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公路隧道结构快速检测车图像采集的原理,以隧道结构表观图像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隧道裂缝和渗漏水病害的图像特征;基于裂缝图像特征,通过CTA测度算法和边缘检测结合可准确地识别裂缝;根据渗漏水图像特征,采用改进的CTA算法,并结合形态学处理方法,可实现隧道结构渗漏水的识别与定位。研究表明:采用CTA测度及其改进算法可较好地实现表观病害识别,可有效地减弱线缆干扰、光照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隧道衬砌表面不均匀光照、渗水和噪声等强视觉干扰,设计了基于图像分块的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算法;根据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特征和隧道衬砌的外观病害,研制开发出一种快速、自动化的非接触式智能隧道结构物外观检测系统; 以非均匀光照下隧道图像数据集为研究对象,在图像分块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隧道裂缝特征提取的图像识别算法;研究了电子元件产生的噪声,并分析和总结了隧道衬砌的灾害特征;根据裂缝特征和分辨率将图像矩阵划分为适当数量的区域块,根据区域块的灰度特征将原始图像划分为目标背景区、目标病害区、病害背景区和其他区域,通过最大类间方差法和局部阈值法分割得到了隧道裂缝的粗图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粗图像裂缝特征提取;对原始图像的每个区域块进行了对比度受限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操作和局部阈值分割,得到了细节图像;将细节图像和粗图像的重叠区域设为理想裂缝二值化图像;结合隧道结构物外观检测系统对不同方向的裂缝图像进行了二值化试验,并通过隧道裂缝定位和投影法得到了隧道衬砌图像中裂缝的位置信息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对隧道裂缝识别的准确值、召回率和F值可分别达90.34%、98.78%和94.37%,既可以保证隧道裂缝的完整性,也可以在非均匀光照下最大程度地保留目标裂缝的细节,可用于处理一般灰度图像的二值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罗佳  刘大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53(6):1137-1141, 1149
为了解决传统人工隧道裂缝检测存在诸如效率低、主观性大、安全性差等弊端,利用裂缝具有方向性和连续性等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阈值和连通域标记的隧道裂缝提取方法. 首先,根据裂缝的方向性特征,设计了一种阿拉伯数字算法(Algorithmic)对裂缝进行粗提取,其中对于该算法公式中的阈值选取进行了自适应阈值化,利用改进的阈值迭代法完成系统自动获取最佳阈值,无需人工干预;然后,根据裂缝的连续性特征,采用数学形态中的连通域标记法对裂缝进行细提取,其中通过控制连通域面积大小,实现裂缝粗提取后的去噪处理,通过膨胀和腐蚀操作实现裂缝粗提取后的修复处理;最后,选取了共计165张不同类型的裂缝图像作为实验样本,在MATLAB上进行仿真实验.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自适应阈值和连通域标记的提取方法其提取精度可高达94.2%,平均运行时间仅35.4 s,误识率和拒识率已控制在2.7%和1.1%,相较于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有着显著的提高,充分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路面破损图像自动处理技术的重要研究成果, 分析了该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包括路面破损检测系统、图像处理算法和识别算法评估; 比较了不同路面破损检测系统与目标自动识别算法的检测精度和适用性, 给出了路面破损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在路面破损检测系统方面, 从早期基于摄影技术的图像采集到目前的3D激光扫描技术, 路面图像采集技术更加便捷和高效, 但破损图像自动分析和目标自动识别算法仍然存在挑战; 在路面破损图像处理算法方面, 传统的路面裂缝目标分割算法已由过去的基于单一特征(灰度、边缘形状等) 的检测方法演化到多特征融合检测方法和图优化检测方法, 还出现了一些精细化的裂缝目标连接与恢复算法, 大幅提高了裂缝检测精度, 但需要的计算资源和人工先验知识库也随之不断增大; 在路面裂缝处理算法评估和比较方面, 主要利用人工分割来评价自动识别结果, 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大型路面破损图像数据库, 以客观、有效地评估现有各种路面破损图像处理算法; 基于2D图像特征分析的路面破损图像自动识别算法很难在识别精确性、算法通用性和实时性方面同时取得最佳效果; 近年来, 大量学者开始尝试借助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自动识别路面破损, 但该技术仍处于活跃的演进过程中; 在提高路面破损自动识别精度和效率方面, 3D激光扫描技术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路面破损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的最终突破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路面裂缝检测不完整和分割出现断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增强的路面裂缝检测网络MFENet,实现端到端的路面裂缝图像检测、分类和分割处理;设计了多尺度注意力特征增强模块,建立了网络模型的上层多尺度特征通道与底层特征通道权重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提升有效通道的特征输出;基于路面裂缝的坐标信息和像素语义信息在物理位置上的相关性,设计了多语义特征关联模块,实现不同语义信息之间的特征融合增强,并通过特征维度转换实现对路面裂缝图像的前景特征过滤;提出了一种针对深度特征强度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用于提升模型提取特征能力的可解释性。