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铁路运输企业和旅客两方面的利益出发,建立了客运专线相关旅客列车停站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优化旅客列车停站方案的求解方法,以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于城市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珠三角城际铁路清远站的列车风风荷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三维非定长可压缩流动模型,并应用动网格技术模拟了高速列车自进入雨棚起至穿越雨棚止的整个过程,得到列车过站过程中列车风空间分布形态,获得屏蔽门上监测点处的压力时程,总结压力分布的规律,给出用于结构设计的荷载取值建议,同时对站台的风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城际铁路中间站布置形式对站站停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给出各种中间站布置形式的适用范围。研究结论:针对城际铁路开行大站停和站站停2种城际列车、采用越行模式的运输组织特点,分析计算了不同中间站布置形式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研究认为:本站不发生越行作业且以大站客流为主的城际铁路中间站宜采用无到发线形式;以大站客流为主、站站停列车基本不组织追踪运行的城际铁路中间站宜采用设2条到发线、侧式站台形式;以站站停客流为主的城际铁路中间站宜选择设2条到发线、岛式站台形式;以站站停客流为主、且有其他城际线接轨的中间站宜选择设4条到发线、岛式站台形式。  相似文献   

4.
城轨列车非站站停车及派生的越行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三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非站站停车方案及其适用的客流特征,提出采用这些方案时判定列车是否越行及越行站设置数量、位置的条件与方法。阐明中间站设置越行线可以消除因列车越行或因列车进路干扰而引起的通过能力损失。  相似文献   

5.
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习锋  曾剑明 《铁道车辆》1997,35(5):10-12,50
用三维面元法对三种不同机车头型形状的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风洞试验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城际列车历年来的旅客运输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找出客流波动的内在规律和成因,预测其未来客流量;通过市场调查,对旅客职业构成、旅客出行偏好、出行目的等诸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其未来客流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际列车营销对策。努力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地铁列车与高速铁路列车交会压力波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在高速会车时产生的空气压力波会给交会车辆的侧窗造成很大的冲击,有可能出现破窗事故,给乘客和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基于三维、非定常两方程湍流模型,利用计算流体软件Fluent,对某型地铁车辆与不同型号的铁路高速列车(CRH380A、CRH2、CRH3型)交会时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得到侧窗上的会车压力波变化曲线。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铁列车与铁路高速列车的交会过程中,地铁列车所受到的侧力远大于高速铁路列车所受到的侧力,交会产生的瞬变压力波对地铁列车侧窗的影响也更大。当地铁列车与CRH380A型高速列车交会时,与其和其它两种型号的列车交会相比,地铁列车侧窗所受到的压力波幅值最小,而当地铁列车与CRH2型铁路列车或CRH3型铁路列车交会时,地铁列车侧窗所受到的压力波幅值均较大,其波动的峰峰值也更大。  相似文献   

8.
分析无人站行车的特点,对无人站行车作业进行具体分析,它是仿真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然后分析无人站行车仿真系统的功能,功能主要有根据调整计划的接发车作业、接车股道故障时自动调整,列车与调车作业的协调办理.  相似文献   

9.
汕头站是粤东地区重要客运枢纽站,车场之间关系复杂。为实现粤东城际铁路科学引入汕头站,合理确定各车场之间功能布局,以粤东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一线两环加射线”格局为依托,首先对汕头站概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汕头站客运量及跨线列车开行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汕汕铁路和汕普城际建设规划方案,对粤东城际引入汕头站方案进行详细研究,分别研究了城际-普速合场方案(方案Ⅰ)、中穿设置城际场方案(方案Ⅱ)以及西侧设置城际场方案(方案Ⅲ),从车场布置、工程实施条件、方案投资、施工过渡方案、运营管理等因素出发进行分析比选,研究结果表明,西侧设城际场不仅施工过渡方案简单,对运营影响小,工程易实施,工程投资适中,并且可实现粤东城际独立运营,故予以推荐。  相似文献   

