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采用铁谱、光谱等技术对隧道全断面岩石挖掘机(Tunnel Boring Machine-TBM)的主要摩擦副和主要液力部件刀盘主轴承、主变速箱和主液压油箱进行油液监测表明:在不拆机的情况下,对TBM主要部件润滑油中的磨粒分析能揭示设备内部的隐患和磨损状况信息,为设备的维护、检修及润滑油的更换提供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油液监测达到了预期目的。光谱、铁谱、污染度油监测技术及常规理化分析等手段的综合应用,对大型户外作业设备的状态监测是有效的。在现段工作的基础上应继续积累数据和经验,逐步制定出各主要部件的定量监测标准,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内燃机车柴油机油中金属磨粒浓度含量和对金属磨粒属性的识别,阐述了铁谱技术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监测领域中的重要性,这一监测手段针对运用中机车柴油机浸油部件工作状况及潜在故障能起到早期预测和准确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铁谱技术对柴油机状态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型内燃机车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铁谱技术对柴油机中金属磨粒的含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柴油机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4.
介绍运用铁谱技术监测内燃机车油润部件工作状况的基本原理,叙述监测工作中的取样部位与时机、油样预处理过程与要求、铁谱曲线分析等,总结磨损类型与磨粒特征。通过案例说明运用铁谱技术监测内燃机车柴油机及其油润部件的作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树侠 《西铁科技》2006,(3):40-40,39
1概述 铁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润滑油中磨损颗粒进行分析进而判断机械磨损状态的一种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其优点是无须将机器的零部件拆卸开来,基至在机器运转中,就可以确定零部件的磨损状况。铁谱技术是借助铁谱仪把磨损颗粒从润滑油中分离出来,并使磨损颗粒按照尺寸大小沉积到玻璃基片上,制成谱片,然后置于铁谱显微镜下或扫描电子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对磨损颗粒的尺寸、数量、形状及成分的分析,获得机器磨损程度、磨损类型以及磨损部件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据此研究磨损现象,监测和诊断机器的磨损状态和早期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DF_(8B)型机车冷却系统的故障现象及光、铁谱检测技术机理;探讨了光、铁谱技术在诊断DF_(8B)型机车柴油机冷却系统故障中的测试原理及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探讨了对环境试样中微量金属元素在原子吸光法测定前进行预浓缩的方法。即:在水中形成QSA—金属螯合物后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生成的金属螯合物,被吸附的金属元素用硝酸溶出后用原子吸光法定量。本法对河水中的铜、锌、铅、锰的定量,均获得良好的结果。作者还用预先吸附QSA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制成螯合型树脂。以螯合型树脂柱进行金属元素浓缩定量也取得同样的效果。实验结果如下: 1.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试验;在100毫升的三角烧瓶内盛含有2ppm金属离子溶液50毫升及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DF4型内燃机车柴油机磨损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了光谱、铁谱技术在机车柴油机状态测试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测试原理及评定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对DF4型内燃机车实施光、铁谱技术综合(油样)测试、分(单)缸(烟样)测试联合检测,以确定活塞、气缸套等磨损状态是可行的,是DF4型内燃机车实行状态修“状态修”不可多得的技术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光谱、铁谱技术是内燃机车柴油机工况监测及故障预报的先进技术。柳州机务段应用光谱、铁谱技术对柴油机工况进行监测,掌握柴油机磨损状况、早期故障及发展趋势,为内燃机车实行状态检修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最大限度地防止机车途中故障及柴油机重大破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型养路机械发动机的润滑油进行采样,并对其铁谱图像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实现对发动机故障的诊断。实践表明,铁谱技术是用于研究磨损机理和监控机器磨损状况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用直读式铁谱仪、分析式铁谱仪系统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研究8240ZJ柴油机磨合过程。用铁谱技术对磨合过程各工磨损微粒的类型、粒度、形状因子及生成的氧化物进行观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磨损状态。以此确定有效磨合区间及最佳磨合工况,为8240ZJ型柴油机现用磨合过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机车发动机铁谱磨削微粒的智能识别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忠  陈克兴 《铁道学报》1997,19(1):20-25
铁谱技术是机车内燃在损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重要油液分析手段之一,本文将其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和重点--“磨粒图像自动识别与分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综述年来有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了基于神经网络解决彩色磨粒图像自动识别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相应的处理流程、模型和软件,并给出有关实验和初步应用结果,论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价值与前景。该流程可用于其它微粒图像自动识别领域。  相似文献   

13.