在自采集数据集上的研究结果表明:MFENet对路面裂缝图像检测的平均精准率和平均召回率相比Mask R-CNN分别提升了4.3%和5.4%,相比基线模型RDSNet分别提升了14.6%和14.3%;MFENet对路面裂缝图像分割的平均精准率和平均召回率相比Mask R-CNN分别提升了6.6%和8.8%,相比RDSNet分别提升了8.1%和9.7%;与Mask R-CNN等主流方法相比,MFENet对不同类型路面裂缝图像的检测、分割精度最高。在公开数据集(CFD、C...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强噪声、弱光照、低对比度条件下的机场道面细小裂缝检测, 设计了基于深度图像的机场道面裂缝检测算法; 将采集到的深度图像划分成多个网格, 并对每个网格进行扩充, 获得了局部道面区域; 针对每个网格区域, 基于随机抽样一致算法进行局部三次曲面构建和优化估计; 在此基础上, 在全局尺度下融合全部网格区域的曲面模型, 生成整个图像采集区域道面的全局曲面模型; 利用全局曲面模型与原始深度图像之间的差值图像, 采用自适应阈值方法分割出候选裂缝像素, 并利用裂缝的像素总数、长度以及长宽比等多种形态学约束筛选候选裂缝像素, 去除错误的候选裂缝像素, 从而获得了最终的裂缝检测结果; 在机场道面深度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 以人工标注结果作为真实值, 以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值作为量化评估指标, 将提出的算法分别与4种有代表性的传统算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传统算法能够取得的最高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值分别为77.05%、41.02%和50.02%, 提出的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3个指标上均有明显优势, 其均值分别为91.20%、97.99%和94.12%;提出的算法能够在分辨率为1 984像素×2 000像素的深度图像上检测出最小宽度为3 mm、最小长度为10 cm的裂缝, 实现了在复杂机场道面场景中识别细小裂缝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隧道视觉检测系统存在检测精度较低、病害识别速度较慢等问题,对此研制了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为提高隧道衬砌图像采集精度,设计研发了视觉采集角度调节装置和车载测速装置,实现了对车载工业相机拍摄角度的精确调节以及病害坐标的高精度获取;为提高病害识别速度,组建了数据中心,实现了海量隧道图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工程实践证明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解决了图像采集精度低、病害识别速度慢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雷达图谱与深度神经网络的沥青路面结构损伤自动辨识方法存在数据量少且种类不均衡的问题,识别准确性与稳定性仍有待提高。提出基于非均质雷达图谱的路面结构损伤识别技术。采用探地雷达采集沥青路面结构裂缝与层间不连续病害,获取实测剖面图;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裂缝与层间不连续在匀质模型中的回波特征,与实测图谱组成数据集1#;基于芯样CT扫描图构建“沥青-集料”二相介质模型,模拟裂缝与层间不连续在二相介质模型中的回波特征,与实测图谱组成数据集2#;采用数据集1#和2#,分别训练YOLO v5深度神经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数据集1#和2#在YOLO v5模型测试集上的mAP@0.5为93.79%与96.33%,证明非均质图谱特征可丰富网络训练样本,并提高深度学习模型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冷彪  张毅  杨辉  侯高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56(2):246-252, 322
隧道掌子面上含有许多地质信息,若能充分提取和分析,将有助于对隧道工程地质状态作出评价,用于指导隧道设计和施工. 以隧道掌子面数码图像为基础,对掌子面上岩体裂隙检测、提取、分组算法进行研究. 首先,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掌子面岩体裂隙目标分割算法进行分析,根据分割结果,通过图像细化和边界线拟和、分离、合并、过滤,连接不连续边界,过滤短边界,形成较完整的岩体边界线识别结果;然后,计算岩体边界线视倾角,将视倾角相近的边界线合并为一组,实现对裂隙边界线的自动分组;最后,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掌子面岩体图像测试其有效性. 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实现了对掌子面上岩体裂隙的自动提取和分组;对具有明显裂隙的掌子面岩体,本算法能较完整的提取出岩体裂隙,错误提取率不超过10%,并实现了自动分组,自动分组错误率不超过5%,提高了掌子面岩体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可用于地质素描,并为掌子面围岩分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考虑路面三维特征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完整地识别裂缝,基于三维虚拟路面提出了裂缝自动并行识别算法。