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某地区既有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新建地铁站对既有地铁站变形情况的影响,研究既有车站水平和竖直位移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在新建地铁站施工的前期,新建地铁站对其变形和沉降的影响较小,随着施工的进行,既有地铁站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均显著增大,说明在施工的中后期,新建地铁站对既有地铁站的变形影响较大,且在新建地铁站负一层施工时较为明显。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数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竖向位移最大差值小于1mm,水平位移最大差值小于7.5mm,说明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预测地下连续墙的数值位移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网约车出行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模式,在人们日常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网约车订单数据,引入手机信令、地图导航等多源数据,首先,分析网约车与地铁接驳的时空特征,并与手机用户的地铁接驳出行数据进行对比;其次,基于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极端梯度增强算法)构造充分考虑接驳距离、地铁乘距、接驳需求、公交便利程度、通勤出行占比等因素的回归模型;最后,从到达地铁站与离开地铁站两个方面,分析各因素对网约车与地铁接驳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网约车到达地铁站的订单量远大于离开地铁站的订单量,网约车与地铁接驳距离在1.5~3.5 km的接驳量最大;网约车与地铁接驳存在明显的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高峰时段使用网约车与地铁接驳的出行占比与手机用户使用地铁出行的占比一致。  相似文献   

3.
地铁站作为运输线的一个空间节点,是提供旅客换乘和候车的一种静态设施,也是乘客在地铁线路上最能直接接触到的建筑空间。本文研究总结了地铁站空间情节的性质和类型,将地铁车站建筑的空间情节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营造良好地铁空间情节的意义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铁站人流量变化对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地铁站人员冷负荷预测的准确度,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GA-BP)的方法建立地铁站人流量预测模型,并对地铁站人员冷负荷进行动态计算.通过引入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提高了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学习能力.利用地铁站的实际人员冷负荷对模型进行...  相似文献   

5.
地铁站会有火灾、重大客流、爆炸、行车事故、恐怖袭击、雨水倒灌、地震等特殊事件发生,综述国内外学者研究地铁站发生特殊事件时人群紧急疏散的常用模型与研究思路,定义地铁特殊事件的含义,并进行成因分类。归纳地铁特殊事件特点,列举地铁站内部的建筑特性、特殊事件发生地点、乘客心理因素、疏散行为以及生理因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铁站内部的狭长通道、特殊事件发生在相邻2站台之间、女性及年龄较小乘客恐惧、侥幸和从众心理、乘客自私行为和群集行为等因素都会降低疏散效率;地铁站内疏散标志、报警装置、引导行为、男性乘客镇定心理、乘客良好的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京市摩拜单车的工作日骑行数据,利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NMF)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探究共享单车的出行规律,并构建逆序群体稳定性指标(RPSI)改善k值选择过程。利用得到的出行规律,运用MATLAB构建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共享单车的出行需求进行预测,并分别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享单车可分为5种基本的出行模式,每个区域的出行都可以由这5种出行模式的线性组合来表达,其中的系数代表了每一种出行模式的强度和随时间变动情况。依据这5种出行模式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分别确定其出行含义:通勤出行中居住地到地铁站的出行;通勤出行中地铁站到工作地点的最后一公里连接;居民其他的非通勤出行行为,如休闲娱乐活动等;回程通勤出行中从工作地点到地铁站;回程通勤出行中从地铁站到居住区的最后一公里连接。最后,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本文构建的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不管是在预测精度还是实际操作便捷性上都优于其他两种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地铁站点出入口发散布设往往结合城市道路格局设置,缺乏前期对地铁站出口行人空间的统筹规划.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定义地铁站域行人空间人性化品质化的定义和内涵,分析地铁站域与行人空间互动关系,梳理行人空间的结构层次,以此构建人性化品质化地铁站域行人空间的理论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估行人空间人性化、品质化等级的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8.
非机动车停放点设计对于复杂换乘区域的交通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阜成门地铁站B口附近区域为案例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阜成门地铁站附近复杂区域交通组织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考虑非机动车容纳能力、公交候车区域服务水平和人行通道服务水平等因素,提出了停放点的设计方案;最后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有效性验证.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地铁出行在高峰时段或大型活动短时段地铁站的人群集聚风险,选取人、设备、管理、环境等作为一级指标,年龄、客流预警系统、安全培训、自然环境等作为二级指标,建立人群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地铁密集人群风险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建立地铁密集人群风险等级评价模型,将风险等级分为I级(非常安全),II级(安全),III级(一般),IV级(危险),V级(非常危险)。以某城市、某地铁站为评价对象,通过计算得到该地铁站的密集人群风险值为6.026 9,即该地铁站密集人群风险等级为安全。定义地铁站内拥挤度为人群风险预警指标,探讨人群风险预警等级与预警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方向感的地铁站地下空间可识别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地铁站的地下空间特点,从方向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阐述了作为汇集大量人流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