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木文库本《广应官话》中保留了三则清代闽琉交流史料,一则是见于《历代宝案》的闽县林合兴商船杠椇清册,属于雍正十年(1732)中琉海难救助史料;另一则是雍乾时期闽中进士刘敬与和琉球人的友好交往记录;最后一则是闽地流行的《新刻官话汇解释义音注》等官话正音书的引文,属于乾嘉时期闽琉文化交流的史料。这些史料一方面说明琉球官话课本语料来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在闽琉交流史研究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琉球贡船在福建沿海遭遇海难,事件的经过在清朝的汉文和满文档案中都有记录,但是有多处不同,包含的信息明显不平衡。海难事件在结合汉文和满文档案的重构中展现出比较清晰的面貌。这种重构有助于说明,即使就已经刊布的满文档案来说,那些用形同豆芽菜的文字写成的满文档案,对于清代中琉关系的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嘉靖三十四年(1555)郭汝霖受命往封琉球中山王尚元,由于史料的缺乏,册封正使郭汝霖的生平事功、郭汝霖代替吴时来使琉、中国拒绝琉球领封请求等问题多语焉不详,无法得到深入讨论。但通过一些鲜为学界注意的地方志、学界新发现的"朋僚赠送诗文",以及郭汝霖本人的《石泉山房文集》等材料,可以丰富郭汝霖的身世事功,展示时人对原册封使吴时来的多元看法,揭示在"倭寇祸华"背景下中国拒绝琉球领封请求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不当示怯"于日人。同时对比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和陈侃的《使琉球录》,可知郭录在"重编"中有"删文"、"增文"和"改文"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4.
清代,漂流是维系朝鲜和琉球交往的主要通道,漂流民的琉球见闻成了朝鲜获取琉球情报的主要来源。由漂流民带回朝鲜的琉球资讯,是基于漂流民在琉球较长时间的体验和观察,其准确度较高,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8种18—19世纪朝鲜学者撰写的漂流民琉球见闻记录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朝鲜社会获取的琉球资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琉球风俗和社会体制的资讯;二是琉球和周边国家关系的资讯;三是关于琉球地理的资讯。这些琉球资讯在增加朝鲜的海外知识的同时,为朝鲜客观准确的认识东亚世界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初杨载是中国与古琉球国建交的功臣,但在史籍中一直未见其详细的身世记载,因其重要性与特殊性,杨载其人其事成为中琉关系史研究上的一个谜团,引起诸多学者的猜想.一代功臣却几沉史海,笔者试图从明清相关史料之中寻找蛛丝马迹,为中琉关系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朝,不仅中国纸张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输往琉球,而且琉球纸张也以多种方式输入中国,纸张是中琉两国贸易交流中少有的相互输出的货物之一.本文拟通过对中琉两国纸张输出的方式、种类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福建在中琉两国纸张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廷派苏州府长洲县人徐葆光以册封副使的身份出使琉球,令其陪同翰林院检讨、册封正使海宝册封琉球尚敬王。归国后徐葆光著有《中山传信录》一书,该书主要记述了册封琉球国王以及对琉球国进行测量的经过;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琉球的山川地理、制度文化等内容。该书中有关中琉航海及琉球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钓鱼岛海域的归属问题。本文旨在对书中的三幅地图及该书所引《指南广义》中的相关记录进行剖析,从文献的角度对钓鱼岛列屿的历史主权归属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在中琉建交五百多年间,中国派出册封琉球的使团共计25次,这些册封使团的人数众多,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七百余人。而航海日期少则数日,多则近一个月。本文力图从历代册封使录中,对明清时期册封琉球的使团在航海过程中的敬神活动、饮食、医疗卫生条件、娱乐活动四个方面,以具体事例,加以考察,来了解当时中国人的航海生活。  相似文献   

9.
现存的韩国古舆图多数是朝鲜时代(1391-1910)的作品,其中所绘制的琉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出现在世界总图中;二是单幅的琉球国图。前一类所谓的世界总图包括"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华东舆地图""王泮舆地图朝鲜增补摹绘本""混一历代国都疆理之图""天下舆地图""舆地全图"以及各类"天下图"等,这类地图通常以中国为中心,中国的内容也最为丰富。后一类除了1471年《海东诸国纪》中的"琉球国图",主要存于18世纪中叶在朝鲜开始流行的"地图帖"内,这种"地图帖"通常还包括圆形的"天下图"、中国全图、日本国图和朝鲜八道图。梳理这些古舆图所绘制的琉球,并将之与中国明清舆图中的琉球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朝鲜古舆图的琉球形象是多元而丰富的,一方面沿用中国古舆图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也基于其自身对琉球的认识,17世纪之后还部分受到传入的西方传教士汉文世界地图的影响。这个时期朝鲜作为中国周边地区,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并强调与自己相对应的中国周边其他地区的存在。明清东亚海上交往活泼的态势由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梁民市马是明朝借助琉球联动影响高丽、日本,构建东北亚地缘政治秩序的首次尝试。其着眼点主要有三:其一,借市马巩固与中山的关系,并暗自削弱中山的军事实力,维持三山均势,进而以贸易之利吸引山南、山北入明朝贡;其二,反向利用琉丽间的情报传递渠道,与索要岁贡马匹、军事威胁等政策相互配合,拆解高丽与北元及纳哈出的关系,逼高丽彻底地倒向明朝;其三,联动影响日本国内的马匹流通,加剧日本政府的紧张感。并以大规模海军舰队出使,在往返途中就便剿捕倭寇。通过舰队长时间驻泊琉球,营造伺机"征日"假象,震慑日本,使之不敢介入明朝的国内战争。从本质上说,梁民市马是对北元战略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以整理研究台海文献和琉球、日本文献史料著称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近来又推出力作,由该中心谢必震教授主编、吴巍巍研究员副主编的六卷本《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于2019年9月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经谢必震教授团队夙兴夜寐的不懈努力,方始铸成六卷本煌煌巨著。  相似文献   

