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阳地铁1号线东中街站—滂江街站区间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沈海立交桥南端,区间起讫里程为DK18+863.51~DK20+388.550,左线全长1 526.548 m,右线全长1 525.04 m,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左线隧道需要下穿220 kV热顺甲乙线第12、13、14号线杆塔,线杆塔为耐张钢管杆,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基础。主要对该区间盾构下穿高压线杆加固塔施工方案进行介绍。对高压线杆塔进行加固的可行方案有:局部水平冻结方案,浅基础加固方案,桩基础过桥方案,经比选决定采用浅基础加固方案。通过对原线杆塔基础从地表采取加固措施,并从盾构掘进角度采取可靠的施工措施,最终达到了确保电力线路安全运行和地铁隧道安全掘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北京地铁5号线17标段区间隧道盾构施工方案、施工主要工艺、施工存在问题及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盾构法施工的实践证明了在地铁站区间施工引进盾构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铁5号线工程东西向贯穿广州市,沿线发育数条断裂,穿过红层、石灰岩和花岗岩等地层,工程地质复杂。选择5号线氵冖八工口口至大坦沙段、大坦沙至中山八过江段和草暖公园至小北等三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从线路的敷设方式、施工工法选择等方面,介绍了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的应对措施。5号线地层多样,采用盾构法施工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合理选择盾构机和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4.
深圳地铁5号线前海湾—临海站区间横穿双界河和新圳河2条河流,河底距离隧道顶6~7m,隧道主要穿越粘土层、粗砂、砾砂及砾质粘性土层,隧顶覆有淤泥层。为了保证盾构过河施工安全,从掘进参数、盾构机姿态、注浆、渣土改良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控制,并就过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喷涌、管片上浮及盾尾密封失效等风险提出预案,确保了盾构安全顺利穿越河底浅覆盖层地段。  相似文献   

5.
介绍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一双井站区间隧道施工中,为避让建筑围护桩而采取的盾构曲线始发方案.在施工中,调整始发角度,利用盾构机的自身转弯最小半径达到250 m的极限值,采取一系列洞内、洞外措施,通过精心组织和施工,取得小半径曲线始发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高坪2号隧道是宜万线上一座双线隧道,隧道施工至DK140+451时,工作面右侧揭示岩溶充填物,地表出现沉降、开裂,经监理单位组织三方会商,采取Ⅴ线围岩常规施工方法。在随后施工中,岩溶充填物坍塌,地表出现陷坑。经对各种方案比选,采取清除坍体、护拱、回填等措施进行坍方处理。针对隧道基底岩溶,经补勘后,采取桩基承台方案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
以沈阳地铁9号线十六标段2号竖井横通道至右线DK24+233.956奥体东站车站中间的单渡线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针对区间渡线段隧道变截面施工,提出了施工方案一"从2号横通道向奥体东站方向施工"和施工方案二"从奥体东站向2号横通道施工"两种施工方案。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施工方案二在施工中整体上的实施难度和操作难度大于施工方案一;对比施工引起的衬砌沉降和围岩变形,施工方案一在对隧道衬砌沉降控制和围岩变形的控制上均优于施工方案二,最终确定采用施工方案一。实践证明施工方案一能更好地保持隧道间软弱夹土层的稳定,围岩变形小,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至双井站区间,国贸盾构提升井施工过程中,基底发生涌水流沙后,采取的施工处理方案,包括处理方法的选择、主要施工技术保护措施等。通过精心组织和施工,保证了提升竖井的正常施工和地上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取得了良好的安全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长春地铁1号、2号线联络线暗挖隧道施工为背景,阐述环形非标准断面联络线隧道266.35 m范围内下穿游泳池施工风险及技术难点,经对“深孔注浆(WSS)+横向支撑”和“全断面注浆+拱部150°双排超前小导管+横向支撑”2种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最终确定联络线施工采取“全断面注浆+拱部150°双排前小导管+横向支撑”加固技术方案,该方案可有效、可靠地保障联络线隧道施工和游泳池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盾构1标盾构吊出井由于征地拆迁原因,工期严重滞后,按照常规的到达吊出方法,盾构机将在吊出井前停置至少半年以上,没法保证盾构按时吊出并转场掘进,这对施工工期和施工安全都极其不利。为了能使右线隧道按计划时间始发,参建各方通过讨论研究决定采取盾构机掘进先到达吊出井后开挖吊出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1.
