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斜拉索旧索更换、拆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锚具表面螺纹已经产生锈蚀或锚圈加工匹配精度误差过大从而导致锚圈不能顺利取下和索力放张时间较长的情况。以往采取用除锈剂和焊加力杆的方法费时费力,而采用切割张拉端锚圈和拉杆放张的方法可解决上述问题。该切割放张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大大提高换索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外公路》2021,41(3):92-95
目前拉脱法仅在重庆和云南有地方标准,不同的标准控制得到预应力锚下有效预应力会不一致。通过对高速公路施工期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大量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对比分析在3种不同控制标准下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合格率。控制标准1:仅考虑夹片回缩情况下的预应力控制标准值;控制标准2:考虑夹片回缩及锚圈口的反摩擦情况下的预应力控制标准值;控制标准3:参考《重庆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的控制标准值。根据3种控制标准对锚下有效预应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控制标准1未考虑锚圈口的反摩擦力时合格率较小,平均值为85.8%;控制标准2考虑钢筋回缩及锚圈口摩阻时,锚下有效预应力合格率最高,平均值为92.35%;控制标准3合格率介于控制标准1与控制标准2之间,平均值为90.89%。控制标准3仅考虑预应力回缩量导致预应力损失后进行合格判断,其标准本身在考虑损失后的基础上进行了0.95倍的折减,导致了预应力张拉合格率稍高,该标准本身考虑因素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3.
徐建红  范厚彬 《公路》2006,(7):93-96
针对国内很少有定量处理后张法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措施,笔者同时采用了锚圈口预应力损失试验和公式推导两种手段,寻找到了一种如何考虑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系统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某工程9条预应力索道做了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实例演算,再通过函数拟合的办法,得到了运用方便的经验公式。最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分析,得到了一些对后张法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4.
对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和锚固过程中锚圈口摩阻损失、孔道摩阻损失以及锚固时锚塞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测试,还对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的计算及具体量测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可为同类钢绞线预应力张拉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水英  王崇旭  王宗仁 《公路》2006,(3):158-162
锚碇是悬索桥的心脏部位,防水施工是隧道锚施工中的关键工序,防水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桥梁的使用寿命和结构安全。文中介绍了复合式隧道锚防水施工工艺,经实践检验,证明此工艺可满足隧道锚的防水要求。  相似文献   

6.
由于扁锚静载试验方法所依据的GB/T 14370-2000和JT/T 329.1-1997规定不详,致使各厂家和质 量检验机构对此试验方法各种各样,试验结果可信度不高。本文根据扁锚的自身特点,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有 偏转角度夹片式扁锚静载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广州猎德大桥主桥为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为检验吊索锚箱的传力及疲劳性能需进行模型试验,介绍模型试验方案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8.
拉萨河特大桥主桥吊杆和锚箱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河特大桥主桥吊索锚固采用承拉式锚箱结构,介绍对该结构在钢管混凝土拱肋和混凝土梁内的锚固以及焊接锚箱本身进行的静动载试验,以检验其承载能力和抗疲劳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通过试验研究对吊索锚固构造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氧树脂水泥胶”具有优良的粘着力和胶粘强度。我处工程一队在东江工地××桥缆索吊装中,在花岗岩地段因地制宜,试用“环氧树脂水泥胶”胶固钢筋锚环作为主索锚固点,来代替原混凝土重力式地锚。为了检验它的可靠性,并为计算提供数据,在现场先对“环氧树脂水泥胶”胶固钢筋锚环进行了试拉。 一、试拉目的 实测钢筋锚环和花岗岩与“环氧树脂水泥胶”粘着力和胶粘强度,检验工地缆索吊装锚固点采用“环氧树脂水泥胶”胶固钢筋  相似文献   

