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汉学在西方学界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和理论视角的新颖,汉学研究一直颇受国内学界青睐。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汉学深受西方学界风行已久的东方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古代中国的种种幻象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但另一方面又应该承认,西方的汉学界并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家,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国内学界也有着启示。再者,与东方主义所不同的是,汉学中也存在着"去政治性"和"去意识形态性"的倾向,它和国内学者的国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对话和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在把中国文化的成果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就更离不开与汉学家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文化唐"的概念。此概念与传统以朝代史划分文学史不同的是,以文学文化史作为贯穿文学史的核心。本文旨在阐明"文化唐"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叶维廉以语法为中心,深入剖析了中西诗学不同的特质,并深刻阐释了中西语法背后各自迥异的哲学根基。在此基础上,叶维廉对突破西方传统语法体系、具备中国古典式审关效果的西方现代诗进行了探讨,推崇一种回到现象、回到具体的感性诗歌语言。他这种以语法为中心、以哲学为根基、以诗歌审美效果为界标的完整而精妙的语法诗学体系无论是对于中西诗学、文学的比较研究还是对于我们探索中国诗歌或文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7.
一部文学思想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关于人的思想发展的历史.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最早出现的就是理性论人学,它从理性论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将人理解为“理性存在物”,并强调,人的本质实现的程度,从根本上说就取决于人的理性,取决于人对自身及其外在世界的认识程度.理性论人学往往从理性和认知的维度看待文学,秉持的是文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精神,并由此形成其特有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思想在迎合启蒙主张的同时,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长久占据着绝对的统帅地位,由此而对西方的文学观念产生过深刻同时也极具片面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尔雅的长篇小说《非色》是当代甘肃文学中少见的阐释城市现代性的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与爱欲体验的书写,展现了其想象城市的两种不同方式,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城市的现代性体验。小说中知识分子对城市中爱欲的体验与想象以及他们对其他群体的日常爱欲体验的想象,蕴含着阐释现代性的努力以及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最后一瞥之恋"与震惊体验等现代性体验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源于自然又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审美哲学。它通过传情写意表达独特的个性精神气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一种基于根性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性、人道、人格为本位,以生命体验为根本的人生修养,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一体和人作为主体的构建和自我陶冶作用。中国书法审美语言的丰富性和书法超越工具性的审美追求,不但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艺术史资源,也是书法艺术自身的超越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其大胆的否定和决绝的质疑姿态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本文立足于对其文化逻辑和诗学精神的把握,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探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原因,关注、探究它对中国90年代"新生代"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开拓出了对"新生代"小说的新的审视维度.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要学好一种语言,了解、正确理解与文化相关的隐喻是非常重要的。文中从语义理解入手.对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差异从文化根源差异和英汉隐喻关系差异进行深入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英语隐喻,培养地道英语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表达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是和近代科学文化输入中国的过程相一致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从“中体西用”、“进化论”到“阶级斗争论”,这是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选择,不是“误译”、“误读”。同时,在这选择过程中丢掉的不是伦理学,而是近代科学所确立的科学理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本文以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出发,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并试图研究跨文化翻译角度在中国古典文库翻译中的导向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思维对语言的影响入手,探讨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特征与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在语言表达中的形式,指出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我们在语言学习及英汉互译时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并进行自然、流畅的互译。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是西方哲学发展上一次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型,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它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既有原则区别,但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近代哲学、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上又有共同之处.本文由此把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作是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并对这一历程的各阶段的西方哲学流派作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适应存在着耦合关系。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是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两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均衡,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中华文化输入渠道等制约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可通过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创新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完善中华文化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7.
摘要原型批评理论是在以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指出的中国武侠就是自己独特的原始文化,并在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基础上,对武侠《天龙八部》中三位主要人物萧峰、段誉和虚竹进行了原型剖析,重点突出中国人的武侠情结。本文通过根据中国神话人物的模型,对武侠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英语精读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如何针对当前高校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状况,将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融入精读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文中基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