水下隧道已逐步成为我国跨江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针对目前国内缺乏完善的水下立体交叉隧道设计及施工体系,以我国某座水下隧道立交段为研究对象,对立体交叉段做了总体设计,确定了主线与匝道的内轮廓;同时,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主线隧道及匝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提出隧道主线及匝道的开挖方案。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采取CRD法等进行开挖,将大断面化为小断面,分部开挖,双层支护,成功解决了水下隧道立交段施工安全稳定的难题,可有效确保水下立交段隧道开挖的安全;(2)开挖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先下后上、错开施工、超前支护、减少振动、分部施工、及时二衬"的施工原则,能够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3)应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量测数据对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判别,二次衬砌尽量紧跟初期支护施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消除荆竹岭隧道发生岩溶突水引起施工灾害事故发生可能,避免过可溶岩段地下水大量漏失破坏水环境引起地表塌陷,解决隧道过巨大溶洞群、地下暗河、岩溶突泥段及石膏层膨胀腐蚀性对隧道结构强度、稳定、耐久性的影响问题。 研究方法:本着治水、环保、安全、运营救援相结合的理念,系统设置辅助坑道、特殊地质段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富水地段帷幕注浆堵水与岩溶暗河疏导排水相结合,并运用ANASYS程序数值仿真计算。 研究结果:完成隧道跨越“溶洞、暗河、突泥段”设计、石膏地层段支护结构设计、抗水压衬砌设计。 研究结论:本隧富水段、岩溶暗河段的防排水设计理念及复杂地质段设计措施,确保了隧道结构的施工、运营安全,可很好地指导今后类似复杂地质段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地铁隧道在富水软弱砂层下穿越建筑物时,容易引起开挖面涌水突泥、围岩滑塌失稳以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等工程灾害。以青岛地铁枣李区间隧道软弱砂层带下穿建筑物工程为例,提出了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初支背后径向注浆及洞内补偿注浆联合加固技术。通过数值计算考虑注浆膨胀作用,分析了隧道下穿施工过程的地表变形及建筑物稳定性特性。研究表明:隧道在软弱砂层中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会引起地表隆起现象,双线隧道地表呈现M型隆起变形,后开挖隧道变形值较大;地表建筑物在注浆膨胀作用下表现出正曲率变形,后开挖隧道正上方建筑基础最易发生破坏;穿越富水软弱砂层时不能一味提升注浆压力来提高地层刚度,应与现场监测结合进行施工控制。  相似文献   

14.
以青岛地铁某隧道下穿河段工程为依托,在对地质条件及工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超前深孔注浆、地面复合锚杆桩及洞内小导管补偿注浆等多种注浆加固措施的联合控制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研究了地铁隧道区间下穿河流施工时所遇富水软弱地层的结构及其地表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注浆施工会导致软弱地层膨胀隆起,诱发左、右隧道区间正上方的地层出现“M”型的正曲率变形,地表变形范围约为隧洞跨度的2倍;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对地表隆起的速率和变形量有一定影响,必须及时结合监测资料动态调整注浆工艺和关键参数。该联合施工控制方案具有良好的加固控制效果,能够改善施工作业面前方的地质特性,可有效控制隧道结构及其上部地层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及既有线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及既有线的变形的控制对施工及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下穿长安街,上跨地铁既有1号线开挖过程为例,在详细研究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铁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采用FLAC^3D工程分析软件对地铁开挖过程及其引发的地表、拱顶及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开挖施工方案,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合理设计隧道开挖步序,并对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提出建议.指导地铁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6.
隧道下穿暗河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对五爪观暗河的处理,总结出一套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的隧道下穿暗河的施工方法,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研究方法:工程类比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通过采用上游注浆截流堵水使地下暗流走行于隧道之上、岩堆体内深孔注浆堵水加固相结合治理暗河方案,以及洞外堆积体内动水注浆、洞内小导管注浆、台阶法开挖、强支护,隧底钢管桩注浆加固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五爪观隧道成功下穿暗河。研究结论:在岩堆体敞开式边界条件及高富流动水状态下,根据暗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分区分序、多泵联合、多浆组合、快凝早强”等关键技术,可有效解决注浆截流、抬高地下水位、隧道下穿暗河堆积体开挖支护的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17.
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沉降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采用不同工法及不同加固范围的计算分析比较,并依据地铁站结构变形控制值,来确定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站沉降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采用CRD工法开挖,较全断面法及台阶法对控制竖向位移效果显著;隧道掌子面及周边一定范围土体采用深孔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既有车站结构及轨道竖向变形,满足既有线结构使用和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信号系统控制列车的角度研究如何减小列车在越江区间的最小追踪间隔问题,以提高长大越江区间线路通过能力。首先,介绍移动闭塞模式下列车通过越江区间的运行方式,信号系统需保证线路正常运营,越江段区间风井之间仅有1列车运行;其次,结合列车运行特点,参考UIC406能力分析方法推算出移动闭塞模式下列车在越江区间内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模型,得出最小追踪间隔与列车在越江区间中运行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通过对所得的函数进行求导,推算出列车在区间中的最高运行速度、接近速度的取值及对最小追踪间隔的影响,并求得函数的极小值;最后,通过仿真软件验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信号控制列车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关角隧道进口段穿越浅埋河谷段开挖方案与支护参数,施工实践表明,该施工方案合理可行,效果良好,可为后续类似地段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各种市政管线、地铁等相互交叉穿越,造成穿越工程施工难度加大、风险高,穿越地铁施工更是这样。此文以新建电力隧道密贴下穿北京地铁l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例,根据工程情况,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穿越工程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造成的影响及变形规律,探讨注浆加固及顶升技术对地铁隧道的影响规律。通过模拟计算与分析得出,穿越工程施工对既有结构引起的沉降随着注浆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量逐渐变缓;适当增大千斤顶预加力和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控制既有结构沉降,达到设计指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