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琉球贡船在福建沿海遭遇海难,事件的经过在清朝的汉文和满文档案中都有记录,但是有多处不同,包含的信息明显不平衡。海难事件在结合汉文和满文档案的重构中展现出比较清晰的面貌。这种重构有助于说明,即使就已经刊布的满文档案来说,那些用形同豆芽菜的文字写成的满文档案,对于清代中琉关系的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赤木文库本《广应官话》中保留了三则清代闽琉交流史料,一则是见于《历代宝案》的闽县林合兴商船杠椇清册,属于雍正十年(1732)中琉海难救助史料;另一则是雍乾时期闽中进士刘敬与和琉球人的友好交往记录;最后一则是闽地流行的《新刻官话汇解释义音注》等官话正音书的引文,属于乾嘉时期闽琉文化交流的史料。这些史料一方面说明琉球官话课本语料来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在闽琉交流史研究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东亚最大的国家,清政府在朝贡时代,对海上遭风船舶和漂流民的救援,与其宗主国的地位非常相称。最彻底的救助对象,是肩负着政治使命的贡船和船员,以及护送中国遭风漂流民回国途中再次遭风漂流的外国船只,救助数量最多的是海上往来频繁的商船和船员。由亚洲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第一岛链围成的海域,即黄海、东海和南海所在的区域,相当于亚洲的地中海。大国与小国,虽然从表面上看,地位并不平等,但本质上并没有形成大国殖民小国的关系,因此,相距遥远的岛国吕宋,才会想方设法要加入这一朝贡体系。西方殖民者的出现,使得东亚传统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海上国际救助体系,被彻底打破。尤其是英国入侵后,原本是大清国通过海上救助"宣示圣恩,俾该国之人咸知我皇上怀柔怙冒之至意"的区域,转眼间变成了各国相互厮杀的战场。原本被列为"化外之民"的台湾原住民,因他们生存的"化外之地",有别于清政府建章立制的"教化之区",而成了西方列强急于趁机掠取的"无主空间"。清政府被迫改变现状,"开山抚番",以保住外洋岛屿。然而,清政府的这一举措,固然顺应了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的转变,却没法改变自己日趋衰落的国势。最终台湾还是在大清国的手里,被东亚新霸主日本吞并。台湾外国漂流民的政府救助制度的变化,如一面镜子,清楚地反映了有清一代东亚海域国际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