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汽车进入智能化、电动化时代后,车辆对车载网络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FlexRay作为新一代总线系统也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应用。文章对FlexRay车载网络系统的优势、拓扑结构、时效性等进行分析,并对FlexRay车载网络系统在车辆上的具体应用进行实践总结,探索车载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车载控制器的网络受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受扰的自动化测试装置的实现方法,通过说明测试装置的原理,描述该装置对车载控制器总线抗扰自动化实时过程,从而论述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该装置用自动化代替手动测试方式,在提高可操作性、精准性前提下,快速分析及确认车载控制器的网络抗扰能力,自动出具测试报告。  相似文献   

3.
车载网络与信息系统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车载网络与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描述了车载网络的分类,指出每一类车载网络协议中的主流协议,阐述了车载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并说明嵌入式技术是车载网络与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最后比较了国内外车载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汽车启停系统的车载网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介绍了汽车启停技术的应用背景、控制原理,并介绍了汽车车载网络的应用,结合具体车型分析了车载网络技术在汽车启停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车载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车载网络系统的特点和故障机理,并对常见车系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车载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故障的原因有3种:汽车电源系统引起的故障、车载网络信息传输系统的链路故障及车载网络信息传输系统的节点故障.结合实例给出了各种故障的具体诊断与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轻型商用车车载通信网络常用通信协议和架构形式,通过开发实例讨论如何开发车载网路架构,并提出未来车载网络架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通讯总线越来越丰富,传统的CAN通讯总线安全暴露的风险越来越高。当前亟需对车载网络进行信息安全防护,以提高车载通讯的隐私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文章主要介绍了车载网络的安全防护原理,通过引用加解密算法、新鲜值信息、身份校验等相关技术,将车载网络安全防护做到低成本,短周期快速有效地防护应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汽车将成为互联网当中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终端.智能化的汽车依赖于高效、可靠的车载网络通讯系统,以太网技术以自身的优势引入汽车通讯领域,给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已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文章结合当前车载网络技术的现状和需求,从汽车智能化的角度对车载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并对未来车载以太网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苏剑  罗峰  袁大宏 《汽车技术》2003,(5):1-4,25
随着车载电子装置数量的不断增多,控制器局部网络开始应用于汽车。介绍了控制器局部网络在现代汽车中应用的历程、现状和前景。同时分析了它的优势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对国内今后发展控制器局部网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政 《时代汽车》2021,(1):14-15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不断发展,车辆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车载以太网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车载以太网的特点及其应用过程,着重研究了车载以太网的DoIP诊断通信技术,剖析了DoIP技术对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四个网络层级的需求以及DoIP数据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鹏 《路基工程》2022,(2):168-172
依托云南省杨柳至宣威高速公路项目,通过室内正交试验,研究机制砂掺量、水胶比、粉煤灰掺量、钢渣掺量等因素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阶数拟合函数的预测效果,采用三阶非线性函数建立并验证了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水胶比和粉煤灰掺入量对扩展度和坍落度影响较大,钢渣影响较小;随着水胶比、粉...  相似文献   

12.