首先,对1 mm/像素的路面深度图像进行消隐处理和光照模型处理建立三维虚拟路面,通过4个角度的立体投影产生4幅投影图像(Ω1~Ω4);然后,分别对Ω1~Ω4进行降维处理、裂缝识别(包括强度验证及对称性检测)和裂缝连接,获得阴影区裂缝图像Ωs1~Ωs4及反光区裂缝图像Ωr1~Ωr4;最后,有效融合Ωs1~Ωs4及Ωr1~Ωr4的裂缝信息并进行深度验证和滑动去噪处理,获得裂缝图像。基于255张图像(4 096×2 048)的测试显示: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平均80.34%)和召回率(平均83.89%),以80.47%的F值优于ADA3D算法;此外,并行框架有利于程序并行化,能有效提高运算速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由裂缝对比度低、路面纹理复杂多变等因素引起的沥青路面三维图像的裂缝检测精度低的问题,对原始三维裂缝图像进行尺寸降维、灰度校正、高斯滤波等预处理;然后以图像截面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方向的截面依次进行特别设计的倾斜度、高斯分布、边缘梯度3种特征检验,从而获得裂缝截面;接着对各个方向的裂缝截面进行融合和去噪,获得完整的裂缝二值图像;最后,根据路面粗糙度的高低,变化高斯分布特征检验中的相关参数,实现裂缝的高精度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达到89.19%的准确率、93.69%的召回率及91.06%的 F 值,优于基于三维光影、种子识别的典型三维图像裂缝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路面裂缝的检测效率低、裂缝识别的主观性强、在低对比度下不易辨识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形态学梯度分割的低对比度路面裂缝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分析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研究了摄像头拍摄情况下的路面图像预处理方法及达到的效果,研究了形态学梯度检测中的Sobel算子方法在路面裂缝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采集的低对比度路面单裂缝与复杂背景下路面多裂缝图像进行算法测试,试验结果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隧道岩性现有识别方法中识别时间长、安全性低、主观性大等问题,结合不同岩性表面具有不同的成分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级模型与岩石图像的隧道岩性快速识别方法. 首先,通过相机采集隧道常见的片麻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凝灰岩、砂岩等6类主要岩石,建立了岩石图像数据集并划分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然后,基于轻量级模型MobileNet V2在ImageNet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改进模型分类器结构以适应岩石数据集,并采用模型迁移学习训练方法对1170张训练集图像进行训练,获取了岩石岩性识别模型;最后,选取共计300张测试集图像在离线条件下进行了模型测试,并与VGG16模型与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模型进行了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的各项总体评估指标均在85%以上,其中凝灰岩各项评价指标达到94%以上,模型大小仅28.3 MB,平均识别时间为2880 ms,表明该识别模型体积小,识别准确率高,识别时间快,在精确率与识别速度上均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设计图像采集系统对普通公路隧道衬砌部分进行图像采集,然后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区域生长算法对裂缝区域进行提取,应用形态学进行修正,计算裂缝的长度和宽度,同时分析影响裂缝检测精度的一些影响因素。实践证明此方法可行,不仅提高了检测期间公路隧道的通行能力,同时在解决隧道裂损衬砌的检测问题时,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高分二号遥感影像中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北京、山西、河南、广东、福建5个省市2019年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点位和0.8 m遥感影像,通过图像预处理、样本标注、裁切、数据增强、样本集划分的步骤制作训练样本集;引入“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方法对SSD目标检测模型进行改进,通过增加“转置卷积”和“拼接”操作,将高层次特征图像的语义特征赋予低层次特征图像,以增强上采样质量与特征融合能力,从而提升了模型对小目标收费站的检测效果;将改进SSD模型用于2019年福建省高分二号影像中的收费站点位提取,沿福建省高速公路路网矢量对影像进行自动切片,将切片输入模型中进行目标检测;保留有收费站的切片,使用非极大值抑制去除多余的检测框,将剩余的检测框的坐标变换为中心点的坐标,可以直接输出得到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中心点矢量,从而实现对于收费站点位的端到端自动化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改进SSD模型的精度、召回率及二者的调和平均数分别为0.86、0.88和0.87,均优于传统的SSD, VGG, Faster R-CNN和特征金字塔网络模型。