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3):13-13
1.视距。视距是从车道中心线上1.2m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10cm物体顶点的距离(指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视距有停车视距、超车视距等。是确保汽车刹车时应当看得见、停得住的必要短距离:它分为3种: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公路与城市道路规范,结合常见的视距不良情形,对公路与城市道路视距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与城市道路小客车停车视距理论基础基本一致,在计算取值时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各有优劣,不合理且容易产生矛盾,往往使设计者难以抉择,可统一起来;出入口是事故发生比例较高的路段,识别视距的保证十分有必要,城市道路规范应予以补充;针对设计速度低、交通流量小,且采用主路优先交通管理的的非灯控路口,安全交叉停车视距不仅能满足规范关于视距的规定,还能减少清除视距三角区障碍物的工程量,节省工程投资;城市道路高架桥桥墩应合理布设、侧分带不宜种植灌木、竖曲线半径应尽量偏大,避免取极限值,以保证视距和行车舒适性;太阳能主动发光标志可推广使用,以满足夜间行车视距的需求,防眩光,减少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立交合流区的交通事故特点,从立交设计角度建立了立交合流区的视距模型,结合汽车理论及交通流特性,分析了主线车辆在不同驾驶行为条件下应保证的安全视距,构建了立交合流区视距三角形,研究表明:规范中规定的主线通视距离100 m,匝道通视距离60m的单一组合值欠妥,进而提出了立交入口通视三角形的合理取值。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高速互通式立交公路主线约束型出口的识别视距,运用汽车理论及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了主线约束型出口不同设计速度对应的识别视距,提出了主线约束型出口满足不同主线设计速度对应的不同匝道设计速度的识别视距值.研究结果表明:对新建高速公路,出口位置所在主线线形应尽量避免采用识别视距临界值;对已建高速公路,当高速公路出口位置受地形地物限制,出口位于主线约束位置时,应加强高速公路约束型出口处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主线约束型出口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国内外停车视距及其计算方法;结合汽车制动特性分析推导了汽车制动距离和停车视距,结果显示,按汽车制动理论计算的制动距离小于相关规定值;从行驶速度和减速度分析了美国、日本停车视距差异的产生原因,进一步比较了美、日计算模型与汽车制动理论的减速度区别,结果表明,相对于紧急制动状态,停车视距规范值有较大富余,建议结合人、车、路和环境对停车视距模型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汽车前灯散射角、隧道标准断面以及驾驶人在隧道中驾驶规律的研究,并考虑汽车左转与右转行驶的不同特点,计算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螺旋展线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结果表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计算给出的最小半径不仅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而且可以保证隧道不加宽和超高不过大的要求,保持隧道内轮廓的统一,减少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现有铁路汽车物流产品:汽车物流班列、汽车物流专列及成组装车运输的适用条件.提出了铁路汽车物流产品的优化配置原则及优化配置步骤.以京广线为例,在对2015年铁路汽车运量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了2015年京广线铁路汽车物流产品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螺旋展线方案隧道平面线形的安全,应确定不需要加宽隧道内轮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以新晋高速公路块村营至营盘段为依托,考虑汽车在隧道内行驶特点和规律及影响隧道内视距的因素,计算满足隧道内螺旋展线停车视距的最小平曲线半径。通过保证视距的临界曲线半径验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寻找具有代表性且经济合理、技术安全的隧道螺旋展线方案。  相似文献   

9.
3 凹形缓和竖曲线 在凹形竖曲线中,最小视距是由在夜间行驶的车辆的前灯所照射的距离来控制的.对于缓和竖曲线来讲,其最小视距的情况出现在汽车的前灯位于SC点或TS点或第一缓和段内,具体情况应视竖曲线的几何组成而定.需指出的是,当汽车前灯位于抛物线段内,可能也必然存在最小视距,但并不能以此位置来确定最小视距,因为此时视线并未将曲率最大的抛物线段全部包含进去.在凹形缓和竖曲线中,最大曲率位于抛物线段及其相邻的缓和段内.如图4,当汽车的前灯位于SC处时,根据汽车的前灯光速与竖曲线的具体交点位置不同,在确定Sm时,可分为3种不同的情况,在这3种不同情况中,z均可按下式计算:  相似文献   

