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引起急性肺损伤(ALI)的机制。方法48只实验组大鼠注射40g/L(4%)牛磺胆酸钠制作SAP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48只)大鼠分别在1、3、5、7、9、12h点剖杀,取胰腺及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微血管通透性及MPO活性测定;RT-PCR法检测胰腺及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表达。结果制模后胰腺及肺损伤逐渐加重,胰腺及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微血管通透性逐渐升高;胰腺TNF-α、ICAM-1基因表达均在1h明显升高,至7h达到峰值;肺组织TNF-α、ICAM-1基因表达则在1h后逐渐上升,至9~12h达到峰值。结论SAP引起ALI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时间窗口,该窗口内的早期预防性保护可能利于防止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白藜芦醇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肺损伤与肺组织选择素(选择素P、选择素E)表达的关系及白藜芦醇对肺损伤的作用。方法96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溶剂组。用40 g/L牛黄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胰腺炎模型,治疗组在建模后立刻经阴茎静脉注射溶解于吐温80溶剂中的白藜芦醇(10 mg/kg)。术后3、6、12 h取材,盲法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数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脏毛细血管内皮选择素P、选择素E表达。结果治疗组肺组织损害明显较模型组肺组织轻(P<0.05);随时间推移模型组BALF中白细胞数及肺组织MPO活力逐渐增高,而治疗组BALF中白细胞数及肺组织MPO活力在各时间段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选择素P、E在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治疗组表达较弱。结论在胰腺炎肺损伤中白藜芦醇可能通过降低肺脏毛细血管内皮选择素表达,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减少,炎性细胞局部浸润降低,而达到治疗胰腺炎肺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芩甙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黄芩甙(Baicalin,BA)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损伤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经胆胰管逆行注射62mmol/L的牛磺胆酸钠制备大鼠SAP7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O,n=24)、SAP模型组(SAP,n=24)、黄芩甙治疗组(BA,n=24)。在术后3、6、12h动态观察大鼠胰腺、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ICAM-1表达变化情况。结果BA治疗组光镜下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较SAP组减轻。治疗组6、12h MPO活性低于SAP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SAP组肺组织ICAM-1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增强,12h达峰值。BA治疗组ICAM-1各时相点表达均较SAP组为弱(P<0.05)。结论黄芩甙对胰腺炎肺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CMA-1高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PMN)在肺脏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生物素标记白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单细胞层的通透性 ;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测定血管内皮黏附因子 (VEcadherin)的分布 ;功能性激酶试验测定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MAPK)的活性 ,SB2 0 2 190 (P38抑制剂 )与PD980 5 9(ERK抑制剂 )复合物用于其活性的抑制实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TNFα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降低细胞膜VEcadherin的表达 ,诱导P38和ERKMAPK的活性 (P <0 .0 5 )。有趣的是SB2 0 2 190明显降低了TNFα对血管内皮通透性和细胞膜VEcadherin表达的作用 ,而PD980 5 9不能阻止TNFα产生的上述作用。结论 TNFα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是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系统进而抑制VEcadherin在细胞膜的表达和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白藜芦醇处理组,每组21只。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暴露,不给予打击及治疗;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白藜芦醇组模型建立后给予白藜芦醇200mg/kg腹腔注射。术后24、48、72h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术后72h脊髓组织IL-1β、IL-10、TNF-α、MPO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4、48、72h各时间点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IL-1β、IL-10、TNF-α表达及MPO活性降低(P<0.05);72h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TNF-α、IL-1β、IL-10及MPO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性介质活性发挥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突变型471TNF-α及野生型TNF-α的表达及活性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原核表达系统 ,表达人突变型 471TNF α蛋白 ,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突变型 471TNF α及野生型TNF αcDNA片段 ,克隆入中间载体pUCm T中 ,并测序证实。以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目的片段 ,克隆入pBV2 2 0中 ,转入大肠杆菌DH5α ,温度诱导表达野生型及突变型 471TNF α蛋白。初步纯化蛋白后 ,采用MTT法评估两者对L92 9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①获得了测序正确的野生型TNF α及突变型 471TNF α的cDNA克隆 ;②构建了正常人野生型TNF α及突变型 471TNF α重组表达质粒 ;③经温度诱导 ,TNF α及突变型 471TNF α蛋白均获得了表达 ;④初步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 ,突变型 471TNF α蛋白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 突变型 471TNF α的生物学活性优于野生型TNF α ,为进一步开展TNF α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减少手术对机体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 2 0例为实验组 ,2 0例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术前 1d ,术后 1、3、5d血清TNF α、IL 6、IL 8、BUN及血肌酐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①术后TNF α、IL 6和IL 8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 ;②术后血肌酐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③术后第 1天和第 3天体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④白细胞计数术后第 3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防御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血液净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炎症介质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 (CRRT)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 6(IL 6 )及内皮素 1(ET 1)的清除作用 ,探讨炎症介质在HFRS中的作用。