可见,对收费站点位的自动提取可以大大提高公路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有效满足公路管理者的实际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路桥表面因荷载作用、疲劳与腐蚀效应、材料老化以及维修养护不及时等原因产生裂缝病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日常养护工作效率,对机器视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在路桥裂缝病害检测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对比分析和数据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针对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病害特征提取、特征识别和量化计算算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采用修正后的Faster R-CNN和深度可分离卷积网络能够有效减少参数数量,实现算法速度和精度的平衡;②采用小波变换滤波和KD树算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精确实现裂缝病害的连续特征提取;③基于裂缝的统计特征可快速实现病害分类.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并研发了一种路桥裂缝病害的自动检测方法,通过在广东省8条高速上的实例验证和模型优化,实现了路桥裂缝病害的自动化检测,精度达到95%,大幅度地提升了检测效率,有助于提高路桥的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水面垃圾无人清洁船高效精准识别垃圾的需求,设计了一套高效视觉识别系统.在硬件上,利用OV2640摄像头采集图像并通过STM32处理图像;在软件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训练垃圾数据集得到一个MobileNet模型,利用Canny算法提取图像边缘轮廓,通过一定范围内最大轮廓面积找到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并将相关识别结果标注在矩形上,标识目标在图像中所在的位置坐标,提供给机械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垃圾识别系统目标定位精准、效率高,对推动无人清洁船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铁隧道表面光照不均匀、对比度低、噪声干扰严重,采集到的裂缝图片较灰暗且含有大量混合噪声,因而单一的滤波方法不能达到很好的去噪效果。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快速中值的自适应均值滤波算法来实现隧道裂缝图像滤波。该算法先对图像进行反转以增强裂缝与背景的对比度,通过快速中值法计算滤波窗口的中值,自适应地选取合适的阈值来对滤波系数加以优化,并将窗口各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加权运算,其结果作为窗口中心点灰度值,并输出。通过与传统中值、均值滤波算法比较,提出的新算法不仅降低了图像噪声,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裂缝边缘,降低后续对裂缝特征量提取及分割识别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全景漫游系统在切换视点时产生跳跃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变形的平滑漫游算法.首先采用SIFT特征提取方法对过渡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同时采用图像区域划分的方法对特征点进行筛选,建立特征点集的映射关系;然后,构造特征点集的Delaunay三角剖分,在三角剖分的基础上,计算对应三角形区域的仿射变换参数;最后,对图像进行插值和生成中间过渡图像.实验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特征点集的自动对应,提高了全景漫游系统的交互性和沉浸感,算法实用、高效,对于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过渡图像有较好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质、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运营中的隧道常常出现一系列的病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隧道衬砌裂缝,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交通运营安全。以重庆八一、向阳隧道的病害治理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隧道衬砌裂缝受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衬砌裂缝的存在导致衬砌应力集中,严重时甚至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裂缝深度越大,隧道结构位移、应力越大,裂缝尖端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最终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从而导致隧道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