10.
在道路平面、纵断面或交叉口设计中,均应保证必要的行车视距。对于平面圆曲线的行车视距检验可以通过临界曲线半径R的解析公式进行检验,但是对于由缓和曲线、圆曲线组成的公路平曲线,以及由直线和抛物线组成的竖曲线,是无法用解析手段对其行车视距进行检验的,可以用图解法。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图解法的行车视距检验方法,对其原理、主要算法、程序流程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的隧道通过控制线形安全性指标———停车视距,来保证隧道平面线形的安全性,在采用螺旋曲线线形时,隧道中所能达到的视距与圆半径及隧道横断面的宽度有关。该文对雅泸高速公路干海子螺旋隧道平面线形的布置进行方案比选,结合汽车动力学仿真对车辆进行运行安全评价,力求寻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半径螺旋曲线隧道安全线形方案。  相似文献   

12.
当代路虎汽车应当是什么样子?发现3强烈的横竖设计风格和大气的几何线条无疑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它的外形非常简洁,只有在绝对必要的地  相似文献   

13.
1、最短路面视距和会车视距是怎样计算的(1202)? 最短路面视距的长度共包括三部份:①反应距离I_1;反应距离是当司机看到前边障碍物的一刹那起,到开始制动汽车止,在这一思想反应时间里汽车所走的距离;②制动距离I_2,即从开始制动汽车到完全停止,汽车在克服前进惰力的过程里所走的距离;③安全距离I_3。因此路面视距的公式即为: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具有一定的视距,在弯道半径较小的情况下,就要求把弯道内侧阴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予以清除。这个需要清除的范围就要用横净距确定。以往确定横净距一般都采用作图法。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精度也差。本文将提出用公式计算横净距的方法。这个方法适用于设置缓和曲线的弯道,也适用于不设缓和曲线的弯道。  相似文献   

15.
吴修义 《重型汽车》2002,(2):15-16,21
主要行驶在矿山或山区公路的商用汽车经常要下长坡,为不使汽车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断加速到危险程度,应当对汽车进行持续制动;经常在行车密度很高、交通复杂的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如市内公共汽车),为避免交通事故,需要进行频繁的不同强度的制动.在这些情况下,单靠行车制动器是难以完成的,因为行车制动器长时间频繁工作将使温度大大提高,制动效能衰退甚至完全失效.故在这种条件下运行的汽车有必要增设缓速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路线规范》中确定停车视距指标时采用设计速度的85%或90%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采用高速公路的实测各车道速度数据,分析了各车道的车辆运行速度分布特征。从运动学原理出发对汽车制动过程进行分析,将车辆制动过程分为驾驶人反应时间、制动系统协调时间及全制动时间3个时间段,建立了基于制动减速度的车辆制动模型,并对模型中驾驶人反应时间、制动减速度和运行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行深入试验调查和分析研究。分别提出了平坡段小客车与货车在相对舒适和紧急制动两种情况下的停车视距建议值,并提出了不同纵坡条件下的货车停车视距修正值。结果表明:在平坡路段相对舒适情况下的停车视距与AASHTO中的规定值基本一致;紧急制动情况下的停车视距与我国规范值基本一致,比目前《路线规范》条文中采用折减后的设计速度计算停车视距的解释更加合理。纵坡对货车停车视距影响较大,因此纵坡段以货车停车视距为研究对象,并从安全角度考虑选择采用相对舒适的制动减速度得到的停车视距作为建议值,为《路线规范》规定的停车视距值的应用和解释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雾天不同能见度下高速公路安全车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考虑低能见度及路面附着系数减小的情况,研究了高速公路雾天的安全车速.根据跟车状态下停车过程及标志视认相关方法,分别进行了基于停车视距模型的安全车速计算(包括AASHTO停车视距模型和NCHRP停车视距模型)及基于交通标志视认距离的安全车速计算;并以湖北省黄黄(黄石-黄梅)高速公路为例,综合三种模型条件下的安全车速,最终得出雾天不同能见度下的交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车行桥梁与隧道的曲线路段受桥梁防撞墙、声屏障、防眩板或隧道侧壁与中隔墙等的影响,容易造成视距不良,带来行车安全隐患。从停车视距组成及其与最小横净距关系入手,分析了平面停车视距的检验方法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并以某城市快速路隧道为例,对弯道路段最不利车道的停车视距进行了检验,提出了当平曲线半径低于保证停车视距的最小半径时,确保隧道曲线路段停车视距的设计措施。相关的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等级公路线形连续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公路线形连续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结合某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提出了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合理匹配的路线设计理念,分析了高等级公路保证线形连续的条件,讨论了该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黑点路段)发生事故的原因。结果表明,确定公路几何线形参数必须做到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匹配设计,一方面可保证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与设计速度的合理搭配;另一方面,也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员的交通心理需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最后提出了满足道路交通安全需要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视距是公路设计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驾驶员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措施的安全保障,而横净距是保证行车视距的重要指标.对圆曲线内侧行车道和中央分隔带外侧超车道的横净距与曲线半径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并介绍在杭长高速公路工程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