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成果信息     
激光强化铁路小半径曲线及道岔钢轨部件技术激光强化铁路小半径曲线及道岔钢轨部件技术是以铁路小半径曲线及道岔区轮轨耦合关系、摩擦磨损机理、钢轨表面处理工艺及材料、设备、工装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为基础,采用金属材料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研制开发的适  相似文献   

2.
道岔尖轨是轨道的风险控制关键点,针对现有伤损检测技术在道岔尖轨处存在盲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信号的铁路道岔尖轨伤损监测方法,研发出道岔尖轨损伤监测系统。系统基于伤损模式分类算法对列车经过钢轨时所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尖轨伤损状态的识别。现场测试数据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道岔尖轨的伤损。  相似文献   

3.
<正>杭甬高铁线路使用U71M钢轨其强度等级为880MPa,轨顶面硬度260~300 HB,有较好的韧、塑性,焊接性优良。U71Mn钢轨为高速铁路用钢轨,铺设线路时采用长轨条闪光焊接方法,道岔采用现场铝热焊接技术。开通6年来,部分道岔基本轨、尖轨出现疲劳伤损达到维修周期。道岔维修一般采用更换伤损钢轨的方案,利用现场铝热焊接技术。但是无砟轨道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更换曲线(曲尖轨及导轨)标准钢轨与磨耗轨焊接尤为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43kg/m钢轨6号道岔的轨道几何状态难以控制、尖轨伤损速度过快的原因分析,决定采取强化轨道框架强度的措施。实践证明,整治后的道岔强度增强,安全系数得到保证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由于道岔的几何尺寸和结构特殊性,探伤检查时容易发生伤损漏检。分析道岔部位常见伤损特点及产生原因,针对道岔部位轨件的特殊情况,总结钢轨手工及外观检查、辙叉部位探伤检查、道岔尖轨部位探伤检查和轨底核伤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道岔区病害形式多种多样,重载铁路由于其大轴重、高密度和大运量的性质,道岔部件的伤损更为严重,因而其平均使用寿命要短于普通线路相同型号的道岔。通过对神朔重载铁路现场调研,发现重载铁路道岔常见的几种病害有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轨距、水平超限,钢轨剥离掉块,钢轨疲劳裂纹,扣件及轨枕伤损等。通过道岔病害产生机理分析,提出定期检测、更换和调整部件、定期打磨钢轨等一系列整治措施,并对重载道岔养护维修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大包铁路客货混运重载运输条件下钢轨长期适应性问题,从钢轨疲劳伤损、曲线钢轨磨耗和钢轨接头伤损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根据现场调研及动态测试结果,提出大包铁路提升钢轨等级、强化小半径曲线、道岔等特殊区段轨道结构等强化措施;建议新建列车轴重25 t及以上的线路应铺设75 kg/m钢轨或60 kg/m及以上高纯度钢轨,并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按《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规定的修理周期进行大型机械养护维修作业。  相似文献   

