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研发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系统为目的,开发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的管理、航标数据信息更新等功能的生产软件,实现了航标技术管理人员通过编辑达到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及时更新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电子航道图的应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航标信息,更好地发挥了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电子航道图全线贯通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更新异动后的航标数据,成了电子航道图发挥功能的关键。文章论述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的方案,探讨实现航标数据更新的实现方法,为航标数据更新软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通讯、信息数字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AIS、电子航道图的虚拟航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目前国内外实验应用的虚拟航标绝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我国内河虚拟航标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长江干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是内河发展虚拟航标的关键。本文在此背景下,对虚拟航标在长江干线上的发展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虚拟航标在长江干线上的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而为综合、系统、全面地开展长江干线虚拟航标的研究、充分发挥长江干线各类航标助航效能、保眆障船舶航行安全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长江南京航道局数航办下发通知,自2017年3月20日12时起,不再维护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管理系统,统一运行"上浏段"数字航道航维护航标数据,这标志着该局率先了实现数字航道与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无缝双向对接。据了解,在"上浏段"数字航道实施之初,该局数航办就加强与长江电子航道图研发运行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航道图在内河航运中的广泛运用,航道要素数据更新的时效性问题日显突出。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海图数据更新技术的基础上,研究长江电子航道图水深要素、航标要素和其他要素的更新方法,以及更新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处理算法,构建各类航道要素的更新模型,最后形成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生产编辑系统平台的动态更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长江航道局于2009年11月完成了长江航道全线电子航道图的制作,但基于长江航道水位变幅大、无规律,助航标志异动频繁,航道河床演变剧烈且没有规律性的特性。要及时在电子航道图上反映助航标志的异动情况,长江电子航道图更新是长江电子航道图更好发挥导航功能的关键。更新工作主要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长江航道中航标异动的更新,二是长江航道中水下地形变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吕永祥 《水运工程》2013,(3):176-183
针对长江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航道航标布设特点,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模块研制航标遥测遥控终端,提出基于加速度与GPS传感器的航标碰撞与漂移预警方法。结合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应用,开发航标遥测遥控软件,构建长江朝天门航 道管理处辖区莲花背控制河段航标遥测遥控系统,为内河航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8.
李峰  曾乐  刘斌  蔡昊  施勤  林治家  郝江凌 《水运工程》2023,(11):173-179
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下游重点航段的航标布设方案和航路航法,完善通航环境,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虚拟航标布设优化的方法,并以密集港区临港侧航道、深水复合航道和主航道到港口“最后一公里”航道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子航道图,针对船舶交通流的船舶轨迹回放、碰撞危险度分析、船舶轨迹线分析、航道门线分析和船舶航标间距分析等方法能够以可视化的手段有效地找到航标布设方案的薄弱位置,为AIS虚拟航标的增设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获悉,自2015年1月1日起,历时5 a研发的水上导航系统——长江电子航道图正式面向行业运行服务。长江电子航道图可用数字化的形式,将长江航道的水深、航标、桥梁、港口码头、水工设施等信息快速、直观的展现在行船者眼前。它的问世,是对长江航道传统维护、管理、服务方式的重大革新。该航道图的正式应用,填补了中国内河电子航道图的空白。据悉,长江电子航道图具备  相似文献   

10.
《珠江水运》2015,(1):1
<正>1月2日,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获悉,历时5年研发的"水上导航系统"长江电子航道图1日正式投入使用,这意味着古老的长江水运迈进信息化时代。据了解,长江电子航道图用数字化形式将长江航道的水深、航标、桥梁、港口码头、水工设施等信息快速、直观展现在行船者眼前,为船舶航行提供参考。其最大特点是通过船载显示终端,实现类似于车载GPS的船用导航服务。点击屏幕,船舶的位置、航线、航向、航速一一显示出来,当船舶偏离航道或者遇到障  相似文献   