R1线是济南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探索、应用了多项绿色技术,详细介绍结构工程中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及稳定性控制技术,混凝土刚性防水技术及预制构件应用技术;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和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设备系统中的可调通风型站台门和隧道嵌装型蒸发冷凝技术等改造工艺,以及"海绵"设施应用、高架车站光伏发电和中压能馈等自然资源利用技术,以期为后续济南和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6180Z型柴油机为例,从润滑油样的铁谱-光谱分析入手,揭示了柴油机磨合调整试验中的磨合微观过程 微观过程和磨损机理。为判定柴油机磨合期是否完成及磨合调整试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为提高柴油机的内在质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实验证明:6180Z型柴油机磨合调整试验进行了250min左右其磨合期即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润滑机分析进行故障诊断是保证柴油机正常运营的有效辅助手段,其原理是基于对润滑油中金属磨粒的定量分析,从而判断相关零件是否出现非正常磨耗,诊断的基本过程是选择磨损元素,确定磨损粒子浓度的限值和磨损粒子浓度梯度的限值,在不同情况下(补油,换油,大修后等)根据实测值与限值的比较对柴油机的状态进行诊断。文中还提出润滑机分析诊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即润滑油状态的联机监督设备,从而这种技术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速度350 km·h-1等级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法国AGV型、日本Fastech360型、德国ICE350E型、西班牙Talgo350型及韩国HSR-350X型等350 km.h-1速度等级高速列车的技术特征,对各项重要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方向基本是:更多采用动力分散形式,最高运行速度达到350~400 km.h-1;采用IGBT、IPM、IGCT等模块,实现牵引传动变流器的大功率、小体积和高可靠性;转向架采用有源或半有源悬挂,有效降低横向振动;强化复合制动系统,开始采用安全电阻制动及空气阻力板制动;提高车体气密性及降噪性能;采用先进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及故障监测系统;利用倾摆车体技术扩展高速列车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针对HXN3型机车运用中集中出现的牵引电机"锁轴"故障,进行系统的定性分析后,确定故障原因为装配的BC1-7088BA型输出端滚动轴承保持架强度不足,以及风沙粒可通过通风口进入轴承室对润滑油造成颗粒污染影响轴承润滑效果,同时齿轮箱采用的SHC634润滑油不能满足超低温运行环境的要求,冬季黏度加大导致飞溅润滑不良造成轴承磨损加剧、故障高发。针对故障现象采取加强机油光谱分析和频谱振动检测,把轴承更换为BC1-7088A型滚动轴承,及时消除故障隐患,确保机车走行部安全。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机车车辆测试性和技术诊断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测试性和技术诊断对机车车辆维修的重要性。提出了机车车辆测试性的定性和定量要求,以及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另外,对于3种诊断方式(人工诊断、应用自动检测设备进行诊断和应用机内检测系统进行诊断)及其选择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机车车辆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振动诊断技术、声诊断技术、红外线诊断技术、润滑油分析技术和性能趋向监测等)及其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微量铜时的酸度及共存离子试验,目前尚不见报道。长期使用原子吸收,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存在,相互干扰如何及选用何种酸酸化水样为理想。我们用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仅对水中微量铜的测试进行了分析。实验部分一、仪器与试剂 1.仪器: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铜  相似文献   

20.
世界高速列车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叙述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高速列车发展沿革,重点分析日本500系、700系、E2系1000型;法国TGV A型、TGV TMST型、TGV 2N型、AGV型;德国ICE350型;意大利ETR500型;西班牙AVE型、Talgo350型;韩国KTX型、KHST型等新型高速列车的技术特征及新技术应用情况。指出当前世界高速列车发展目标是最高运行速度300km·h-1~330km·h-1、试验速度350km·h-1及以上,基本采用动力分散方式,并更多采用智能化交流传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动力原性能优化技术,复合制动技术,更流线型的车头车身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