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上风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卡门涡街的瞬态过程模拟,正的权函数技术被用来取得上风效应,时间步进方法被用来线性化方程系统,绘出了雷诺数Re=100时卡门涡街流动的数值结果,在模拟中计算了特别的和涡汇出问题相关的一些量,如阻力、侧向力、涡泄出周期、斯特罗哈数等,所得结果和其他研究者得到的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运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仿真软件模拟机载质量流量计的主动轮和质量感应轮内部燃油流场速度矢量,计算主动轮和质量感应轮上所产生的转动力矩和压力差,得出增大转动力矩和减小压力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机载质量流量计的主动轮结构.通过仿真计算和样机试验结果可知,与原结构相比改进后的新型机载质量流量计结构使压力差减少了16.0 kPa,满足在机载环境下的压力差、旋转力矩和灵敏度参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增压器叶片扩压器内部三维流场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为了提高扩压器效率,首先要了解扩压器内部流场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具体分析和优化扩压器性能,在压气机高速工况下对三种不同叶形扩压器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直线机翼形叶片扩压器整体性能和内部流场分布优于另外两种扩压器.  相似文献   

4.
水下悬浮隧道管段结构流阻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结构断面形状对悬浮隧道管段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采用ANSYS流体模块RNG(renormalizationgroup)k-ε湍流模型,对圆形、多边形、曲边形和椭圆形4种断面的悬浮隧道管段海水绕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绕流场及管段表面的压力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同种断面悬浮隧道管段表面的压力分布规律相同,压力值随来流速度变化明显;管段曲率是影响绕流场的重要参数,海流在流线形断面上分离晚,表面压力下降较慢,降低了管段上的海流阻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算流体软件ANSYS Fluent构建固瑞克645扇形喷嘴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用Laminar层流模型对高压无气喷涂原子灰扇形喷嘴内的压力、速度流场以及入口压力对压力、速度流场和出口流量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压力和速度场云图呈层状分布、梯度变化;在喷嘴的锥形前段和圆柱部分,压力和速度随距离的变化平缓;在圆锥向圆柱过渡段和出口段压力和速度变化剧烈;总体来看,入口压力越大,出口速度和流量越大;在出口段,入口压力对压力流场和速度流场影响尤为明显.根据结果综合分析,入口压力在15~20 MPa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阀套零件内部两孔相贯处的去毛刺加工,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电化学去毛刺加工过程中的流场进行了三维仿真.研究表明通过对比三维流场仿真结果可以得到使流场分布最优的夹具结构设计、电解液入口流速和出口压力,为电解加工参数选择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对16V280ZJ型柴油机螺栓调整式喷油器进行了纵向进油改进设计,从而减少燃油在高压管路内的压力损失,提高燃油喷射压力,改善柴油机性能.完成纵向进油喷油器的设计,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新型纵向进油喷油器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利用Fluent软件对改进部位改进前后的三维流场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流场的压力云图,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利用GT-Fuel对改进前后的柴油机进行仿真模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合理性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高压小流量离心泵三维建模及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心泵内部流场区域的模型是进行泵内流体动力学分析的载体,模型的精确与否将会影响对泵内流体动力学分析结果.真对高压小流量离心泵,应用Pro/E软件对离心泵内部流场区域进行了三维建模,应用FLUENT软件对其内部流场区域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高压小流量离心泵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可以得出高压小流量离心泵内部流场状况,为进一步对高压小流量离心泵进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可压缩流体控制方程和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建立动车组牵引电机冷却风道的三维流场计算模型,在两种计算工况下对其内部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得出风道(包含硬风道和软风道)损耗及软风道出风口处的风压和风量,对风道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计算表明:两种工况下,风道总压降为266.1~356.7 Pa,风道出口的压力能达到2 880~3 150 Pa,风道两出风口的相对误差为2.53%~5.30%,风道的设计方案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立3MW风力发电机叶片的三维内、外流场模型,运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仿真分析在随机风速下,叶片周围气动流场状态.对叶片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比分析叶片截面和叶片表面的流体流态,发现在随机风速作用下优化后的叶片的失速程度有明显的降低,表明优化后的叶片气动性能显著提高.为分析叶片优化后风力机的功率特性,采用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风力发电机的整机模型,联合Turb Sim生成风文件对叶片加载,仿真分析得到风轮的功率,分析结果表明风力机功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ɻ�β�������Ľ�ģ���������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飞机在飞行中形成的翼尖涡会使跟进的后机发生倾斜、滚转、失速等影响飞行安全的情况. 通过对尾涡机理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尾涡消散模型、运动模型,采用镜像涡方法,根据涡核间距加大的程度来评估地面效应影响的强弱,较好地反映地面效应对尾涡运动和消散的影响. 基于建立的模型,对尾涡流场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激光雷达实测或大涡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与常用的大涡模拟方法相比,文中计算模型具有形式简单、速度快的优点,可以用在机场尾涡间隔系统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飞机的三角翼前缘涡破裂后,破裂涡流的非定常特性,在风洞中进行了75°后掠三角翼的动态测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角翼翼面的压力脉动强度变化和翼面上前缘涡的流态是正相关的,在前缘涡破裂迎角区,上翼面的压力脉动强度最高达到33 Pa,抖振强度随迎角的变化趋势与上翼面的压力脉动随迎角的变化趋势相同.通过对压力信号的分析得出,三角翼翼面上的压力脉动主要是由破裂涡流中的螺旋波引起的,螺旋波产生了三角翼机翼抖振.   相似文献   

