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号召下,铁路行业正经历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的融合,将全面提升铁路建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铁路建设向"智能建造"转变。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铁路路基工程信息化技术成果,详细阐述了铁路路基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系统功能、技术方案及其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情况。铁路路基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全面提升铁路路基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为高速铁路"智能建造"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铁路资讯     
<正>中印尼企业"牵手"合作建设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1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度尼西亚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了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该合资公司将负责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雅万高速铁路项目采用中印尼企业合资建设和管理的合作模式,是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勘  相似文献   

3.
北京开往天津的城际高速铁路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最高运营时速设计为350km,在前期实验时曾创下速度为394.6km/h的纪录。实际运营的最小行车间隔设计为5min,而技术上已经达到3min。在建设上,京津城际铁路大量采用国际领先的铁路建设技术,开创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多项“第一”.  相似文献   

4.
2003年,我国铁路确定GSM-R为铁路移动网的基本制式.经过多年艰苦努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GSM-R从无到有,在我国铁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根据自身需求与特点进行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货运重载成套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中,GSM-R技术体现了显著优势,进一步推动GSM-R技术在世界铁路范围内的延伸,促进了GSM-R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2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时速200km动车组列车的开行,以及以2008年8月1日津京城际铁路的正式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真正迈进了高速铁路时代。  相似文献   

6.
7月14—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京津城际铁路建设、铁路技术创新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铁路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加快铁路改造、建设,是我国陆路交通发展的重点。高速铁路的建设,标志着我国铁路科技、制造、运营、管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这一项目,攻克和掌握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7.
京津城际铁路开启中国高速铁路新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成为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运营速度世界最快的高速铁路。一年来的成功运营,得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赏,也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客运服务、运营调度,高速动车组等方面,自主创新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经受住了运营检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铁路开启智能高铁新篇章从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到率先建成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高、运用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再到2017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 km商业运营,中国铁路竖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新标杆。  相似文献   

9.
正从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到率先建成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高、运用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再到2017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 km商业运营,中国铁路竖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新标杆。2016年4月,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BIM等先进技术,通过信息的全面感知、安全传输、融合处理和科学决策,实现"旅客智能出行,铁路智能运输,软硬件相得益彰"的京张高铁开工建设,中国铁路开启智能高铁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铁路在既有线提速、高速铁路、装备现代化、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等方面实现重大跨越。从既有线提速、新建高速铁路、客运枢纽、高速列车及在建高速铁路等方面介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成就;从工程建造技术、动车组技术、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及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技术等方面阐述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成果;论述中国高速铁路通过大幅提高客运能力、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对中国高速铁路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UIC国际铁路标准《高速铁路实施—设计阶段》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速铁路实施—设计阶段》是UIC国际铁路系列标准《高速铁路实施》的一项标准。该标准对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计划、详细设计等两个子阶段进行规定。旨在介绍该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技术特点,以及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管理经验在标准中的体现,为我国在高速铁路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铁路"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离不开铁路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加大了对铁路运输装备的需求,促进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逐步实施,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动车组投入运营。采用SWOT方法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新形势下铁路装备制造业所处内外环境分析,确定产业竞争优势和劣势,明确面临机会和威胁,对制定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9月21日,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在柏林开幕。本届展会共有150多家中国企业参加,比上届增长77%。一批中国企业主动召开媒体见面会发布新产品、新解决方案,很多企业同欧美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宽加深合作领域。本次展览显示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首个成网运营,建设运营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国家,铁路"走出去"成效显著。目前,中国铁路"走出去"项目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  相似文献   

14.
广深准高速铁路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起点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建设高速铁路,应先建设准高速进行过渡。我国建设广深准高速铁路带有科研性质,其目的是为发展我国高速铁路进行探索和试验。一是我国已具备建设准高速的相关科学技术;二是广深线穿越珠江三角洲,连接香港九龙,客货运量大,经济效益高,政治意义深远;三是广深准高速铁路建设在既有线上进行,可以积累边改造边运营的经验;四是设置新塘——石龙间200km/h的高速试验段,为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作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5.
《成铁科技》2009,(2):F0003-F0004
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于2009年6月22日至25日在中国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展览会以“宣传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成就、展示国内外铁路先进技术与装备”为主题,重点展示国内外铁路在重载运输、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行车安全、信息化等方面先进的技术与装备。  相似文献   

16.
《世界轨道交通》2010,(1):35-35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世界轨道交通》2009,(12):63-63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世界轨道交通》2010,(2):45-45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世界轨道交通》2010,(3):67-67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世界轨道交通》2010,(4):43-43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