方法 将诊断为HFRS的中型及以上类型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两组 :CVVH组 2 0例行CVVH ,HD组 2 0例行HD。用ELISA法检测TNF α和IL 6浓度 ,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浓度。结果 ①CVVH组及HD组少尿天数 (3.0± 2 .1,6 .0± 3.4 )、并发症发生率 (2 5 % ,4 0 % )及病死率 (15 % ,2 5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②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③CVVH组治疗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HD组治疗前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④CVVH组滤出液中可持续检测到IL 6及ET 1,未检测到TNF α。透出液中未检测到上述炎症介质。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清除炎症介质 ,改善HFRS的病理生理过程 ,改善肾功能和预后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是治疗HFRS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NO、TNF-α、IL-1β、IL-6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NO、TNF α、IL 1β、IL 6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2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椎间盘组织iNOS、TNF α、IL 1β、IL 6的表达进行检测 ,并取 12例健康成人 (尸体 )正常椎间盘作为对照。结果  2 0例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 ,iNOS、TNF α、IL 1β、IL 6表达阳性分别为 16、15、12、11例 ,其中 9例为四种细胞因子均表达阳性。 12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中无表达阳性细胞。结论 突出腰椎间盘可产生上述细胞因子 ,阳性细胞主要以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 ,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高原条件下IL 1 β、TNF α及NO水平变化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以多发性硬化 (MS)、格林 巴利综合症 (GBS)和帕金森氏病 (PD)患者为对象 ,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IL 1 β、TNF α和NO水平。结果 MS和GB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IL 1 β、TNF α及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1 ) ;PD患者血清中该三种物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 ,但脑脊液中的TNF α和NO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提示IL 1 β、TNF α及NO在MS、GBS和PD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也许存在一种网络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药内异消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观察中药内异消对两因子的影响及对EM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种植内膜方法建立EM动物模型 ,内异消治疗 ,丹哪唑对照 ,ELISA法测定TNF α水平 ,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表达。结果 EM病模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腹腔液TNF α含量显著增高 ,与假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内异消能降低VEGF表达及TNF α含量 ,与病模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VEGF、TNF α在E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内异消可通过调节两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中强啡肽A(1-13)的经时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组大鼠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13)在脑缺血100 min后再灌注4、8、24 h的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表达强啡肽A(1-13)的细胞数分别是每高倍镜视野(60.2±5.1)个及(61.1±3.9)个,在脑缺血后再灌注4、8、24 h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的强啡肽A(1-13)表达细胞数分别是每高倍镜视野(39.3±6.2)个及(60.3±3.7)个、(41.5±5.8)个及(60.1±3.9)个、(25.2±5.1)个及(59.6±5.9)个;而脑缺血后再灌注4、8、24 h的缺血侧含水量逐渐增加.结论 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皮层的强啡肽A(1-13)表达逐渐减少而含水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黄芩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TNFα、IL1β的表达和脑水肿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先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黄芩苷治疗组,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3、6、24hTNFα和IL1β的表达,用称重法测定缺血再灌注3、6h脑组织含水量,电子显微镜观察缺血再灌注24h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及黄芩苷对其影响。结果TNFα和IL1β在缺血再灌注3、6、24h明显表达,黄芩苷治疗组的表达较之明显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3、6h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黄芩苷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较之明显降低(P<0.05,P<0.01);脑组织超微结构显示:神经细胞肿胀、损伤以及细胞迟发性死亡程度显著减轻。结论黄芩苷能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IL1β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脑组织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TNF 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TNF α在 4 2例中耳炎患者中耳腔肉芽组织、胆脂瘤及外耳道皮肤的表达。结果 包含肉芽和胆脂瘤两种组织者TNF α表达程度高于仅有肉芽的组织 ;仅有胆脂瘤的组织TNF α表达程度高于仅有肉芽的组织 ;外耳道皮肤 10例未见表达。