13.
在离散涡方法中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来求解二维钝体绕流问题,通过对静止圆柱不同雷诺数下的绕流计算,得到冯卡门涡街和回流区对称轴线上径向速度分布以及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都与已知结论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散涡环法来模拟三维机翼的升力效应,机翼尾涡面由双曲四边形面元进行离散.每个面元上布置线性偶极子分布,由尾涡面上的运动学条件来确定三维涡面卷曲形状,在诱导速度计算中引入了非奇异化的光滑参数,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与试验结果和其他数值方法相比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水底涡主要是由于海流绕过海底凸起物后形成的,经扰动,旋涡脱体,随水流动.计算结果表明,水底涡的速度分布规律与龙卷风速度分布规律相同,在水底引起负压分布,其分布规律与舰船水压场类似,难以滤除,很容易引起水压引信误动.  相似文献   

16.
在特定的风雨条件下,斜拉桥的斜拉索会发生激烈的风雨振现象,这种振动会造成索-梁和索-塔锚固区结构的疲劳损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并明确斜拉索风雨振的机理,从而找到这种振动的控制方法,已经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通过风洞试验测量了倾斜索模型的轴向流强度和脉动升力的大小,分析了轴向流对卡门涡脱落的影响及对低频率成分涡的形成的影响,指出轴向流能抑制卡门涡的脱落,并促进低频率成分的涡的产生,索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发散振动。  相似文献   

17.
以空气为介质,在Re=500~2 100的范围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涡强化扁管管片散热器中涡产生器形成的涡的相互干涉及其对散热器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说明了当涡产生器呈线性布置而涡产生器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对横截面上平均Nu数和涡旋强度Γ的影响,并对在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加装涡产生器的最佳数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涡产生器可装在管片式散热器的翅片表面,是一较好的强化传热粗糙元.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平直涡产生器的研究,对曲面涡产生器的研究非常少.以空气为工质,分别对3种不同管间距的光板板芯及对应装有不同高度曲面涡产生器的板芯在不同板间距时的空气流动阻力做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管间距、板间距时,板芯装涡产生器阻力系数均比光板板芯的阻力系数大,并且在低雷诺数时的增幅比较大,随着雷诺数的提高,阻力系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且阻力系数增幅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9.
考虑流及波流联合作用,研究了套管的涡激非线性振动.将套管简化为梁模型,计及莫里森非线性流体动力和涡激荷载,建立套管的涡激振动方程.采用克雷洛夫函数求解套管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提出了计算涡激非线性动力响应的迦辽金方法.以东海勘探3号钻井隔水套管为例,研究了流引起的主共振和波流联合引起的组合共振.计算结果表明:流对套管的动力响应占主导地位,而波的影响不大.分析了前四阶模态、升力系数、流体阻尼系数对套管动力响应的影响.揭示了波流联合激励下套管复杂的动力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280柴油机中冷器为研究对象,应用涡产生器式强化传热机理,对顺排圆管涡产生器式强化板芯的4种不同片间距试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凝结实验研究,比较了凝结实验结果和传热/传质比拟实验结果.研究获得了顺排圆管涡产生器式强化芯板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萘升华传热/传质比拟实验结果与真实的换热板芯凝结实验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