9.
基于LS-DYNA的汽车前纵梁碰撞性能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立足于乘员的安全保护,前纵梁是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正面碰撞性能的重要部件。利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对长安微型车的前纵梁的正面碰撞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前纵梁的结构进了优化设计,比较了改进前、后前纵梁的吸能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前纵梁的碰撞特性得到了加强,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整车耐撞性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多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动力学仿真,对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建模并进行模拟碰撞,得出行人数学模型的伤害指标.在模拟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前部的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修改主要的设计参数,使汽车对行人保护的性能得到改进.通过模拟使用引擎盖升起机构后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得到的伤害指标与原始汽车模型对行人的伤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引擎盖升起机构对行人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deFRONTIER和MADYMO 2种优化软件,以汽车侧面碰撞时驾驶员胸部伤害指标最小、盆骨侧向加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优化目标,建立汽车内饰结构和缓冲泡沫的仿真模型,对汽车驾驶员侧车门内部侧面缓冲泡沫的刚度匹配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合理匹配该缓冲泡沫的刚度,可以明显减小汽车侧面碰撞对驾驶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建立并验证了偏置变形壁障块模型、某轿车全宽碰撞模型的有效性,按照ECE R94.01法规建立该轿车的40%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轿车进行40%偏置碰撞抗撞性仿真分析,确定该轿车40%偏置碰撞抗撞性改进方向。按照改进方向对轿车进行3个方面的抗撞性改进设计,通过比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轿车的40%偏置碰撞抗撞性能。  相似文献   

13.
3SD设计理念在山区公路边坡防护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路工程勘测设计阶段进行概念设计、重点设计、构造设计以及在施工阶段运用动态设计的系统设计思想可减少边坡工程病害的发生,节约工程投资,值得广大工程施工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路路侧险要的安全治理与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玮 《交通标准化》2009,(18):95-97
公路路侧险要路段发生的交通事故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产生与道路设计和施工等一系列问题相关,为此应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公路路测险要安全治理与设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快速公交系统离散仿真框架 的设计和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快速公交系统是缓解许多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然 而,系统的成功与否依赖多种因素,如服务规划、基础设施、车站设计、乘客信息系统及系 统的集成和接口等.本文基于离散事件系统,构建了快速公交系统(BRT)的计算机仿真 框架.这种方法在评估各种变量对BRT 运行效果的影响时能够节约成本.结果表明,一部 分子系统能够直接用于模拟典型的BRT 系统.数值试验证明,开发的子系统能够合理地 再现实际BRT 系统中的常见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AV)与人工驾驶车辆 (Human Driving Vehicle, HDV)混合行驶的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特征,本文剖析了异质交通流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跟驰模式,提出不同类型车辆双车道及多车道换道模型,进而构建了多车道异质交通流仿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CAV混入率下的道路通行能力及换道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AV渗透率的提高,单车道通行能力由1678 pcu·h-1提升至4200 pcu·h-1,交通流临界密 度由25 pcu·km-1增长至35 pcu·km-1 ,同一渗透率下不同车道数的道路通行能力及临界密度值呈现显著差异性。异质交通流换道行为呈现三阶段特征:在低密度下,不同类型车辆均可自由行驶及换道;密度在20~100 pcu·km-1 时,车辆换道频率呈“上凸”状,CAV渗透率越高,HDV凸形峰值越大,而CAV峰值较低;在高密度下,受可换道空间的约束,不同类型车辆均无法完成换道。此外,进一步讨论了不同CAV渗透率及密度条件下的异质交通流仿真效益,包括交通量提升及秩序改善特征等。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智能网联环境下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状况,为未来异质交通流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高频交流脉冲密度驱动系统并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理论分析表明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体积小和效率高的特点,系统的仿真研究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轻轨车采用储能再生制动系统的必要性,进而设计了一种以超级电容器为储能元件的轻轨车储能再生制动系统.并对该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及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该系统能够保证常规再生制动不能实现时,由超级电容器储存电气制动产生的电能,在列车处于牵引工况时超级电容器可适时将存储的电能输出给牵引逆变器直流环节,从而保证轻轨车在常用工况下均能实现再生制动,可以明显降低轻轨车运行能耗.  相似文献   

19.
轻轨车储能再生制动系统电路型式及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轻轨车采用储能再生制动系统的必要性,进而设计了一种以超级电容器为储能元件的轻轨车储能再生制动系统.并对该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及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该系统能够保证常规再生制动不能实现时,由超级电容器储存电气制动产生的电能,在列车处于牵引工况时超级电容器可适时将存储的电能输出给牵引逆变器直流环节,从而保证轻轨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