10.
以一定客流时段内城际直达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为研究对象,确定列车开行频率和列车编组。对旅客出行的广义费用进行分析,将城际直达客流的广义出行费用分为票价费用、候车时间、延迟费用、拥挤费用。得出了广义出行费用下客流乘车选择的一般规律:选择各列车的客流,其期望出行时间连续分布在所乘列车两侧,各个列车的客流吸引范围具有一致性。建立了以客流总出行费用最小和企业效益最好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列车编组和开行频率是列车开行方案中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小编组和高密度的开行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列车气动性能动模型试验装置,对高速列车以不同速度进出车站气动性能进行研究,模型缩比为1∶20,列车采用2车编组。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头部或尾部通过瞬间,将会引起车站顶棚处空气压力发生突变,形成具有破坏性的瞬态冲击压力波;车站顶棚不同测点的压力随着车体壁面距测点的间距增大而减小,且列车进站时引起的测点压力系数幅值比出口大5%左右;当两列车在车站交会时,不仅列车通过测点会引起较大的压力波动,而且两列车交会瞬间也会产生剧烈的交会压力波,使得测点瞬变压力曲线显著不同于单车通过测点情况。  相似文献   

12.
采用求解三维不可压非定常N-S方程的方法,对DX1型双层集装箱与25Z客车交会时的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出交会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会压力波,为集装箱列车交会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变流通截面的高速铁路隧道单车压力波数值计算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梅元贵  耿烽 《铁道学报》2003,25(2):74-78
基于隧道内空气流通截面是时间和距离的二元函数条件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理论,提出了高速铁路隧道单车压力波广义黎曼特征线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并进行了不同喇叭状隧道端口条件下和不同列车前端鼻部长度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目前地铁列车客室侧门间距设置的基础上,就地铁列车客室侧门间距设置方案与站台屏蔽门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列车风挡对空气阻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列车风挡对空气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大风挡和全封闭风挡可明显降低列车运行空气阻力,为进一步完善列车气动外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车号识别技术在编组站牵出线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组站牵出线安装车号自动识别系统,通过与现车管理系统的结合,实现车列牵出转场时自动抄车号和自动核对现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地铁地下车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以青岛地铁某明挖地下车站为例,通过静力法和时程分析法分别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对明挖地下车站标准断面的受力进行结构抗震性能模拟分析;对车站大里程端节点结构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进行结构抗震性能模拟分析。车站标准断面二维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时程分析法与静力法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内力计算结果比较接近,顶板跨中、底板支座、底板跨中、侧墙支座、侧墙跨中均受静力法计算结果控制,顶板支座、中板支座、中板跨中受时程分析法控制,对比基本荷载组合、准永久荷载组合的内力及相应的配筋计算,地震荷载组合对车站结构各构件承载力并不起控制作用;大里程端节点结构三维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车站结构各构件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地铁瞬变压力的波动控制在人体舒适度范围内,根据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k-ε紊流模型,以22.73 m2的地铁区间矩形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隧道-列车-空气数值模型,分析地铁隧道中列车特征部位压力和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运行速度超过100 km/h后,有必要在地铁入口处设置缓冲结构;缓冲结构降低压力最大值的效果并不显著,但降低压力梯度最大值的效果显著;喇叭型缓冲结构是优选的地铁入口降压措施;缓冲结构的最佳长度为2倍隧道水力直径;缓冲结构的横断面积越大,其降压效果越好;缓冲结构的最佳开孔率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列车追踪是列车自动监控系统的重要功能.首先分析了列车追踪原理.根据ATS仿真平台中站场图实例,重点介绍列车追踪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需要的线路设备数据和车次号追踪的实现方法.最后通过Visual C++6.0平台根据实际线路数据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20.
地铁站台屏蔽门首末端滑动门为避免遮挡列车门,应采用非标准开度。从开关门时间一致性要求及列车司机门畅通性要求论述了首末端滑动门的设计要点。分析了屏蔽门就地控制(PSL)盘几种安装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首末端滑动门设置的影响。提出了将PSL盘安装在端门拐角立柱的侧面,采用嵌入端门门体的优化方案。该优化方案既能保证首末端滑动门的设置最优,又兼顾了站台屏蔽门拐角的美观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