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新品推荐     
《汽车维修技师》2006,(12):80-80
SACHS—DMF双质量飞轮人们要求发动机更平顺的运行,驾驶更舒适,并减少变速器的负载,然而这些要求在现行的离合器上很难实现。我们需要一个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扭转振动的减振装置。SACHS DMF双质量飞轮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李军 《汽车维修》2005,(12):20-21
小红旗轿车采用单片干式膜片弹簧离合器,主要由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及液压操纵机构组成。主动部分有飞轮和离合器盖总成(离合器盖总成主要由离合器盖及压盘和膜片弹簧等组成);从动部分由从动盘、扭转减振弹簧、盖板和套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从动盘毂等组成:液压操纵机构由离合器工作缸、分离叉和分离轴承等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这种离合器具有起步平稳,换档平顺,防止传动系过载,减轻扭转振动等特点。下面介绍该离合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动系的弯曲振动及其对汽车飞轮壳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CA141汽车飞轮亮出现早期裂纹这一实际问题,将飞轮壳的强度与汽车传动系的弯曲振动结合起来研究。建立了传动系的弯曲振动模型,计算了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响应,计算了飞轮壳和离合器壳所受最大弯曲角的响应。建立了飞轮壳及离合器壳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飞轮壳及离合器壳的等效螺旋弹簧刚度,从而将飞轮壳的设计与修改同传动系的弯曲振动及飞轮亮的强度直接联系起来,本文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取得较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研究曲轴系统扭转振动特性及其评价方法.针对装有粘性橡胶减振器的V6发动机,通过试验测量其皮带轮和飞轮间的相对角位移以及各曲轴轴颈的力矩,然后进行相对角位移和各曲轴轴颈力矩的计算,最后将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认为评价曲轴系统扭转振动特性应该用三角皮带轮和飞轮间的相对角位移,而不是在三角皮带轮上测量的扭转振动角位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预选挡机制下的双离合变速器敲击特性和控制方法,分别在整车和敲击台架上评价变速器的敲击主客观表现和随角加速度变化的敲击灵敏度;其次,根据敲击灵敏度,整车扭振响应和敲击主客观结果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变速器输入轴角加速度的无敲击扭振阈值。在相同整车上分别评价不同扭振和敲击的被动控制措施,包括离合器式扭转减振器,双质量飞轮式扭转减振器,以及离合器微滑摩和离心摆吸振器与扭转减振器的组合方案。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预选挡显著改变双离合变速器的敲击特性,在某一激励幅值时产生敲击突变现象。整车试验结果表明离合器式和双质量飞轮式扭转减振器无法满足双离合变速器加速工况无敲击扭振阈值要求,在低转速段产生明显敲击;离合器微滑摩和离心摆吸振器与扭转减振器组合方案的输入轴角加速度幅值满足无敲击扭振阈值要求,消除了双离合变速器动力系统存在预选挡时的加速敲击。  相似文献   

6.
冯振威  马能武  徐旭 《时代汽车》2024,(6):158-160+170
由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度、分布质量、刚度和阻尼不统一,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许许多多的扭转振动,产生振动和噪声,减少结构强度,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降低动力传动系的产生的振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质量飞轮可以合理地减少动力传动系统带来扭振。文章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汽车传动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扭振模型,通过该模型详细分析和对比了双质量飞轮和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双质量飞轮更有利于减少扭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四冲程内燃发动机间隔轮流作功产生的扭转振动会使变速器和传动系统的使用寿命缩短,并使车辆在行驶中产生嘈杂的噪声而严重降低乘坐舒适性。随着发动机的扭矩不断提升和传动系统的不断优化,扭转振动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扭矩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扭转振动,更会引起车身的抖动和噪声。为了降低发动机工作时所产生的扭转振动,汽车工程师们在传动系统中设计出了离合器,由于在离合器从动盘设置了螺旋弹簧等弹性元件,利用弹簧吸收来自传动系的冲击,起缓冲作用使扭振衰减,但这种方式对扭转振动的减缓效果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8.
17.电控变矩器离合器(EMCC) 为了不使变速器过热和减轻动力系统的扭转振动,TCM能够通过调整LR/CC电磁阀的占空比使变矩器离合器工作平稳。这种功能称为电控变矩器离合器(EMCC),根据以下变量,EMCC可在各种工况下发生:  相似文献   

