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东北地区高速铁路软土地基路基物理力学特性及其沉降控制方法,通过物性参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接剪切试验以及固结试验等,并结合工后沉降检算,提出适用于该片区的地基加固手段.研究表明:(1)研究区域软弱夹层分布在地表8 m以下,厚度为4~8 m,液性指数随深度逐渐下降,在14 m处降至最低;(2)0~8 m深度... 相似文献
2.
3.
4.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软土路堤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工合成材料经常与深层水泥搅拌桩结合 ,组成桩网复合地基 ,以加固物理力学性能很差的天然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基于力学平衡原理 ,分析土工合成材料———网的受力状态 ,据此提出选材依据 ,以指导工程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铁2号线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传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0(4):64-67
介绍了广州地铁2号线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和施工监测.通过对软土地基处理施工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①新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手段合理,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效果明显;②软土地基处理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障了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顺利进行;③土体水平位移测斜是判断土体及边坡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④要使水平位移率和水平位移实测值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以保证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6.
道岔转辙器部分的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求解道岔转辙器部分轮载的分布规律及结构不平顺的力学模型与计算方法。并对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的转辙器部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轮载在过渡范围内的变化规律及该处轨道竖向结构不平顺,探讨了轨底坡及滑床台支承刚度对轮载分布及结构不平顺的影响。动测试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某立交钢筋混凝土异形板桥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分析,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普通钢筋影响和材料的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裂缝模拟采用分布式裂缝模型,分析了异形板桥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分布、钢筋和混凝土应力、位移、自振特性,通过检测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模拟分析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基础沉降对于异形板影响较大,中墩横梁处、板边缘和支座附近为结构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某轨道线淤泥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三桥静力触探试验和旁压试验几种方法综合研究了该段淤泥软土物理力学指标的选取,得出了本段软土地区综合物理力学指标及其他参数选取的规律,为后续设计提供了关键岩土参数。 相似文献
9.
土工合成材料是岩土工程领域中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和其它土木工程建筑的各个领域,在道路工程中被广泛地应用于软土处理.本文对土工合成材料其一的土工织物的特性、作用、设计计算及工程应用概况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离心模型试验是模拟蕈力作用下土工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运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福厦线深厚软土地基天然状态、袋装砂井、粉喷桩、粉喷桩结合袋装砂井几种工况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福厦线深厚软土地基工程性质非常差,不能直接在其上进行路堤填筑;袋装砂井能加快地基固结,但控制沉降作用效果有限;粉喷桩加固能大幅减小软基沉降和提高地基强...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离散单元法建立了具有棱角特征的精细化道床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可考虑变形的连续介质轨枕模型,推导了组合道砟颗粒与有限差分单元之间的接触位移关系,通过在轨枕与道床之间设置耦合边界进行力和位移的交互实现二者的耦合计算,依据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建立的弹性轨枕有砟道床和普通轨枕有砟道床施加动荷载,对比两者...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铁路路基试验点太湖湖积相软土的土工试验结果,对软土的强度、固结变形等工程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直剪、无侧限抗压及三轴试验的强度指标和常规压缩和高压缩试验的变形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变形指标与物理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软土的基本特性、结构性和次固结特性的研究,提出其沉降计算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9):52-55
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分布着厚层状的流塑~软塑状黏性土,主要分布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湖相、沼泽相沉积环境为主。为了查明该区域内软土对拟建巴士拉-法奥段铁路路基工程的影响,采取现场调查、地质钻探、原位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探手法,调查研究软土的分布特征及工程性质。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的软土具有垂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软土的状态受深度控制,一般0~3 m,多呈流塑状,3~15 m呈软塑状,15~25 m呈软塑~硬塑状。且土层盐渍化严重,易溶盐含量从地表往下逐渐减弱,强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地表0~5 m;在空间上具有受地形地貌、降雨量、河流水系、沉积环境等控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程实例,根据软土地基条件下对制梁台座和存梁台座的计算,得出一套解决在软土地区上建设梁场基础的方案,计算结果对同类型梁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散体道床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铁路散体道床在轨道平面中存在的特性,通过系统地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示道床的弹、粘、塑性等流变力学性质,建立合理的道床流变理论模型的本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无缝线路的受力变形特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作者通过对东莞R2线花岗岩类残积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找出花岗岩类残积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建立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花岗岩类残积土工程勘察的措施及建议。研究结论:(1)东莞市花岗岩类残积土颗粒成分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天然孔隙比较大,液性指数较小,抗剪强度较高,压缩系数偏大,压缩模量偏小,膨胀性小等;(2)天然孔隙比与压缩模量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3)勘察宜采用现场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分岔隧道在地下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对于分岔多洞(四洞)的影响研究很少。因此,为了揭示左右线分岔四洞隧道(左匝道隧道、左主线隧道、右匝道隧道、右主线隧道)依次施工的相互影响规律,依托某隧道工程,建立左右线分岔隧道三维模型,分析施工过程中拱顶沉降、地表沉降、围岩应力、支护结构位移与应力等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过渡段的空间变形受力特性,如过渡段位移、过渡段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过渡段端头墙的位移、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设计与施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由小净距段至大跨段逐渐增大;后行开挖左线隧道使先行右线隧道拱顶竖向位移增大;开挖对分岔大跨段的纵向位移影响最大;隧道上方围岩竖向位移由进口端至出口端逐渐增大,且左右线隧道相互影响逐渐变大;后行左线隧道的开挖,使先行右线隧道周边围岩主应力变大。过渡段支护结构主要受压,中间支撑位置存在应力集中,拉应力出现在拱顶、拱肩及仰拱部位;过渡段支护结构在水平位移上向匝道方向倾斜;在纵向位移上,向大跨段方向倾斜;在竖向位移上,上部向下变形,下部向上变形。因此,在设计施工时需要注意,在必要时进行不对称支护,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支护,变形过大时注意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