结论 TNF 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中均有表达 ,说明TNF 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且胆脂瘤中的TNF α表达高于肉芽组织 ,说明两者的形成过程中局部始终处于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癌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方法测定胃癌患者RBC C3bRR、RBC ICR及NTER ;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 α、IL 6和IL 8含量 ;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NO含量 ,RBC C3bRR和NTER明显降低 (P均 <0 .0 5) ,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5) ,但仍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血清TNF α、IL 6、IL 8含量及RBC ICR明显增高 (P均 <0 .0 5) ,术后血清IL 6、IL 8含量及RBC ICR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 <0 .0 5) ,但仍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胃癌患者TNF α、IL 6、IL 8间呈正相关 ,RBC C3bRR与血清IL 6、IL 8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多项免疫指标的联合检测对揭示胃癌的发病机理、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变化和胃黏膜内pH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造成腹腔严重感染动物模型 ,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 3、6、12、2 4、4 8h各时相大鼠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和胃黏膜内pH的变化。结果 盲肠穿孔后感染组 3hNa+ K+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5 ) ,12h降至最低 (P <0 .0 1) ,仅为对照组的 4 8.5 % ,4 8h仍未恢复正常 ;丹参组 12h、2 4hNa+ K+ ATP酶活性比感染组显著升高 (P <0 .0 5 )。感染组胃黏膜内 pH值穿孔后 3h即有下降 ,6h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12h下降至最低 (P <0 .0 1)。 4 8h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丹参组从 12h开始胃黏膜内pH值与感染组显示出差别 (P <0 .0 5 )。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和 pHi降低可能是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早期应用丹参对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活血效灵丹对家兔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脑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对脑水肿和脑血肿的作用。方法 以胶原酶Ⅶ诱导家兔脑出血模型 ,利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 ,研究不同时间给药 (6h、2 4h)对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及脑血肿的治疗效果。结果造模后血肿侧脑组织含水量在第 4天、7天均较对照组增高 (P <0 .0 5~ 0 .0 0 1) ,且血肿侧高于非血肿侧 (P <0 .0 1~0 .0 0 1) ;经过活血效灵丹治疗后 ,6h和 2 4h治疗组血肿侧脑组织含水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其中 6h治疗组含水量减少略优于 2 4h治疗组 (P <0 0 5 )。治疗组在第 4天、7天 ,脑血肿的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 (P <0 .0 1~ 0 .0 5 ) ,但 6h和 2 4h治疗组血肿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出血后早期应用活血效灵丹对脑水肿和脑血肿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表达及其与含吡喃阿霉素联合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SABC法检测 4 6例转移性乳腺癌术后组织中P gp表达 ,使用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和 5 氟尿嘧啶联合方案化疗 ,对比分析P gp表达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① 4 6例患者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gp阳性表达率 5 6 .5 % ,肝或肺转移者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皮肤或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4 9)。②可评价疗效的 4 3例患者化疗有效率 5 8.1% ;P gp阴性组疗效 (89.5 % )明显优于P gp阳性组 (30 .0 % ) (P <0 .0 1)。③有肝或肺转移者有效率(4 0 .7% )明显低于皮肤或浅表淋巴结转移者 (87.5 % ) (P <0 .0 5 )。④术后曾接受辅助性CAF或CMF方案化疗者复发转移后化疗疗效 (71.4 %和 37.5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结论 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gp表达阳性者应选择非MDR型药物的联合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5只,体重230~280g,其中25只随机分为5组:70%单纯肝切除1组(PH1)、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1组(PHIR1)、10s-1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1)、30s-3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2)和60s-60s循环3次后处理组(IPO3)。再灌注6h后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及残肝组织,测定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细胞凋亡指数,选取保护效果最佳的后处理方案。剩余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PH2组、PHIR2组和IPO组,并于再灌注1、6、12、24、48h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及残肝组织,每时点6只,测定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与PH1组比较,PHIR1组、IPO1组、IPO2组和IPO3组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P<0.05);与PHIR1组比较,IPO1组、IPO2和IPO3组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但仅IP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IPO2组作为后处理方案,与PHIR2组比较,IPO组各时点ALT、AST活性和MDA、MPO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生成,减轻炎细胞浸润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 (IR)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 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 5 0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C 肽、TNF α、TG及HDL含量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ISI明显降低、血清TNF α明显升高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 ;ISI与TG、HDL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IR ,TNF α可能是IR形成的一个因素。抑制TNF α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减轻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