9.
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与传统汽车相比,省略了离合器,所受的激励也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特性。在建立某电动车电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并结合加速过程中动力传动系统受到的激励,研究了传动系统扭转性特性。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12V135柴油发电机组扭转振动产生的机理,扭转振动与所对应转速的关系以及扭转振动所产生的危害,简要指出了从设计到机组使用过程中如何减少扭转振动和避开引起扭转振动的转速状况。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12,(38):37-39
由于摩擦副位于飞轮和压盘之间,离合器从动盘主要功能是将发动机转矩传递到变速器输入轴。功能离合器从动盘(见图1)主要部件是:从动片(15)、成对的从动盘摩擦片(1)、带花键的盘毂。在本刊第34期《离合器技术发展(二)》中已经提到,从动盘还有其它几个功能:从动盘要能保证平稳起步,及快速换档,衰减发动机传递到变速器的振动,以防止变速器噪声。要满足这些功能,对现代汽车来说是"必须"的,这就还需要一些其它部件:波形弹簧片(3)和扭转减振器(7~13)。  相似文献   

12.
活塞式发动机的周期性燃烧过程势必会给传动系带来扭转振动,由此产生的变速器噪音、发动机轰鸣声和车身的抖动,对于那些习惯了舒适的驾驶人员来说,必定很难接受。所以,介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离合器的减振功能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汽车当量动力简化模型中,第一集中质量与第二集中质量之间振幅差值较大。将阻尼片装在离合器从动盘上,通过从动盘本体和减振器盘之间的库仑摩擦来消耗扭转振动的能量,获得了较好的减振效果。分析了库仑阻尼效果,给出了最佳库仑阻尼力矩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车用发动机曲轴扭振与整车传动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曲轴系统扭转振动计算能准确地反映出发动机装入载货车后扭振情况,应正建立曲轴系统扭转振动计算数学模型和力学模型,对CA1150PK2L2T型载货车伟动系统扭转振动进行当量系统的转化和计算,利用汽车传动系统扭振计算程度对CA1150PK212T型载货汽车传动系进行了扭转振动计算。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3.君威30H电控变速器2017款别克君威30H混合动力汽车安装了型号为5ET50的电控智能无级变速器(EVT),变速器内部集成了2个驱动电机、2组行星齿轮机构、3组离合器、扭转减振器及电源转换器模块PIM、油泵等部件(图8)。(1)扭转减振器及减振器旁通离合器扭转减振器总成内含1个减振器旁通离合器,它安装在变速器的前端,通过1个离合器接盘直接安装在发动机飞轮上。它的  相似文献   

16.
合器盖的相对位置,拆时要作好记号,装时按记号装配,否则将破坏曲轴系统的平衡,防止振动,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加速机件损坏,减少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19.自作标记 (1)离合器相对应曲轴飞轮位置标记飞轮与曲轴、飞轮与压盘、飞轮与离合器盖及平衡片与离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开展了扭转减振器的结构及仿真分析研究。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现有扭转减振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针对某款车型建立 8 自由度集中质量模型,采用 AMESim 仿真软件搭建仿真模型;通过对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双质量飞轮和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 3 种不同结构减振器的扭振特性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它们在典型工况下的扭振特性,并对扭转刚度和迟滞力矩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能保证较短的发动机启动时间,且拥有较好的减振特性;在混合驱动行驶工况下扭转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与扭转刚度及迟滞力矩的大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的机械结构中,许多零部件在工作时承受扭转载荷,而且常常是变载荷,如方向盘、转向轴、离合器等。国家相关法规对这些零部件的扭转强度及耐久性作了严格的规定,而扭转疲劳试验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它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这些零部件必须经过扭转疲劳试验合格后才能定型生产。扭转疲劳试验机则是做此试验的必须设备。本文介绍了曲柄导杆式扭转疲劳试验机的原理及其较详细的应用设计技巧,可为业界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曲轴扭转振动对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的影响,在介绍曲轴减振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曲轴二级并联橡胶扭转减振器参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这种方法以同时降低曲轴和带轮的扭转振幅为目标对减振器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设计的减振器,不但曲轴的扭转振动特性得到改善,曲轴带轮的振动也得到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非调质钢35MnVN在汽车离合器盘毂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锻造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非调质钢制盘毂的切削加工性能和扭转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非调质钢35MnVN能替代45钢制造离合器盘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