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入WTO给我国轿车工业带业的挑战、机遇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美、中欧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因此,到2006年中国的轿车关税将由目前的80%-100%降到25%;进口配额以60亿元人民币为基数,每年增加15%,到2006年全部取消;在部分零部件关税将在2006年降至10%;并且也将允许外国公司提供汽车融资。中国汽车关税降低的过渡期正好是我国“十五”计划期间,也就是说在“十五”计划时期,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幼稚工业的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诸多机遇。本文在分析中国轿车工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就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提出了关于我国轿车工业发展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轿车工业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车价高,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将会很大,轿车零部件工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因此,我国轿车工业应实施强强联合战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与国外大汽车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持形成相当的自主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加入WTO谈判过程中涉及汽车产品的相关承诺包括关税的降低、非关税壁垒的放开、国内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允许资进入等方面。中国加入WTO对国内汽车企业现有产品及未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格局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工业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国内汽车企业利用现有的优质存量资产,巩固并扩展国内中低档汽车的市场份额;加速汽车工业产品结构从商用车向轿车的调整步伐,力争用10-15年时间使轿车成为国内汽车工业的主导产品;尽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全新营销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概括中国轿车工业目前的水平状况,介绍国外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剖析中国轿车工业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提出从现在起,到中国加入WTO之后对汽车工业的保护期结束之前的几年,是中国轿车工业有可能获得发展的最会机会,呼吁以政府为龙头,全社会共同努力,争取中国轿车工业的最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朱睿 《驾驶天地》2001,(6):52-53
2000年12月16日,我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与跨国公司产品一净高下的“中华”牌轿车下线后,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的是非凡的惊喜,然而,惊喜之余更多的却是忧虑,回顾50年的轿车工业,20年的合资之路,看到的只是越来越多的洋品牌霸主似地占据着国内市场,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品牌--红旗却难以猎猎招展,上海轿车早已难觅踪影,中华刚刚才上路,在WTO日渐逼进的今天,要不要我们自己的品牌轿车”,“如何发展我国轿车工业”,再次成为国人争文论的焦点,对此,有识之士疾声呼唤:中国汽车工业要壮大,必须走树立自己吕牌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WTO以后,必将面对发达国家要求承诺关税和非关税减让的巨大冲击,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产业之中就有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以现有的实力根本无法抗衡,因此,国家应采取政策措施,企业应采取技术措施应对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颜波 《湖北汽车》2002,(4):7-11
国际上各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都是从经济型轿车产业的发展开始,迄今为止,经济型轿车产业的发展成为主流趋势。随着我国的加入WTO,汽车行业面临更为严竣的竞争。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我国应当尽快采取措施加快经济型轿车产业的发展,增强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8.
王晓翔 《轿车情报》2003,(10):30-33
2002年,中国轿车市场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出现井喷行情,销量大增56%,并且一步跨入百万辆级轿车消费大国的行列。2003年,预计销量增长率再次超过50%,绝对数量(含MPV)达到近200万辆。这种在百万辆级基础上边疆两年增幅超过50%的现象在世界轿车工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9.
以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及汽车工业、家庭轿车发展历史,现状为参照,结合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探讨了新技术革命对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追求发达国家那样的轿车普及水平,轿车工业只可获得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由于关税大幅下调,进口车经销商急于甩掉库存,使进口车大幅降价;国内轿车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也大幅降低经济型轿车乃至微型车的价格。使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对轿车消费的有效释放,启动子轿车业新一轮市场规模的扩张。新一轮市场规模的扩张带着浓重的资本积累的色彩,诸多汽车企业希望在加入WTO过渡期内通过迅速推出新产品而获得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