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不仅使经济增长,而且能增加社会人群的就业机会等相关效应.阐述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的价值关系,着重研究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积极作用.由一个产业集群引申开,能清楚了解各个产业集群都是逃脱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理解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发现其面对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经济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不仅使经济增长,而且能增加社会人群的就业机会等相关效应。近几年,相关产业不断涌现,慢慢的形成产业集群模式,而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总是有其核心的企业。并且产业集群的建立,必然有其相关的价值链与企业关系网络。要清楚认识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就要通过分析汇总,论证。阐述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的价值关系,着重研究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积极作用。由一个产业集群引申开,能清楚了解各个产业集群都是逃脱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理解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发现其面对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涉及到上游的冶金、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石化、塑料、玻璃、化学、纺织等工业领域,其产业链还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诸多行业。汽车产业是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它的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制定实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大量的集群研究都忽略了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中作为主导力量和重要参与者的突出作用。本文探讨跨国公司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四大方面,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群参与世界分工,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以及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群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某个产业领域内具有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城内的集中,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的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产业柔性集聚等特性的有机体系.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产业集群特征的四个主要议题,接着分析了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提高我国产业集群的对策.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仅发达地区有产业集群现象,欠发达区域也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事实证明,欠发达区域,特别是远离城市的欠发达县域,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很好的出路。按照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假说,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条件,市场内力和政府等外力在集群的不同阶段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欠发达县域在促进产业集群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政府行为也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湖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指在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中,一些在地域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产业集群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共享,这也是通常所  相似文献   

8.
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是体现在产业集群核心功能群体的竞争力上,具体体现在产业集群中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上。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以产业集群中最终核心产品为载体,体现出整车产品在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上的质量、服务、技术、成本的竞争力。反过来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又是以形成产品的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势为支撑的,评议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效应、合作——竞争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能促进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化的国际发展经验对于新世纪的中国摩托车产业是很好的借鉴。我国作为“世界摩托车大国”,表面繁荣,其实离“世界摩托车强国”还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对此我们从产业集群的视角,通过分析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针对我国摩托车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摩托车产业应该积极走向集群化,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杭州,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2003年产业集群产值已经占乡镇工业产出和利税的七成以上。因此,在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不可避免地面临外部经济环境中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同业无序竞争的压力以及国际竞争、被重组的挑战。本文通过考察杭州产业集群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婧 《时代汽车》2022,(5):184-187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有效缓解了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本研究通过分析近年来汽车产量、销量和品牌之间的交互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对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整体性、集聚性、适度弹性与和谐发展的营销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2.
以包头稀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主线,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以及相关产业支持产业四个决定因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因素对包头稀土产业集群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包头稀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现状,据此找出提升包头稀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产业集群”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  相似文献   

14.
在提高地方经济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同时,江苏的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产业集群化的特点。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相似文献   

15.
浙江的产业集群在激烈的的市场竞争中区域龙头企业得到快速成长,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这些基础好、成长快、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中国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基础.一些县市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出现了 3个重要转变:由纯加工向制造业转变;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浙...  相似文献   

16.
中介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文献主要从总体上或者静态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与中介机构的互动关系。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及各阶段对中介机构的差异化服务需求,提出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介机构服务创新内容,以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论浙江私营企业的产业集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逊 《中国电动车》2006,(4):104-105
浙江私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早,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全省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当前,产业集群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栽体,在目前浙江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以后,如何实现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如何深化产业集群机制,就成为浙江各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产业集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动向和必然选择最近两年,我国上海、广东、吉林等若干地区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决策中提出,要以集群化的思路发展本地汽车产业,大力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19.
实施集群化战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规模、多样化的汽车消费需求,我国汽车产业必须实施基于精益生产与大规模定制的集群化发展战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将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它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其形成的基本方式:一是通过汽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二是促进汽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和释放制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用产业集群理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汽车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正成为许多国家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汽车业必须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提高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更快地缩短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