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是影响公路质量和使用品质的一大要素,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拟建的张石高速公路张家口连接线纬一西互通工程项目,分析了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要点,结合其工程地质水文条件,阐明了优化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高速公路软土变形和沉降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公路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基本方法,并对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对新演变的小桩法的实例分析结果对比,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污染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莹 《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4,27(1):41-45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面源,这一对地表水体水质有严重影响的污染源在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以西安~临潼高速公路路面沉积物和两次典型降雨径流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高速公路路面径流这一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污染源的污染成分、污染强度、污染特性及其排污规律。 相似文献
4.
路基沉降计算与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本文结合路基沉降的特点和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路基沉降的计算和预测方法,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比较迅速,高速公路对地基变形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使用期内路堤的工后沉降不超过30cm,路桥交界处低于10cm。沪宁高速公路是我国沿海在软土地基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过开展沉降观测,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了解了地基沉降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发展情况。为地基沉降规律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保证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7.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养护良好的条件下使用年限比其他路面长,然而一旦开始破损,将会迅速发展,对高速公路的全性产生较大危害。本文对修补技术、脱空板块处治技术以及加铺沥青层技术等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工艺进行详细分析,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客运专线路基施工实践研究,对路基沉降观测所需人员和仪器配备、观测内容的确定、观测断面的布置、观测频率的确定以及沉降观测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探讨。所采用的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技术,可以满足客运专线路基施工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刚性桩加固软土地基路堤变形机理研究不够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对管桩试验段大量的实测表面沉降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时对桩土界面相对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一系列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养护改造工程道路拓宽所出现的不均匀沉降和路面裂缝等病害,从路基沉降入手,以112国道(杨各庄至保定界段)养护改造工程为例,阐述了典型老路拓宽改造的地基处理方案、新老路基结合部位处理的关键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路基填料的性质及其压实的程度。根据广西区公路工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路基填料办法和压实技术,是提高高速公路路基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速公路主体工程的路基,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本文在分析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路基施工实践,主要从路基填土与路基压实施工技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软土路基施工和路基精加工施工展开讨论,以确保路基工程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公路的质量,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一般原则,从横断面型式的选择、特殊路基的设计方法、路基排水设计等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的路基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如何兼顾技术、经济、环保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对软土路基的沉降机理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提供的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推荐了更合理的计算方法,并提出沉降计算的电算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韶赣高速公路工程特点,介绍了一般路基和特殊路基设计,前者包括路基组成、高边坡、防护排水等设计,后者则包括软土、土洞、红砂岩和高液限土处治设计。并对高性能压路机在特殊路段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高速公路路基:表面沉降测试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分析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加固软基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公路路基表面沉降进行了现场试验观测和数值分析,认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适用于公路路基的加固处理。用平面应变Biot固结有限元分析,可得到令人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沈大、广佛、沪杭甬、沪宁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总结,系统阐述了路基路面改扩建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设计施工、室内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验算等方面分析了某高速公路高填土路基纵向裂缝形成的原因,对路基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得出较为符合工程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