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解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主要技术内容,分析了汽车生产企业实施该技术政策的责任与义务,指出了该技术政策与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之间的差异,提出了需要跨汽车行业商讨的主要问题,为汽车生产企业理解和实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于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了。新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共有十三章七十八条,主要包括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结构调整、准入管理、商标品牌、产品开发、零部件及相关产业、营销网络、投资管理、进口管理、汽车消费等方面的内容。与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比,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具有7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取消了与世贸组织规则  相似文献   

3.
与去年"两会"高调畅谈自主创新不同,今年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更加务实。长丰汽车董事长李建新代表提出了《修订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自主》的议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内容提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要不要做"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4.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8,(13):46-48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形势下,鼓励和引导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出台并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策》)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然而,由于新《政策》针对的重点是乘用车,对商用车相对关注较少,故商用车行业的人士(其中不乏专业人士)普遍对其不够重视。实际上,新《政策》就是一部新的“汽车法”,作为业内人士尤其是企业决策者,如果不了解它,就如同司机不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一样,迟早会对工作尤其是战略规划与决策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既然商用车涵盖于汽车范畴之内,理所当然要受到新《政策》的节制和支持。笔者在研读了新《政策》以后认为,从中长期  相似文献   

6.
李名林 《上海汽车》2007,(8):32-34,45
介绍了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主要技术内容,分析了汽车生产企业实施该技术政策的责任与义务,指出了该技术政策与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的差异,为汽车生产企业理解和实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饶艳 《汽车情报》2004,(21):33-36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策》)。相对于1994年制订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新《政策》修改了旧版产业政策中诸多具有计划经济色彩和与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规则不协调的内容,旨在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8.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研读新的《产业政策》,我们注意到,它与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不同点是汽车贸易、汽车市场与汽车消费方面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共用了4个章节33个条目(第6章商标品牌、第9章营销网络、第  相似文献   

9.
<正>新能源汽车,已经在我国的节能减排战略中被赋予更高的希望。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简称《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且对新能源发展路线以及扶持政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财政、税务、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及加紧对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衔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回顾2005年宏观调控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政策法规给人打下十分深刻的烙印,很多专家和媒体把过去的一年称为“汽车政策法规年”。这说明自2005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在引导汽车产业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交通部在《关于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培育汽车维修名牌企业,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汽车维修企业在统一汽车维修服务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实行连锁经营;在《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实现维修企业连锁经营,建立1个~2个全国性的汽车维修品牌企业和若干个区域性汽车维修品牌企业。由此可见,汽车维修企业连锁经营的模式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1994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汽车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汽车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汽车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新汽车产业政策及其配套文件是一个政策体系,包括《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称为“主政策”)和《汽车消费政策》、《汽车整车特征认定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及《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等配套文件(上述文件以下统称为“新政策”)。目前除《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已经公布,其余都仅是信息传闻。  相似文献   

14.
吴青 《汽车情报》2004,(27):29-33
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概要。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排放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新能源汽车当前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形势,《规划》明确了十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五项主要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对新能源发展路线以及扶持策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划》要求,到201 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  相似文献   

16.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企业、外商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反复论证、修改而制定的。该《政策》共13章78条,主要包括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结构调整、准入管理、商标品牌、产品开发、零部件及相关产业、营销网络、投资管理、进口管理、汽车消费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脚步的越来越近,国家近年来在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企业的进八及汽车产品的标准上是门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2004年国家在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就明确规定: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据悉,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将在2005年下半年提前实施国家第三/四阶段排放标准,全国范围内,预计2007/2010年开始实施。近三年将是我国汽车排放法规以及安全、  相似文献   

18.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瞩目、备受关注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于2004年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了。这部新政策的诞生势必对中国汽车业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有利于推进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国产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进汽车产品法制化管理进程,保障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引导中国汽车产业走上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大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已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在第三章技术政策中规定发展小排量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研究开发醇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但我国60多个城市却正在实施小排量汽车限行政策。在有些城市禁止柴油汽车进城。这些地方政策都与我国最近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违背,必须加以纠正。我们呼吁对小排量汽车和柴油汽车实行限制政策的各级政府,应尽快取消这些限制政策,回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我国汽车产销出现“井喷式”增长以后,在全行业形成了一股“汽车热”。特别是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公布以后,汽车更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这次“汽车热”与以往历次“汽车热”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次“汽车热”是基本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质量高、品种多、经济效益好;以往历次“汽车热”多系政府意志使然,基本是脱离市场的。本文就此次“汽车热”产生之现象、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引导其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