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介绍了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和它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模型的优点,提出了采用元胞自动机对海上输油管道腐蚀穿孔进行仿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最后介绍了元胞自动机在该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元胞自动机模拟海上输油管道腐蚀穿孔过程的建模步骤。  相似文献   

2.
交通流理论是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交通特性的一门边缘科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交通流NaSch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得到的基本图显示出交通容量非常接近实测的交通容量,而且还显示出亚稳态特征、滞后效应和相分离现象等复杂的实际交通行为;另外,运用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流连续性假设和相对粘性假设,建立了粘性交通流的运动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多数大城市仍存在用地功能布局欠佳、公交服务水平不高、方式调控措施不当、慢行交通环境较差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避免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加剧和蔓延,我国大城市应立足既有问题,综合考虑机动化、老龄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趋势,从加强用地交通融合、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引导私人汽车出行、打造智慧交通系统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建模及仿真方法为出发点,对各类混合交通流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剖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微观混合交通流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启示,主要应综合考虑交通参与者交通特性的多样性,并以交通行为分析为基础进行建模;进行充分地数据调查与拟合,以进一步校正混合交通流模型,力图更为精确地再现不同交通参与者之间的互相干扰,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与仿真精度。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人员疏散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介绍了现有的地铁车站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及其不足,提出了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来得出疏散时间的新方法.其采用的仿真系统建立在元胞自动机技术的基础上,以概率的方法对疏散群体中的个人建模.而影响疏散过程的各种因素,如能见度、拥挤程度、以及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等,都以参数的形式在仿真系统中加以反映.通过对地铁车站人员疏散过程的仿真模拟,可以获得疏散的时间和动态过程,从而评价及优化车站的布局及疏散预案.  相似文献   

6.
城市可持续交通:演化机理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现在到2020年的若干年将成为我国城市及城市交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建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直接关系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给出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阐述了其内涵,在剖析资源投入、环境影响、交通系统改善和交通供需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途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交通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传统交通规划方法强调需求对于规划方案的决定关系,容易导致不同运输方式的自发发展,对综合交通系统顶层引导作用不足。本文在探讨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交通规划方法的一般流程和生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辨析了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城市群结构特征以及在不同结构下的交通需求特性。论文分析了城市群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并在总结日本东京城市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发展的若干经验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交通需求,解决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系统不成体系、结构紊乱等问题,以分层设施选址问题(HFLP)理论为核心,对中小城市客运枢纽体系规划进行适用化分析和模型分类。同时引入反映交通场站吸引力的效用函数,在考虑容量限制和基本需求全覆盖等约束条件下,以最大化交通系统效用与建设成本比值作为规划目标,建立了中小城市客运枢纽体系综合布局的分层规划模型及其模拟退火算法。最后,以南充市中心城区为例,对该分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交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如何制定交通政策,营造健康无污染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考虑到交通系统结构复杂,变量众多,在充分分析各个变量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仿真,发现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是城市交通污染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仿真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急切.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简单介绍仿真技术在国内、国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了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在行人运动仿真、海上运输和道路交通的发展及运用情况,将交通系统仿...  相似文献   

12.
一方面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交通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另一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进入下半程,城市群将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在两大战略背景下交通规划工作应当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要求。本文在总结物联网时代交通系统在数据采集、需求识别、出行特征以及运营管理模式方面发生的变革基础上,对城市群交通系统进行解构,分析城市群交通需求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从规划技术方法升级和规划理念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交通规划方法优化建议,指出城市群交通系统应当着力构建互联互通交通设施网络、加强交通通道功能复合化、实现通道与网络多点衔接、强化网络融合实现联程运输。  相似文献   

13.
随着银川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交通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缓解银川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本文选择银川BRT沿线为调研区域,对慢行交通系统作出具体研究。通过对BRT沿线两侧用地性质调研分析,确定银川BRT沿线典型站点,总结当下银川BRT沿线现状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慢行设施结合的状况和街道人性化设施布置,在实际经验和具体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银川BRT沿线现状交通的街道绿化,步行走道,节点空间及相关慢行设施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以此配合银川创建公交都市,减少机动车出行使用率,缓解当下银川交通拥堵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董俊 《综合运输》2016,(3):66-69
体育休闲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活动,有效规划城市体育休闲空间设施,实现体育休闲设施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布局,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十分重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城市体育休闲空间与组团式交通布局、带状交通布局、环城交通布局、广域交通布局以及体育生活圈整合交通布局等五种协条布局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特性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是城市客运主要交通形式之一,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充分考虑了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的统一,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在分析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基础上,从调度、监控、综合服务、运营及其它外部相关信息等五个方面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西安市公交运营状况,探讨了西安市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方案,为西安市城市APTS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朱海洋  叶海昌 《综合运输》2023,(11):127-131
超高速磁悬浮交通是未来轨道交通技术朝向更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超高速磁悬浮交通工程化,通过对真空管道特点的分析,提出地铁模式车站布局和国铁模式车站布局2种设计方案,并对不同类型的超高速磁悬浮交通车站平面布置方案进行研究;结合车站布局,提出真空与常压自然环境相互转换间旅客上下车方案,为后续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节能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能耗分类,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仿真测算方法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能耗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指明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节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管理的十大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对交通意识概念的界定以及交通文化三个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形势下提升全民交通意识的必要性。从城市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定位意识、交通目标整体改善的系统意识、交通行为规范化的路权意识、交通行为文明化的道德意识等十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我国交通系统中"软环境"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城市对交通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缓解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规划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为预防主城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情况,通过对TOD以及P+R模式的深入研究,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地下空间中的竖向换乘交通模式-VCT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本文以临平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对于竖向交通换乘模式在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竖向交通换乘模式的建立,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交通系统,满足居民的停车和换乘需求;同时带动土地集约开发与价值提升,打造临平低碳、高效、宜居、便捷现代活力新城。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铁路客运交通枢纽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成熟的规划经验启示,从交通场站布局、周边用地规划、交通组织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