10.
《公路》1965,(10)
我省修建一座大桥采用预应力梁,设计为弗氏锚头,其首要关键是要解决弗氏锚的锚具(锚圈和锚塞)及张拉设备双作用千斤顶和油泵的供应。但由于能造这样规格的部门任务紧,不能代制,而我们又非用不可。交通厅工程局鉴于这种情况就把制造这些设备的任务交给我站。我们感到这是既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主席思想,全站职工发扬了革命精神,克服了材料、加工设备和技术上的种种难关,终于在五个月内试制成功,解决了大桥预应力梁的生产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11.
反拉法以测试曲线的拐点来判断锚下有效预应力,是当前最为广泛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手段。近年,众多学者发现测试曲线拐点处存在荷载骤降的情况。因此,针对反拉法测试曲线的突变段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反拉荷载在夹片拉脱过程中需克服锚具握裹力从而导致突变段产生的观点。其中,锚具握裹力主要由锚圈与夹片的摩阻力和锚圈与夹片的机械咬合力构成。同时,为了得到握裹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单锥孔夹片式锚具握裹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设计并阐述了有限元模型的握裹力提取方法。通过有限元模型得到了影响锚具握裹力的3项影响因素——控制张拉力、摩擦系数、锥孔数量,并拟合了控制张拉力、摩擦系数与握裹力的关系曲线,得出了控制张拉力、摩擦系数与握裹力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陈成文  喻成亮  王永兴 《公路》2013,(1):144-148
以襄樊市汉江三桥南岸引桥为例,对超长预应力束的初应力、锚圈口摩阻损失、锚固回缩损失、有效预应力、持荷时间及超张拉荷载进行了测试,并通过相关的理论计算、对比分析,得到了准确的有效预应力以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3.
戴自然  廖万辉  周旭  吴福飞  杨冬升  秦京晶 《公路》2021,66(11):107-113
锚塞体作为悬索桥的4大部件之一,其安全性十分关键.为了检验超大吨位、边坡复杂等环境下的特大悬索桥隧道锚塞体的安全性,采用自平衡测试方法对1∶10的两个现场模型隧道锚塞体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在加载过程中,模型锚塞体及周围岩体无破坏迹象,两个模型锚塞体洞口位置出现轻微裂缝开展,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形;随加载时间的延长,锚塞体的位移呈增大的趋势,位移发生在加载15~45 min内,且每级荷载值加载下的位移值最大不超过5 mm;在各级荷载加载下右洞锚塞体的位移均高于左洞,部分位移高出5 mm;混凝土与岩体间的摩擦系数为0.77,黏聚力为369 kPa.计算得到两个模型锚塞体的安全系数分别为5.3(左洞)和5.2(右洞),均满足最新《公路悬索桥设计规范》规定的锚塞体抗拔安全系数和围岩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不应小于2.0和4.0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董晨阳 《东北公路》2000,23(4):76-77,89
主要论述30m箱梁预应力钢筋的施工技术,重点分析锚圈口的应力损失,确定实际控制张拉力,计算预应力钢筋伸长值,采用双控法控制预应力钢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结合遂平梁场预应力施工实践,介绍一种较为新颖的箱梁孔道摩阻和锚圈口摩阻损失测试方法,提供随机抽测8片箱梁测试分析资料,8片箱梁检测资料证明,穿心式压力传感器孔道摩阻损失测定与传统主被动千斤顶法相比,测试方法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隧道松动圈大小时,综合考虑围岩级别、埋深、跨度、高跨比及侧压系数等影响因素,按照正交试验方案设计16组试验,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各个工况下的最大松动圈厚度和松动圈系数(隧道松动区面积与开挖断面面积之比).根据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松动圈大小的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松动圈大小的各个因素进行判断矩阵构造、特征向量求解以及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对松动圈大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分别为围岩级别、高跨比、侧压系数以及跨度,为现场控制松动圈大小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桃花峪黄河大桥主桥为主跨406m的大跨度钢箱梁自锚式悬索桥。该桥吊杆-主梁锚固区采用锚箱式锚固结构,由布置在钢箱梁腹板外侧的锚固板、承压板及加劲板等组成,板杆空间交错,受力复杂。为验证该桥锚固区受力的合理性,采用ANSYS建立主梁空间节段有限元模型,对锚固区各板件的受力状况、锚固板件与箱梁外腹板焊缝受力特性及吊杆索力的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到锚固区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吊杆索力通过锚头锚圈、垫板、承压板、锚固板、主梁腹板传递扩散到整个钢箱梁断面;锚固区各板件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受力合理且应力在各板件间传递流畅。  相似文献   

18.
结合青岛海湾大桥第六合同段红岛航道桥索塔锚固区钢锚板锚固结构施工,和此前为验证钢锚板锚固结构的受力性能、设计计算理论和检验制造工艺等而实施的足尺试验模型经验总结报告,介绍索塔锚固区施工及监理的要点,为这一新型钢混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检验湖南矮寨大桥加劲梁施工采用的轨索滑移法中运梁系统的可行性、合理性与可靠性,对试验模型进行设计研究.根据试验目的,确定采用单侧主缆、6节间足尺节段模型;以实桥运梁车和加劲梁段作用后的各吊点相对位置设计刚性支架的吊点位置;采用一端固定岩锚式、另一端连接滑轮组的平衡配重式轨索约束方式.对于模型关键结构,固定式锚碇采用CPS预应力岩锚模拟;重力式锚碇采用C30大体积混凝土预埋锚柱模拟;轨索支承结构采用钢管柱模拟;试验梁段采用实心变截面混凝土块.对模型进行安装、调试,结果表明,模型加工工艺、安装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20.
绿汁江大桥为主跨780 m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玉溪岸隧道锚处围岩条件较差且左、右幅锚地质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将左、右幅锚设计优化为非对称方案,将右幅锚前锚室与部分锚塞体底面改为弧形,右幅锚塞体长度增加5 m,锚碇中部截面突变处理。为研究优化后隧道锚及围岩的稳定性,采用简化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析优化后隧道锚拉拔稳定系数和围岩稳定系数,以及隧道施工对隧道锚和围岩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2种方法计算的隧道锚拉拔稳定系数均大于2.0,围岩稳定系数大于4.0,均满足规范要求;隧道施工对右幅锚各剖面计算点位移影响很小,右幅锚围岩未出现拉应力,围岩塑性区主要集中在边坡开挖的工作面和锚碇后锚室后方,隧道施工对隧道锚的安全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