地下连续墙钢筋笼、接头桩吊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南京地铁许府巷、玄武门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介绍在保证吊装长大钢筋笼和接头桩的安全性、可靠性、使被吊物体不发生弹性变形和降低抗弯强度的情况下,选择起重设备、确定吊点位置、配备吊具,并介绍接头桩、钢筋笼的吊装过程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嘉绍跨江大桥主桥埋置式承台采用无底双壁钢围堰施工,施工中主要采取定位导向系统、吊点荷载控制、测量监控等方法控制围堰下放精度。下放过程中,采用固定在群桩护筒和钢围堰上的特制定位导向系统控制围堰平面偏位和垂直度;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监控吊点荷载,指导围堰舱壁内的加、卸载以及围堰内、外的吸泥;采用测量监控系统分析、计算围堰姿态,指导围堰的下放及纠偏施工。通过对围堰下放精度的控制,围堰下放平面偏位保持在5~8cm,垂直度达到1/400以上,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闫子才  施一春  胡成 《桥梁建设》2012,42(4):118-123
为了解尼尔森体系提篮拱桥在施工中的内力和线形状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合福高铁跨越合肥市包河大道的128m提篮拱桥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进行尼尔森体系提篮拱桥的空间有限元计算分析,在施工控制中主要对系梁、拱肋的应力和线形以及吊杆的内力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整个施工过程中系梁变形较小,拱肋的变形较为明显,两者在拆除系梁支架阶段的累计变形量与理论值均吻合较好;系梁与拱肋的应力水平均满足设计要求,处于安全合理的范围;吊杆内力测试结果与理论目标值相差均在±5%以内,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人非共板断面通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高差进行分离,减少机非碰撞的交通事故;避免非机动车对机动车通行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人非冲突予盾增加,非机动车频繁起伏,舒适性下降等问题;结合道路红线宽度、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等因素,研究人非共板断面在路段及交叉口范围的交通模式,从而分析总结人非共板断面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衬砌病害诊治是隧道运营维护的首要任务。为形成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系统认识,从病害类型及成因、病害检测技术、病害加固治理方法3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并讨论了衬砌诊治研究尚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可能的研究重点。主要结论显示:①不同类型隧道衬砌的主要病害类型已基本明确,但是病害产生原因诊断方法及产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②衬砌病害检测技术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合多种检测技术的病害智能检测识别系统成为了研究的主流方向,但是病害信息的快速、高精度拾取和智能识别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③经过多年研究,已形成了围岩(地层)注浆和内表面加固这2种较为完善的衬砌加固技术方法体系,加固方法作用机制、耦合加固技术和加固设计方法是下一步的可能研究重点。最后,介绍了笔者在衬砌内表面加固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开发了隧道衬砌快速早强的FRP网格加固方法,该方法2个小时内即可起到加固作用;提出了衬砌内表面加固界面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围岩抗力、前期受力、材料用量、加固范围等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建立了内表面加固的衬砌正截面承载性能及裂缝扩展全过程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贵州拟建化工基地平场后形成的10个高边坡,通过运用Geo-Studio软件的SIGMA/W及SLOPE/W模块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和变形计算,分析了开挖后的边坡在锚索加固支护前后的天然和暴雨工况下稳定性及其变形,研究了在未支护情况下边坡的最危险滑动面和变形以及锚索加固支护后的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邢云  赵荣欣  李博 《桥梁建设》2012,42(1):42-47
为了研究不同架设方法的系杆拱桥的施工控制问题,以2座采用不同方法施工的系杆拱桥为背景,从施工方法的选择、控制原理分析以及成桥监控成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以成桥理想状态为目标,从理论模拟关键工况入手,结合现场施工过程的控制,对先拱后梁和先梁后拱2种施工方法的过程控制关键点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要综合拱梁刚度分配特点和现场可操作性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拱梁线形和吊杆内力的偏差控制是保障系杆拱成桥受力合理性的目标节点,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案决定了不同的控制侧重点。并基于现场控制过程对系杆拱的施工细节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TG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波预报是实现长距离地质超前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其成果质量对于隧道的安全施工和信息化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地震波预报技术的研究进程、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与适应性、检波器与多波多分量检测工作要求、接收耦合条件与信号的幅频特征、采集的触发方式与误差、干扰波的认识与处理、成果的可靠性分析、3D地质预报成果图的内容与表现方式、信号的重复利用与对比分析、参数法预报的评述与岩体的各向异性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理论分析合理,工程实践证明可靠有效。对于促进地震波预报技术的科学发展、克服目前工作中的盲目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极端天气的增加,影响城市安全的内涝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河道分布不均,呈现南密北疏、中心城外密中心城内疏等特点,传统的排水规划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状城市安全的需要。结合城市特点,浦东新区排水防涝规划坚持“绿灰蓝管”多措并举的理念,深度挖潜现有设施,合理解决好源头控制与大、小排水系统的组合问题;通过构建模型评估城市内涝风险、高效预测区域积水灾害、明确重点提标改造地区,有效提升规划效率并及时反馈规划效果。规划通过对已建系统进行低影响开发及现有排水设施多用途利用等方式对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可为今后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