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某下承式铁路钢桁架简支梁桥的单榀Warren桁架为研究对象,对杆端缩尺钢桁架桥梁结构及其端部缩尺压杆进行有限元分析和用钢量优化,重点研究杆端缩尺参数对杆件内力、截面应力、结构刚度、结构弹性稳定、压杆极限承载力、最小用钢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杆件截面高度缩尺是最理想的杆端缩尺方案;随着缩尺幅度的增大,桁架结构的杆件轴力变化很小,但杆端次弯矩和剪力显著减小,且结构竖向刚度和弹性稳定性有所降低.通过适当提高缩尺段的钢材强度等级,端部缩尺压杆的极限承载力将不低于未缩尺压杆,并可在满足结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杆件截面优化,得到比未缩尺设计更小的结构用钢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车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列车运行时车辆端部风挡区域的压力变化及流场分布情况;将CRH2-300动车组纸滤结构进风口改为端部进新风装置,并对2种新风结构的风量、进风阻力和端部新风系统的动静态新风最、客室含尘量进行了测试;从风量、进风阻力、维护工作量、运营成本等方面对比发现端部新风系统明显好于纸滤结构,最终确定并优化了端部新风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一种用于超长车端距1400 mm地铁车辆的新型地铁贯通道方案,并对贯通道进行了曲线通过能力计算和强度计算.通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贯通道方案可以解决车辆端部加长后带来的横向偏移量增加的问题,满足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地铁线路的通过要求和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广州地铁接触轨系统端部弯头的技术参数、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维护要点.分析了端部弯头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常见故障.在接触轨系统的设计中,端部弯头要尽量缩短集电靴与接触空档区域,合理地减少集电靴碳滑板对其放电距离,以延长端部弯头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连续端混凝土浇筑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连续端混凝土浇筑方式存在的分歧,结合实例,采用虚拟层合单元法,对后连续端部混凝土浇筑的两种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实测结果作了对比,分析后连续端部两种不同浇筑方式的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后连续端部混凝土宜采用分联浇筑;当受到条件限制采用一次性浇筑时,预应力张拉应组织两组人员对称张拉.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双司机室HXN5型内燃机车车架的结构特点、结构参数及主结构材料等,整个车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根据总体确定的各部件接口尺寸要求,把整个车架分为几个独立的结构模块,并对其主要结构模块前后端部和承载式燃油箱的结构设计及优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验证本车架是否满足苛刻的工况载荷要求,对整个车架结构进行了强度计算和模态等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结果以及试验结果表明,本车架的强度及模态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日本E233系车辆的车体结构与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E233系车辆的车体结构与强度,着重阐述了在E233系头车端部采用的冲击能量吸收结构及提高车体防侧面冲撞的安全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评价中间车端部结构防侧面碰撞性的方法.通过对电动车组轻量化不锈钢车体结构及接合部位实型体的冲击试验,评价了端部结构的变形和防撞性,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在SSI机车运用中,因撞机动车辆事故,造成司机室端部不同程度破损,有的外皮凹入,有的内部骨架移位,有的前窗变形,甚至有的造成司机室内操纵台被撞到司机室后墙壁处,因此需要对破损的端部进行切换修复。 SS1机车端部的切换修复,要恢复骨架和外皮,并恢复内部的控制导线,不仅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而且要求外形美观。在机务段修复,受设备条件和配件生产能力的限制,难度较大。为了对机务段完成这样的修程起到启发作用,尽量减少因撞车事故的损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HXD3D机车端部结构特点,分析边梁、车钩缓冲箱、牵引横梁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难点,制定合理的端部组焊工艺过程;分析端部焊接产生变形的原因,通过反变形预制弯度、选用合理的装配焊接顺序和工装夹具刚性固定等方法减小焊接变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给类似结构产品的组焊生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LS-DYNA软件建立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对试验台车吸能结构进行优化以及试件材料选择;通过受力对比分析确定整车模型与试验台车模型对于吸收结构碰撞试验的一致性。台车吸能结构碰撞试验结果及其分析表明:利用台车吸能结构碰撞试验可以替代整车碰撞试验,用于验证列车前端吸能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采用仿真分析与台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列车端部吸能结构的耐碰撞性能进行验证,可以有效地压缩设计与试验的成本和周期。  相似文献   

