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巫奉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情况复杂,桥隧众多,其中多数隧道处于巴东组地层,围岩变化频繁,不可预料因素较多,给隧道建设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结合巫奉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动态管理法,有效控制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和投资。  相似文献   

2.
朱德庆  李涛  姚剑  段云生  段春鹏 《隧道建设》2020,40(Z2):216-224
隧道施工现场采集的结构、地质、施工信息碎片化严重,缺乏统一组织手段,分析利用难度大,隧道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水平有待提高。为支撑隧道工程施工信息化,对施工数据进行标准化定义,开发数据标准化工具,以支撑施工期异构数据统一组织应用。针对BIM技术在设计与施工中难以落地、工程数据难以集成的问题,研究多尺度BIM模型建立方法,并以里程为索引,集成地质、进度、设计方案等信息,实现施工数据统一管理与可视化。基于动态更新的施工现场数据与轻量化BIM模型,建立以集成信息模型为核心,桌面端、网页端与移动端应用综合服务的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全面施工决策信息,动态评估施工风险,保障工程效率与安全。经云南老营特长公路隧道工程实践验证,本系统基本满足信息化管理需求,对隧道工程信息化管理及BIM技术的工程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单拱大跨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地下工程的开挖和支护安全超前预报以及对地质灾害开展预测的问题,以京珠国道高速公路旦架哨单拱大跨隧道信息化施工为例开展研究工作。现场监控量测主要针对锚杆轴力、围岩应力及型钢内力等,同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隧道洞内地质观测等,通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反馈,建立了隧道信息化施工地质灾害预报流程与模型,并成功地对重大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报,使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运作纳入科学的动态管理中,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信息化施工的基本原理,结合公路隧道施工建立了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模型。并以山西闻(喜)—垣(曲)高速公路中条山隧道左线进口为例,通过已有隧道施工量测信息和洞口边坡位移监测信息对围岩参数进行了反演,并以反演参数对后续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进行了预测。通过比较围岩变形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验证了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也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误差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5.
景蕾 《公路隧道》2006,(1):35-38
木寨岭隧道穿越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开挖及支护衬砌结构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随着洞身开挖揭露状况,对原施工设计进行合理的修改与调整,以保证结构安全稳定及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  相似文献   

6.
大跨度隧道的施工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隧道工程为依托,说明了监控量测在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根据实际工程,拟定了监控量测方案和监控项目;通过方案的实施,对大跨度隧道在施工情况下的动态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了预测,并结合预设计和具体施工方案及时调整监控方案,对大跨度隧道的施工监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至承德高速公路某隧道工程实践为研究背景,在隧道围岩动态地质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常规的围岩位移监测、应力监测以及现场点荷载试验,及时得到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化综合信息,为隧道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0,(5)
综合考虑隧道工程的实际地质情况及施工量测体系,选取净空收敛、拱顶沉降、围岩压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地下水等5个因素作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动态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粗糙集理论确定指标权重,基于云模型基本原理,建立了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以将施工量测数据量化为动态指标,并随隧道的开挖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开挖情况相吻合,对后期的隧道施工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设计阶段常用的围岩分级方法并提出了在施工阶段对围岩进行动态分级的概念。通过对隧道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用于Ⅳ级、Ⅴ级围岩分类的围岩压力、钢支撑内力及弹性波速等指标的取值范围。并以鹤上隧道ZK6 370断面为例,对上述指标进行了监测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围岩动态分级方法得到的围岩级别与实际情况相符,可用于指导施工阶段的隧道围岩动态分级、隧道的反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郑万高速铁路湖北段隧道安全、快速、高质量修建,开展全工序大型机械配套条件下的施工技术、结构设计和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探索和创新:1)形成一套基于大型机械化的超前地质预报、掌子面超前预加固、隧道全断面机械开挖工法、初期支护机械化施工、宽幅防水板作业台车铺装和智能衬砌台车的全断面机械化施工技术; 2)基于机械化施工技术,建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方法,并在新奥法理念指导下,优化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参数; 3)建立隧道施工管理系统、施工信息采集系统、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混凝土拌合站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誉评价系统以及施工动态管理系统等,以对隧道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最后,在隧道机械化、信息化修建技术的基础上,从隧道支护体系智能动态设计系统、隧道支护体系智能机器人施工技术和隧道结构智能化监测系统等方面对隧道智能化修建技术进行探索和展望,以期将我国隧道建设水平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施工中围岩开挖和支护变形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隧道支护衬砌结构进行动态设计的尝试,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果,提出了隧道建设动态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大部分的公路隧道工程基本上都采用新奥法设计和施工,而隧道的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根据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隧道设计中动态设计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的重要基础。通过现场实践的数据监测、经验分析与理论计算,施工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判断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可以为下一道工序给出充分的施工准备。本文结合隧道实例,介绍了监控量测的原则和方法,更好的为隧道施工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隧道智能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今后隧道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过程中,量测的方法和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本文基于此设计一套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智能监控系统,达到完善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的目的。监控系统将单片机处理器系统、FBG传感器、无线手机模块、CAN总线串行通信,配合编程语言,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以及最后的PC机通信。对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判断隧道围岩的工作状况,为隧道动态施工及设计更好地服务。  相似文献   

14.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竖井设计及施工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赵秋林  魏军政 《公路》2005,(8):164-167
介绍了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工程的规模,国内外公路隧道通风竖井的主要施工方法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通风竖井的设计,探讨了其适用的施工方法,同时提出了通风竖井设计及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开顺  余斌  申家喜 《公路》2006,(5):213-216
介绍了夹活岩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工程的规模、国内外公路隧道通风竖井的主要施工方法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夹活岩隧道通风竖井的设计,探讨了竖井施工的适用方法,同时提出了通风竖井设计及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透肋式异型结构"半明半暗"施工的隧道在国内首次运用并实现,文中基于该异型结构隧道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现场监控量测.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分析围岩受力与变形、拱架水平位移、拱架钢支撑受力及边坡地表沉降特点,并得出其规律;重点通过回归模拟给出拱架最终水平位移值,监控量测对该异型结构的隧道优化施工方法、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构设计提供准确的变形和位移,从而实现隧道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17.
某地下工程施工监控量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晶 《隧道建设》2005,25(6):50-53
地下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施工方法和施工监控量测提出更高的要求。监控量测能直观反映围岩及结构的稳定性,监测分析可用于修改施工支护参数,实现信息化施工。对某隧道工程修建中涌水量、围岩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及时分析反馈信息,为隧道信息化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持,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大风垭口隧道是昆明-曼谷国际公路上的一座特长隧道,极其复杂的工程及地质条件使其为国内工程界所瞩目.总结和探讨了隧道建设者们在遭遇各类恶劣地质灾害时,如何运用先进的动态反馈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手段,尤其重视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和灵活应用各种新方法、新工艺,安全、快速、优质地完成隧道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二朗山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的工程实践为依据,利用常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和围岩变形跟踪监测系统及二次应力场测试,获取隧道围岩动态综合信息,为围岩分类、大变形预测、岩爆预测、优化二次支护时间及反分析等提供依据,是岩土程信息化设计、施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所应具有的特点,以介霍一级公路改建工程为项目依托,分析了动态设计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路线改线、路面更换、桥梁优化等动态设计问题,提出了计算设计-施工的螺旋式循环的动态设计施工模式,并以工程实例详细说明了操作过程和细节,实践证明这种动态设计施工模式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