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隧道施工主要集中在地质环境较差、地形复杂的地区,受环境、施工技术的影响,隧道容易发生偏压的现象,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构造、施工技术而造成的隧道顺层偏压,尤其是地质构造的变化而造成的隧道偏压问题,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首先对某地区隧道的工程概况进行分析;其次,分析隧道顺层偏压灾害情况及原因分析;最后,对隧道灾害处理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簸箕岭隧道施工为背景,着重阐述了采用浅埋地表注浆加固处理、超前管棚支护、单侧壁导坑开挖等施工技术进行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对控制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地表及拱顶下沉、山体偏压对隧道造成的偏移等效果十分显著,对类似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武广客运专线狮公岩二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该隧道埋深浅、偏压显著、围岩软弱破碎、受降雨影响大、隧道断面大、施工变形大且控制困难等特点,在对浅埋段及显著偏压段隧道进行施工效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结合某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工程为背景,以弹塑性理论为依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考虑双洞先后施工过程的隧道数值模型,主要研究了此类隧道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围岩压力特征及位移特征,并以围岩应力比的概念来反应隧道双侧偏压的特点,研究表明偏压对隧道洞室内外侧围岩压力及位移影响较大,在隧道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浅埋偏压隧道所处地质环境复杂,隧道围岩强度低、岩体破碎,地下水渗透,易导致围岩失稳。结合月麦岔隧道施工,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与现场监控量测,对浅埋偏压段施工围岩变形进行研究。结果得出:隧道开挖后,整个地层由于偏压作用发生了向右的变形,并且反压回填的锚固桩发生了一定的倾斜;隧道各塑性区未连通成片,山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隧道位移变形呈非对称分布,并且以沉降变形为主。经过衬砌弯矩最大的4个特征点的检算,可发现衬砌截面强度满足规范要求。研究表明:采取的施工方案及支护效果较为理想,变形及沉降量符合要求,可为解决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变形控制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首先探讨公路隧道防水施工技术与质量检验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影响公路隧道防水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再次探讨了提高公路隧道防水施工质量的相关技术及检验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不断提高公路隧道防水施工质量,为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结合有关工程实例,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浅埋地形偏压覆土厚度,对不同坡度情况下偏压连拱隧道结构受力及围岩屈服破坏等进行施工步骤优化研究,可有效防止由于地形偏压而产生的结构偏压受力的不利情况,实现连拱隧道工程的优化施工.  相似文献   

8.
旧路改扩建项目中,经常会遇到原有隧道在高度、宽度、线形等方面不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改扩建的情况,对于严重偏压隧道,改扩建设计及施工难度都较大。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偏压隧道的改扩建方案及施工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岭重丘区隧道洞口段存在偏压严重现象,需大范围开挖进洞,存在施工安全性差、环境破坏大等问题.利用重力式混凝土偏压挡墙,通过明暗交界段套拱的施作,平衡隧道的单侧偏压力,做到隧道开挖安全进洞.由浙江省宏途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黄衢南高速公路蕉坞隧道及83省道兰田张隧道,施工中对明暗交界段采取明洞暗挖技术,阐述了偏压状态下隧道明洞暗挖技术原理和技术流程,该技术既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又节约了公路建设用地,避免了高边坡开挖,极大地保护了周边原生态环境,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公路隧道防水工程的现状,对隧道常见防水材料进行分析,对隧道防水卷材施工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结合隧道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有效的防水系统及配套施工技术,可提高公路隧道防水施工效率和质量,消除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中的渗漏水隐患,提升公路隧道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浦南高速公路C2合同段为工程背景,按照不弃土、不改良原则,通过室内、室外试验,分析了土的强度、干密度、饱和度、膨胀量与含水量、击实功的关系,据此得到了高液限粘土最佳含水量范围,提出了高液限粘土用于路基填筑的控制标准,即可用含水量及其对应的干密度、压实度和饱和度要求值,为本工程施工提供了依据。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高液限粘土在路基填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淋溶法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降低污泥中毒性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培养基的pH 值、微生物的接种量、淋 溶的温度及循环淋溶时间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及最优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淋溶液的 pH 值随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逐渐降低,培养基最佳的pH 值为1.0,最佳微生物的接种量为15.0%,最佳淋溶 温度为30C,最佳循环淋溶时间为全天循环;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污泥中Cd、Mn、Cu、Pb和Zn的浸出率分别高 达88.0%、88.0%、69.0%、67.0%和83.0%.   相似文献   