12.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梁端扣件间距超限问题比较普遍,通过梁端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分析,确定梁端扣件间距的最大限值,提出桥梁预延长、道床悬出梁端及减少轨道板端部扣件间距的设计措施,并通过哈大客运专线的典型工点,介绍梁端无砟轨道设计。结果表明,该设计措施简单实用,可解决大跨度桥梁梁端大扣件间距达1 000 mm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200km的城际铁路,全线基本以桥梁为主,桥上采用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因梁端转角及位移的存在,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及变形均发生变化。通过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变形分析,研究广珠城际梁端转角与梁端轨道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建立梁端位移与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相互影响的计算模型,对广珠城际梁端无砟轨道结构进行受力检算,对扣件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找出梁端转角对轨道结构形式的影响,为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底架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结构设计中最重要且难度最大的部位。基于纽约资质审查项目(NYCT),从端底架吸能结构、底架边梁、底架中梁及整体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基于ASME RT-2—2014《重型轨道交通车辆结构设计的安全标准》的地铁车辆底架结构的设计方案和设计重点。阐述了所应用的碳钢及不锈钢材料的机械性能及焊接标准,对底架钢结构进行了静强度、吸能计算及相关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底架的强度、刚度和吸能值均满足车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莉  许喆  高峰 《机车电传动》2020,(1):139-143
为了提高城轨车辆司机室端部主吸能结构的吸能性能,采用仿真分析的方法对底架端梁和吸能结构的板材厚度进行了优化设计。考虑优化部位对吸能量的影响,建立某城轨车辆司机室车与司机室车以相对速度25 km/h的正撞模型,通过碰撞分析计算得到了结构优化前后的吸能量及车体不发生压溃的最大撞击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底架端梁结构的刚度,减小主吸能结构的板材厚度能够满足司机室端部吸能系统的顺序可控变形规律,其吸能性能也得到提升,为主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侧向双轴拉-压疲劳损伤力学模型,建立隧道线路底部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基于MIDAS GTS NX三维有限元分析平台,以武广高速铁路某双线隧道线路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围岩-隧道衬砌结构-线路底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隧道线路底部结构轨道板、混凝土支承层以及仰拱填充层动力响应特征与疲劳损伤寿命。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振动荷载在隧道线路底部结构内产生的动应力属于侧向双轴拉-压应力状态;隧道线路普通段底部结构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轨道板,其疲劳寿命满足设计使用年限要求,而隧道端部线路底部结构的疲劳寿命则同时取决于轨道板和仰拱填充层,其疲劳寿命均少于60 a,达不到线路设计使用年限要求;隧道端部线路底部结构是隧道使用寿命设计的关键性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铁道车辆橡胶弹性元件设计仿真与校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介绍一种铁道车辆转向架用橡胶关节的结构设计与疲劳试验设计过程中运用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的技术手段,说明设计仿真中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技术和实际试验相关联的方法确定产品结构参数;利用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技术和随机载荷统计分析技术确定产品的载荷条件和疲劳载荷谱,通过实际疲劳试验校验设计仿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地铁车站结构的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武汉市一地铁车站结构,采用FLAC3D软件建立其三维计算模型,研究100年超越概率为10%的武汉人工波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的三维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离车站结构端部1.5倍车站结构宽度的横断面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考虑;车站结构纵向跨中的横截上结构内力及变形均最大,因而按平面问题计算的结构进行结构设计,结构是偏于安全的;地震荷载对柱端弯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侧墙,对板的影响最小.该研究成果可为武汉市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组成和特点,然后对各部分结构作了介绍说明。其次还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结构连接设计作了介绍,指出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煤灰用量、降低砂的用量和增大碎石用量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防止裂纹产生和发展的有效措施。最后对双块式无砟轨道总体的施工工艺过程、施工步骤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斜拉索塔端锚固构造在索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采用整体计算得到最不利荷载工况,并将产生最大索力的斜拉索对应位置的塔端锚固构造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有限混合单元法对某独塔斜拉桥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索塔钢管壁和钢锚梁各部位的应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