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路的平面交叉口是事故多发地段,据统计有1/3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平面交叉口。平面交叉口左转车流产生的交叉冲突点最多,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影响最大,因此合理组织交叉口的左转车流对增加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出发,介绍了平面交叉口中几种常用的组织左转车流的措施,并分析了这几种常用左转车流交通组织措施的适用条件和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是假设车流为单一车型车流,而实际运行的车流多为混合车流,因而建立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间隙接受理论,通过概率分析方法,考虑环形交叉口多种混合车型条件下的通行能力,从而建立了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模型,并且通过迭代得出环形交叉口混合车流条件下总的通行能力,发展了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通过与已有模型的通行能力和观测通行能力的对比分析可知,该模型的理论通行能力与观测通行能力更加吻合,并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无信号交叉口车流通行状况的混杂Petri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表征无信号交叉口的车流通行状况,提出了基于混杂Petri网的车流通行模型。该模型将交叉口车流分成不同的优先级别,分别计算每个级别通过交叉口的车流量和排队车辆数,以此表征它们在交叉口的通行状况,其中车流通行优先级别用离散Petri网表示,车流在交叉口的连续通行状况用时延Petri网表示。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有效地描述无信号交叉口车流通行的基本特性,满足城市路网建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首先以相同数据分别定量分析了2000版和2010版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中的交织速度和非交织速度计算模型,设计了不同交织区交通运行的组合条件,对2010版交织区速度计算模型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2010版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对非交织车流运行速度计算存在重复折减,致使非交织车流运行速度预测过低,交织车流运行速度大于非交织车流运行速度,与实测运行特性不相符.在此基础上,对2010版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速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和改进,选取天津市卫昆立交桥交织区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交织区交通流运行状态调查,并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改进模型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在预测精度和特性描述上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于育民 《东北公路》2000,23(2):90-93
本文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通过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以大车和小车两种代表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发展了无信号交叉口单一车流理想条件的通行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6.
高速道路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交通流理论中交通流特性分布及相交车流空档认定两基本技术,提出计算机道路上匝道连接段通行的新方法,并在上海市架道路上进行观测比较,证明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以跟车模型为基础,利用概率认的方法,对已有r种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路段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发展了混合车流理想通行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道路经常塞车的情况,提出一种公路交叉路口车流通行方案,该方案通过巧妙地设计道路与车流,创建车辆调头区,使得交叉路口不需红绿灯,各种流向的车辆在通过交叉路口时不需停车,各行其道,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城市车辆通行速度,消除城市塞车。并且采用这种通行方案的成本极低,因此便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9.
一、交通流分布的概率统计道路是行驶各种车辆的通道。为了给编制交通建设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证道路上的车辆能安全而有效地通行,道路工作者必须对道路上的车流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以便掌握车流的变化规律。数理统计方法是对交通流分布进行研究的有效而实际可行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车辆当量换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一维元胞自动机模型用于模拟周期性边界条件下高速公路的车流运动,用随机慢化FI模型对一定交通环境下车流的车速与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分析。探讨了不同车型和车速对道路最大流量(最大通行能力)的影响。依据不同车型在同一道路上的不同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不同车型车辆之间当量换算系数的确定方法。在模拟仿真过程中,考虑不同类型车辆的最大行驶速度及所占空间不同,仿真模型具有不同的参数。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不同车型的交通流基本图,根据相同道路条件下的最大流量值,给出了以通行能力作为基准时当量换算系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孙朝苑 《公路》2003,(5):97-99
就现有的路段通行能力修正方法进行比较,对混合车流条件下影响路段通行能力的各因素进行了评析和指标的提取,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定权聚类的理论,得到了一种适合于各类路段通行能力分析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和减少交通设计与管理阶段由于通行能力不匹配导致的信号交叉口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交通规划阶段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匹配性评价方法。将信号交叉口上游路段、进口道停车线、出口道与下游路段四个典型道路断面纳入通行能力匹配性评价范围。提出衡量车流流经路径相邻上下游断面间的通行能力匹配程度的匹配度指标,并结合交通规划阶段的交叉口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各转向流量条件等参数计算信号交叉口综合匹配度指标。最后对两次干道相交而成的信号交叉口进行通行能力匹配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无信号T型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分析法,对由大型车、中型车和小型车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并考虑了主路和支路冲突车流的相互影响。在无信号T型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改进后的M3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支路3种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主路交通量、主路左转车比例以及可接受间隙对支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拥挤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近期内,由于道路建设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似乎还不可能缓解城市日趋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文中概述了几种通过分配道路通行能力来缓解交通拥挤的方法:自由分配法、按乘载率分配法、匝道车流调节法、征收道路使用费或存车费法、按出行目的分配法、配额法及综合策略等。并用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经济效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紧急出行的灵活性等4个指标,对上述通行能力分配方法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5.
无信号交叉口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已有r种代表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与其它模型相比该模型 中适合中国公路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交叉路口是车流,人流汇集,转向和通过地点,是道路的咽喉。改善交叉路口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增加行车安全性和减少阻滞的关键。改善交叉路口的措施有:改善相北道路线型,拓宽交叉路口,渠化交通组织,健全交通控制,加强交通组织与管理,设置行人天桥,立交等。可供参考。 改善道路交叉口的方法,国内外经验表明,只要抓住消除平交路口的行人与车辆,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点和提高路口通行力着手,采取改  相似文献   

17.
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进行右转、左转、混合车流、车流速度变化这4项修正,得出了修正后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8.
针对道路交叉口通行延误问题,基于智能网联环境下的行车定位和轨迹共享技术提出无信号交叉口交通自组织方法,旨在根据车辆的实时位置、行车轨迹以及车速等信息实时计算进入交叉口车辆间的冲突时间差,使得各个方向车流互相预知对方驾驶行为,以实现车辆自组织穿插通过交叉口,以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实验选择重庆市南岸区白鹤路与桃源路双向四车道典型交叉口为研究案例,根据调查数据和Vissim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交叉口交通自组织方法比现有信号控制交通组织方式通行时间平均减少了6.39 s,平均通行效率提高了43.6%。  相似文献   

19.
路边停车对路段延误及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路边停车的实际情况,对车辆驶入驶出泊位造成的车流延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车辆驶入泊位造成的延误模型;同时还对实施路边停车后影响通行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道路组织情况下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为评价路段服务水平、实施路边停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车队法的双车道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孟永平  邓卫  葛亮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2):119-122
交叉口通行能力是通行能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双车道无控制交叉口中各个方向的车流看作相对独立的车队,然后分别对交叉口中两两相冲突的车流运用车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通行能力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不同方向车流相穿插的通行能力,最终得到了一种基于车队法的双车道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