13.
中低收入人群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特殊群体,而居住与出行是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开展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系统综述,对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从居住地选择与满意度评估、出行选择行为、居住地与交通出行关联性三个层面,对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发现:相关研究对象上缺少针对中低收入特定人群,研究方法将居住和出行划分为两个系统,宏观空间布局模型与微观行为分析模型相互独立,测量指标以可直接观测的外在变量为主,居民内在主观感受变量考虑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一体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快速测定工业废水中吸收光谱重叠的Cd与Co和Cr与Fe 2组元素,采用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Cd-Co和二苯碳酰二肼-Cr-Fe显色体系,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用训练过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建立了不经分离而能同时测定Cd与Co,Cr与Fe含量的方法.用此方法测定合成样品,Cd,Co,Cr和Fe的回收率分别为101%,98%,102%和98%,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61%,-0.23%,0.00%和-0.08%.  相似文献   

15.
论公仆人格及其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仆人格是指作为国家公职活动主体的承担者 ,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的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是公仆行为规范与人的个性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组织人格与个体人格二重属性 ,二者是统一的 ,但由于公仆主观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二者又常常产生对立和冲突 ,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冲突 ,组织依附与个性独立的冲突 ,行政人格与经济人格的冲突 ,公仆职权与其公民权的冲突等等。调适这些冲突必须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各项制度和培育公仆文化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QC/T633—2000《客车座椅》的修订列入了国家发改委2006年汽车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并于2008年1月通过审查,完成报批稿。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座椅扶手、脚蹬等新结构件的术语、定义和技术要求,突出了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调节机构的使用方便性,从零部件要求、装配要求、调节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对座椅用材料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这在国内还是首次。该标准的修订对于全面提高H2、H3类客车用座椅的设计、制造、使用水平,确保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思维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交通运输系统现代性特征和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加快综合交通立法步伐,可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本次论坛以“新时期系统工程与交通运输 的理论融合与实践”为主题,对系统思维、系统工程相关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技术体系,提出了铁路网高质量发展 的方向与着力点,介绍了交通系统立法的现状、需求及未来重点工作,分析了智慧民航系统建设的总体路径和场景,以及系统科学与智慧城市交通融合的内容、场景及方法。最后,分析了综合交通的内涵及未来研究方向,并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期刊的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18.
植筋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植筋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所体现出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影响植筋构件抗震性能的因素主要有植入钢筋深度、植筋胶的种类、焊接高温及施工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影响下构件的破坏形态、延性、抗震耗能以及刚度退化等情况,总结了有关规范在涉及植筋深度和承载力方面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速公路使用性能要求,结合重庆市高速公路服务现状,选取高速公路养护及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形成具有简单、可测、易获得、可靠、典型性5大特点的高速公路养护及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养护难等问题,改善高速公路服务水平,保障使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极高地应力软岩变形速率快、累积大、持续久并在时空上表现出不均匀、不对称等特性,造成隧道开挖支护难、结构体系弱化、失效等工程问题。依托兰新二线大梁隧道建设,针对极高地应力挤压性软岩开展了大量原位试验、围岩量测、数值仿真及设计变更工作,分析了围岩—支护发生的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力学行为及动力响应,突破岩体结构及支护变形特征的静态认识,提出适应于该地层的变形控制和支护设计方法,确保软岩掘进工期及安全,为同类工程的建设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