11.
宋成果  李昕  郭涛 《水运工程》2018,(1):166-170
针对我国内河虚拟航标显示符号不统一的问题,借鉴当前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内外机构对海区虚拟航标显示符号标准化研究思路,划分了我国内河虚拟航标种类,提出各虚拟航标显示符号标准。通过分析我国内河不同航标虚拟化的适应性,将内河虚拟航标划分为航行标志、信号标志、专用标志和通用标志4类共9种标志,并对应提出各虚拟航标"圆形标识"和"菱形标识"2种显示方法,其中推荐使用"圆形标识"显示符号。  相似文献   

12.
港口与航道     
《中国海事》2008,(10):71-72
首段数字航道在长江建成 长江南浏段数字航道示范工程目前顺利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的验收。数字航道上起安徽与江苏交界的慈湖河口,下至江苏太仓浏河口,全长369.5公里。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电子航道图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系统支撑平台三个子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航道图数字化、航标监控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作为中国第一段数字航道,它使长江航道维护管理和对外服务从传统模式迈入到数字与信息化时代,成为中国航道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和已建成的兰鳊段数字航道,提出一种内河航标位置实时监测与预警技术,并研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用于解决在水位变幅较大时,对航标位置的合理性及准确性进行检测、评判和预警,并提醒航标管理人员及时对需要调整的航标进行现场维护,以满足不同水位条件下航标所标示的航道能够满足航道维护尺度和船舶安全通航的要求,在提高航标维护效率和可靠性的同时大量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航道维护管理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型过渡。  相似文献   

14.
虚拟航标是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助航标志,旨在提升和增强航海保障部门的助航服务水平,已经广泛应用于应急沉船标识、船舶航路的划分、航道警戒区的设置等方面。在归纳、整理国际上关于虚拟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航标显示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船舶上雷达和ECDIS(Electronic Chart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System)实际显示虚拟AIS航标符号的调研结果,分析目前虚拟AIS航标在显示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规范虚拟AIS航标的使用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为船舶航行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航标配布展开研究,综合考虑了桥梁情况、航道情况、桥区航道布置等因素,阐述了芜湖长江二桥航标配布原则、航标种类、航标配布方案。  相似文献   

16.
徐峰 《水运工程》2012,(3):119-123
在长江航道建设智能航道的过程中,虚拟航标一方面可实现临时快速设标、标识特殊水域、优化特殊河段航标配布等现有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其功能进行拓展,充分发挥成本低、速设置、无碍航行等优势,是实体航标的重要补充和改进。在其未来发展中,还须解决专用AIS通讯基站及网络的建设、虚拟航标与实体航标共存及虚拟航标规模应用后航道管理模式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线观察航标高清图像,可以提高航标维护效率。根据长江航道航标维护管理工作特点与实际需求,提出了航标远程图像视频采集系统功能,设计了系统框架以及硬件结构,分析了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系统设计方案有助于推动"互联网+"在航道维护技术中的应用,更好地发挥长江数字航道建设工程效用。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17,(6):20-23
利用冗余AIS基站播发虚拟航标信息时,某个AIS基站的异常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针对这一现状,研究一种基于冗余数据的AIS虚拟航标监测方法,让AIS基站播发一条冗余的专有虚拟航标信息,用以标识AIS基站来源。在数字航道系统中,设计虚拟航标播发与监测一体化模块,制定异常报警策略,在图形化的综合监控系统中实现虚拟航标的实时监测和主动报警。该方法已在长江数字航道工程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长江航道航标联动保护工作特点与实际需求,提出了航标被碰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设计了系统框架、软件功能以及硬件结构,分析了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系统设计方案有助于推动"互联网+"在航道维护技术中的应用,更好地发挥长江数字航道建设工程效用。  相似文献   

20.
石昕  杨保岑  彭文  张典 《水运工程》2012,(4):196-199
长江电子航道图作为数字航道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长江航道现代化现设中将起到数据基础和系统支撑的关键作用。介绍了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和系统的总体架构,对空间数据库、生产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的逻辑结构、功能模块等进行设计,重点对生产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了阐述,为数字航道、智能航运的早日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