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学史学界提出了“新文学史”的概念,《剑桥中国文学史》是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出版的最新的中国文学史.本文从文学史学角度回顾了书写中国文学史的历史,梳理中国文学史一百余年的历程及四个发展阶段,分析《剑桥中国文学史》与新文学史学的关系,以及给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史.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经受的特殊语境,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不断遭遇强调和放大,而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却持续遭受遮蔽和贬抑.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参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建构,制造了消费主义"现代神话",孕生了多元共生、异质呈现的"新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通过传媒无所不能的神话演绎,解构了旧意识形态历史存在的合法性."新意识形态"文学语境导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文学生态表现为多元流向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学史学科百年来虽然经历过多次方向与风气的转变,但时至今日,科学性却依然是其追求的最高目标.追求科学当然是文学史无可推卸的责任,但因此而疏漏了文学史的本职——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发掘与阐发,却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学史的最大弊病,文学史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史,必须对文学史的目的与任务、文学史研究与编写中的思与感的关系以及文学的本质与特性等问题作全面而深刻地反思,只有高度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确立文学史书写的文学本位才能使文学史摆脱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期东渡赴日的唐人以从事贸易活动的唐船商人为主体,他们以唐馆为活动中心,在日本社会通过日常生活和节庆习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还有为数众多随唐商船同来的高僧、儒士、画家、医者等,以及具有商贸和文化交往双重身份的唐商人,他们通过更广泛的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将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对江户时期东渡日本的唐人构成及其在唐馆内外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梳理,更可见以人和空间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户时期东渡赴日的唐人以从事贸易活动的唐船商人为主体,他们以唐馆为活动中心,在日本社会通过日常生活和节庆习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还有为数众多随唐商船同来的高僧、儒士、画家、医者等,以及具有商贸和文化交往双重身份的唐商人,他们通过更广泛的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将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对江户时期东渡日本的唐人构成及其在唐馆内外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梳理,更可见以人和空间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是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提高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做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体会,认为中国文学史教学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强化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背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考核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史理论出发,对学界进行的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发表了自由的看法,认为:现有的文学史研究均是从历史中抽象出一套价值系统作为其理论基点,因此,重写文学史必须从具体作品的阐述出发,才能打破单一的文学史观念,构筑丰富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8.
关于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之间的关系问题,除了在文学史中的叙述外,语言学史和文化史、思想史也常涉及此一问题,且能发文学史之所未能发的创见.与文学史的叙述不同,语言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更加注重自晚清以来的语言变革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之间的连续性、一贯性.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文学演进的历史连续性,以及文学变迁和整个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敦煌本"咒愿文"为民间婚礼仪式应用文,是婚礼仪式中来宾向新郎、新娘表达良好祝愿的祝词文本,属于民间口诵体文学,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语言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流畅、连贯,有强烈的现场感。这种文体在传世本中很少见到,因此,有着填补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空白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模式。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并重一方面使得理性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性内容和具体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感性体悟具备了充分展开的空间。宇文所安的跨文化阐释模式是与美国汉学发展的新方向相一致的。它可以突破"区域研究"的限定,使汉学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能够使中国文学产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并有可能被更广泛的西方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的终结和一个以“世纪末情结”为特征的文学时期的开始,面对新旧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提出的挑战,中国文学向何处去?在现代文化大系统中,文学定位在哪里?支柱、内涵是什么?如何创造?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独立(文学史的出现是随着文学的独立而出现的)与史学的独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都与学术分科的出现和演变息息相关。所以,对近代以来学术分科观念的演变作一番较为细致的梳理分析,能使我们对晚清以来的文学史书写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本文旨在揭示和总结这一时期的学术分科在中西新旧之间的复杂演变过程——这导致史、文独立,并进而影响到文学史书写的风貌特色——以期对此一时期的文学史书写状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自觉反思。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中出现的文化阻隔、误读和缺失等问题,以语言生态系统里形式逻辑思维载体一般性属性以及语言形式逻辑思维认知结构普遍性规律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词汇水平上和词汇影响的语句水平上展开形式逻辑结构表现类型和结构规律运用研究,从而深入论证翻译生态视角下形式逻辑认知体系里概念及概念关系同一性和层级性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的作用,并进一步确认形式逻辑认知的概念及概念关系、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具有一定的阐释、建构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探讨了被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性别和种族歧视中挣扎和探索,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构建新型性别身份并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马永强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深刻地考察了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动力问题,并从晚清近代中国社会涉及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必然性,作者深怀着“史”家意识对其中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做出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作者创造性地转化并提出的“公共舆论”这一理论成为该著的最大亮点,并从多个方面取得了对“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历程的解释性回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三个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为什么较少使用"文化"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否有其统一的基础?第二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形态的演变,分别讨论马克思的文化观点;第二国际时期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卢卡奇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转向"和从葛兰西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列宁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三部分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方式。最后,展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外图文学史》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教育的基础课程.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无疑难以对文学史进行深层次,多向度的研究,难以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视野,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本文从调整课程内容体系,运用比较的意识和方法、强化文化教学的地位、教学手段多元化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该文藉由对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缘起入手,对中国生态文学特别是西部生态文学的创作及批评现状,西部文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价值,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和批评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实施集团管控的核心是做好文化管控 一提起"管控",人们想到更多的常常是"法制"、 "执行"、 "处罚"之类的字眼.在集团公司党委组织的集团管控学习班教材上,也大多把如何提高执行力,如何在行政管理上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思考,我觉得行政管控固然重要,但绝不是集团管控的全部,集团管控的核心问题是发挥好企业文化在集团管控中的作用,正确处理行政管控与文化管控的关系.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出于如下考虑: 首先,"集团管控"概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集团管控从表面上,是"以契约精神为纽带、以法人治理为基础、以管控模式为核心",本质上则是以"法治"为前提,其核心是"契约精神".而中国企业所处的人文环境与处事哲学则与西方有着根本区别,其根本特征是体现"情、理、法"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以情动人"远比"以理服人"效果更好.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中国的企业实施集团管控注重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