12.
雍正九年十二月,向克济为首的琉球使团到达福州,跟随琉球国贡船到来的有新马兰国四名难番。福建方面在核验这四名难番的身份之后,派人将他们送到了广东澳门,让他们搭船回国。在救助这四名难番的过程中,福建巡抚赵国麟先后两次向礼部尚书三泰以题本报告,礼部在收到汉文题本后,对译成满文,将汉满文合璧文书呈递给了雍正皇帝。这两件满汉文合璧的文书在已出版的两套琉球档案都有收录。我们要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新马兰国是指哪里?福建方面为何要将新马兰番民送去“粤省香山澳地”?在研读两件汉满文合璧公文书后,笔者对此次海难救助事件开始有了一些认知。笔者认为,新马兰就是印度尼西亚爪哇的海港城市三宝垄(Semarang)。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雍正九年(1731)新马兰难番为三宝垄地的荷兰商人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在琉球海域遭遇海难而被救助,进而搭乘琉球贡船来到福州。福建官员则将他们护送至澳门。琉球和清朝接力救助新马兰难番的史料证明,欧洲人开始出现在东亚海域的朝贡关系的网络中。这些档案为我们更深入全面了解18世纪东亚和东南亚海域的人群面貌和难民救助关系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清中琉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琉贸易自上世纪30年代起就受到中日学者的关注,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较为薄弱。进入21世纪,档案文书和典籍文献的发现整理及学术交流平台的机制性建设,推动了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成果频出,既有对中琉贸易的总体性考察,也出现了针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门探究,但也尚存一些不足之处,研究的思路、方法、视野等均有待拓宽。  相似文献   

14.
观音信仰作为外来宗教信仰在宋代咸淳年间传入琉球,因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而一度衰落。一个世纪后,观音信仰从日本再次传入琉球,在历代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扶植下,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17世纪以后,观音信仰从琉球的都市逐渐扩展到乡村、甚至离岛,许多观音堂被陆续建造起来。反观妈祖信仰在琉球的局部地区和特定群体中流传及近代的急遽衰落,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外来宗教信仰要在异国他乡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要积极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建构深厚的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过去40年,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整理了许多的文献档案资料,这是研究工作深入推进的基础。学术的研究主要围绕中琉册封与进贡、航海与贸易、人员的移动和文化的交流展开论述。通过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元末明初林浦乡村的一些概况、林浦林氏家族的科举成就以及通过比照濂浦《林氏家谱》、福州《藤山蔡氏家谱》与琉球久米村《林氏家谱》、《蔡氏家谱》中有关林喜、蔡崇的记载,推测久米村蔡氏始祖蔡崇可能为林浦蔡氏后裔,而非出自泉州南安蔡氏。简言之,即对中琉历史交往中所涉林浦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够对中琉历史关系的某些细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久米三十六姓"始祖问题的继续考察作一粗浅的探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贸易迅猛增长,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这是当前中美贸易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美国掀起对华贸易摩擦既不能扭转美方贸易逆差,也不能改善其国内就业状况,而且从根本E不利于美国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我们以自由主义国家利益论的视线,可以看清美崮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动因—它必须考虑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政府的政治需要及对华整体战略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1330页)以整理研究台海文献和琉球、日本文献史料著称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近来又推出力作,由该中心谢必震教授主编、吴巍巍研究员副主编的六卷本《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于2019年9月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经谢必震教授团队夙兴夜寐的不懈努力,方始铸成六卷本煌煌巨著。全书各卷分册如下:《闽在海中——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陈硕炫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中国与江户日本的交往中,日本船只并不前往中国,惟有中国商船前往日本,且仅在长崎一地进行贸易,即便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知晓这一清代日中关系的基本形式。对于研究者来说,研究本国与外国的相互交往时,出访的使者们在彼国逗留期间的住宿问题也是了解各自国情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我们所知,明清时期,访问中国的朝鲜使者与琉球使者是住在中国政府提供的驿馆之中的。与此相对的,在没有册封等外交关系、只有贸易往来的清代日中关系中,来航的中国商人们在贸易期间是怎样逗留在长崎的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古今中外对它的解读可谓层出不穷,本文试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主要人物阿基琉斯、情节内容和风格入手挖掘到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三角图式”:稳定的、立体的、复杂的、和谐的。这些“三角图式”不仅体现了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几何形风格”,而且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助于解读和把握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精髓和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