8.
针对重载铁路道岔钢轨折断及伤损监测系统采集的声发射信号有较强背景噪声的现状,给出了一种基于双谱的声发射信号表征及特征提取方法,利用双谱能有效抑制高斯噪声的特性成功实现背景噪声抑制。试验数据、现场数据都验证了双谱能实现道岔区背景噪声的抑制。重载铁路道岔钢轨折断及伤损监测系统在大秦重载铁路迁安北站18~#道岔试用期间成功捕捉到轨顶掉块伴生的声发射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前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是2个不同的监测系统,各自只能监测道岔局部功能和性能,但都不能有效监测道岔主要部件伤损和折断。针对这个问题,研发道岔运维质量评价和预测分析系统。详细叙述系统总体架构、组成、功能、关键技术,并对系统功能开展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结合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和道岔缺口监测系统等实时监测数据,能预测分析道岔钢轨特性参数,准确判断道岔钢轨断裂、伤损发展趋势,并给出报警和预警信息,实现道岔运维质量综合监测、安全预警和健康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钢轨表面伤损检测方法存在鲁棒性差、误检率高和容易漏检小面积伤损区域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层级特征融合的钢轨表面伤损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高速综合检测车搭载轨道图像采集系统,在实际的铁路线路采集轨道图像,并对表面伤损进行人工标注;然后,在钢轨图像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利用钢轨表面伤损数据集构建策略,提升训练样本图像的数量和多样性;最后,利用上述数据集,训练基于多层级特征融合的目标检测网络,实现钢轨表面伤损区域的自动检测。将所提新方法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在钢轨表面伤损数据集上具有最优性能,实现了端到端的钢轨表面伤损检测,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地铁线路钢轨使用1.5~2.5年后在表面产生横向裂纹及剥离掉块伤损。对地铁线路钢轨性能以及伤损的特征分析表明,该伤损是一种滚动接触疲劳伤损,主要原因是钢轨表面长期处于潮湿状态,轮轨之间的摩擦系数变小,造成钢轨表面塑性变形层内微裂纹萌生后的发展速度大于钢轨磨耗速度,裂纹向钢轨内部扩展;液体侵入裂纹内形成挤压效应,加速裂纹的发展,从而在钢轨表面产生横向裂纹并快速发展成掉块伤损。在裂纹发展初期对钢轨进行预防性打磨,并保持地铁环境的干燥,可有效预防和减轻钢轨表面横向裂纹及掉块伤损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高速铁路道岔使用寿命,保障列车安全运行,针对新制道岔尖轨及心轨超声波检测工艺方法开展研究。简述对比试块人工伤损的位置和尺寸设置。利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人工伤损对比试块和实际产品,对比分析采用不同规格探头检测结果的差异。基于检测结果,对尖轨、心轨超声波检测工艺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钢轨原材料材质伤损宜采用纵波直探头,同时增加60AT2钢轨轨腰不同埋藏深度平底孔人工伤损,以评定伤损当量大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典型重载通道道岔的观测,对特定重载铁路钢轨病害如接头轨端冒沿、鱼鳞伤、钢轨侧磨、肥边等随时间推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重点统计分析,掌握设备伤损变化规律,同时对此类道岔的钢轨打磨周期给予初步提出,促进科学维修养护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探伤技术对道岔尖轨、心轨作业效率较低、探伤周期内存在断轨风险的现状,通过研究钢轨中导波的传播特性、导波模态的选择、导波与自然裂纹的相互作用、伤损识别算法等,研发了一种基于LamB波的道岔断轨监测系统,并分别对道岔长心轨、导曲轨、尖轨进行了模拟伤损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功能。结果表明:导波与自然裂纹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射波,其幅值随着伤损增大而增加;该系统可以实现高速道岔尖轨、心轨、导轨等区域的全覆盖,伤损识别精度满足TG/GW 116—2013《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对轨头下颚水平裂纹伤损钢轨进行宏观和微观检验,结合钢轨生产加工工艺及钢轨受力分析,指出产生轨头下颚水平裂纹伤损的内因和外因,为避免线路上类似伤损发生,应严格控制钢轨表面的轧制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秦皇岛西工务段柳村女子探伤工区于2007年成立,共有女子探伤工12名,是太原局集团公司唯一的女子探伤工区。担负着大秦线柳村、港站、秦东三个大型编组站,114.88公里线路和274组道岔的轨件探伤任务。这一区域坡道多,钢轨侧磨严重,探伤难度大。她们刻苦学习探伤技术,努力提高分析数据能力,钻研准确甄别钢轨伤损的技能。自创钢轨探伤"病案化"管理模式,将每次检测发现的伤损波  相似文献   

17.
李晓光 《铁道建筑》2020,(1):125-128,152
60N钢轨18号无砟道岔在京沈客运专线喀左站进行了试铺,通过预打磨试验、联调联试道岔动力学性能测试及开通后服役性能分析,验证其在高速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60N钢轨道岔可实现与区间60N钢轨的匹配,与60 kg/m钢轨18号无砟道岔预打磨相比减少打磨工作量60%以上,打磨质量更容易保证;综合检测列车以不同速度通过60N钢轨18号无砟道岔时,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和道岔结构动力学等指标均满足列车运行要求。与60 kg/m钢轨18号无砟道岔列车动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对比表明,构架脱轨系数和轮轨横向力峰值有所降低,其他动力学指标基本相当;60N钢轨18号无砟道岔服役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钢轨服役性能良好,无明显磨耗及伤损情况产生。  相似文献   

18.
在贝氏体钢轨及贝氏体辙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成分选择、精炼、精轧及稳定化处理,制成60AT贝氏体钢轨,再加工成贝氏体道岔尖轨。通过对60 AT贝氏体钢轨以及异型钢轨性能的检验可知:60 AT贝氏体钢轨以及异型钢轨全断面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等均达到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并且强韧性配合非常好;贝氏体道岔尖轨强韧性指标明显地优于珠光体道岔尖轨,同时不需要进行淬火处理,就可以保证全断面具有高且均匀的硬度。通过大秦线的铺设试验可知:贝氏体道岔尖轨无严重的剥离掉块等疲劳伤损;耐磨性能相比珠光体尖轨具有明显优势,使用寿命约为珠光体道岔尖轨的2倍。  相似文献   

19.
高速道岔尖轨弹性波频散特性研究对道岔伤损检测以及揭示弹性波作用下钢轨裂纹动态扩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解析有限元方法,对于尖轨跟端60D40钢轨和CHN60钢轨,求解得到频散曲线,并结合波结构对比分析两种钢轨的频散特性;对于尖轨尖端由60D40钢轨铣削加工而成的变截面钢轨,求解不同位置断面的频散曲线.结果表明,频散特...  相似文献   

20.
轨底坡作为道岔的主要参数,直接影响钢轨使用寿命,结合30 t轴重重载道岔研究需要,对轨底坡进行系统研究。针对重载线路道岔鱼鳞纹、掉块、肥边等病害,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对25 t轴重货车通过不同轨底坡道岔时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轨底坡增加,横向轮轨力、接触应力和安全指标,导曲线上股钢轨磨耗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长期观测结果显示,采用1∶20轨道坡的试验道岔,导曲线钢轨光带居中,未见伤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