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上海通用某车型项目雨刮系统设计中应用六西格玛设计,通过能量模型和参数设计方法研究了汽车雨刮传动系统枢轴、雨刮臂扭转角度、雨刮臂刚度等控制因子与风挡制造偏差和使用环境等噪声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控制因子,提高系统设计稳健性,进而实现提高系统的固有质量。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设计阶段如何有效设计雨刮及周边零件,以提高雨刮系统防水性能;深入分析如何在布置阶段控制雨刮电机位置及优化雨刮周边环境来满足雨刮电机防水要求;深入研究通过改善雨刮电机密封圈结构、雨刮连杆水路设计、接插件密封结构等各种参数来提高雨刮电机防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肖超 《汽车电器》2024,(2):59-62
文章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商用汽车雨刮洗涤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通过分析雨刮洗涤系统设计要求,制定功能控制策略,进行雨刮和洗涤功能应用层逻辑模型的建模,并对其进行模型在环MIL测试验证,验证后的模型可通过自动生成代码,应用于硬件实现功能。该方法设计的雨刮洗涤控制系统具备雨刮和洗涤功能,实现多模式转换控制以及故障诊断,以可视化方式使逻辑错误能快速定位,减少手写代码和调试时间,适应于快节奏功能迭代开发。  相似文献   

4.
由于两厢车和三厢车的动力学特征不同,空气流动通过车尾,会在车尾后部形成一个负压区,灰尘、雨水会被空气卷裹起来,有些就会贴在后车窗上,因此为了提高视线必须设计后雨刮。本文针对后雨刮停位原理、雨刮电路、信号控制3个方面,探讨车辆在不同挡位下,后雨刮间歇性卡滞的原因和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某款车为对象,对雨刮产生风噪声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测试了雨刮对车内风噪声的贡献量及特征频带,探讨了雨刮风噪性能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试验研究表明雨刮风噪声主要与雨刮总成与发动机盖的相对位置及前风挡传递损失有关。通过改进雨刮的前期布置位置,优化刮杆和刮片的形状和排水通道的设计,提高整车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声学玻璃等措施或方法,可有效控制雨刮风噪声。  相似文献   

6.
由于雨刮臂摆动频次与导水槽及空调外循环进风口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部分车型在淋雨工况下,有水滴甚至水流沿空调进风口进入空调系统,导致空调出现异味,甚至有水渗漏进入乘客舱,出现严重的感知质量问题。采用 SPH 方法,考虑雨刮臂运动、车身姿态及气流效应工况下,借助 PreonLab 软件仿真,复现某车型淋雨场景下的水管理质量问题,通过在空调外循环进风口位置增加挡板,显著减少了溅入空调箱的雨水量,并在实车淋雨试验中得到验证。方法能在车辆开发阶段发现并整改车辆在淋雨场景下的流通路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可改变目前车辆淋雨场景水管理质量控制主要依托实车测试的现状,也可应用于车辆水管理的其他性能质量的控制,如涉水、雨污等。  相似文献   

7.
汽车前雨刮对于汽车的安全行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雨雾天气或前挡风玻璃上有灰尘时,雨刮系统的正常工作能够将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水和灰尘刮干净,可以给驾驶员一个清晰明亮的前方视野。如果雨刮系统出现故障,前挡风玻璃会刮不干净,则前方视野不清晰,会给驾乘人员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本文针对市场上某合资车型雨刮臂的设计缺陷进行分析,提出改进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故障现象 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使用雨刮器间歇刮水时,突然出现刮水不能暂停。而且当雨刮开关在“○”档时,不能关闭雨刮器电动机的现象。检测排除 该车雨刮系统有高速和低速刮水、风挡玻璃洗涤、间歇刮水等功能。整个系统主要由双速雨刮器电动机、洗涤器、间歇刮水继电器以及雨刮开关等组成。雨刮开关位于方向杆的组合开关上,共有5个档位。“○”档—停止工作,雨刮片停止在风档玻璃下沿。“T”档—喷水洗涤,喷水电动机工作。同时雨刮电动机以低速刮水,喷水停止后雨刮臂能自动刮水2~3次。“Ⅰ”档—低速,雨刮开关接通“Ⅰ”档后,雨刮电动机的低速线圈被接通,雨刮电动机以低速运转。“Ⅱ”档—高速,电流经过熔断丝进入到雨刮开关,加至雨刮电动机高速线圈,电动机以高速运转。“J”档—间歇刮水,间歇刮水继电器从雨刮开关得电后,常开触点闭合1.5~2 S后停歇4~6 S,则每隔5~6 S雨刮臂往返一次。间歇刮水继电器,其作用是使汽车风窗雨刮电动机产生间歇动作,适合在小雨或雪天工作。从故障现象判断,问题很可能是出在间歇刮水继电器上。此时,在测得继电器外部插头为正常的情况下,如果打开雨刮开关“Ⅰ”档或J档时雨刮电动机不转,而开“Ⅱ”档时刮水正常,即可断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对雨刮电机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介绍如何在整车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和设计过程中,在考虑电磁干扰问题的影响、电源分配系统设计等方面如何针对电器件的电气特性进行电源分配设计,避免出现相关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迟浩 《驾驶园》2011,(7):52-52
现在正是夏季多雨的日子,而今年的雨水似乎特别的多,需要经常使用雨刮器。而如果不好好保养,雨刮器也会出现问题的。雨刮器常见问题是:带状条痕:没有找到雨刮臂的最佳支撑点,导致雨刮胶条不是每个部位都与玻璃充分接触;不适当的臂杆压力或上部结构损坏,甚至不适当的雨刮片都会导致此类现象。雾状条痕:一层油状的薄膜随着雨刮使用而分布在挡风玻璃上,通常是因为脏、污或车蜡附着玻璃而导致;雨刮胶条被车蜡、油污污染也有此现象。细水现象:当雨刮器刷过挡风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重型汽车刮水系统中的电机大都由组合开关上的刮水开关直接控制,电机经由线束和刮水开关形成"刹车"回路,实现电机的回位,电机"刹车"时产生的大电流极易在组合开关的触点间产生拉弧并烧蚀触点,故使组合开关的故障率居高不下。在满足电机正常控制的前提下,降低组合开关的故障率,本文介绍一种控制信号与驱动信号相分离且刮水器采用摩擦消耗来停车的刮水控制系统及电机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兵 《汽车电器》2014,(3):18-20
在某开发车型刮水器的设计开发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三维软件CATIA对刮水器运动机构进行参数化设计,并对机构进行虚拟装配、干涉检查、参数化仿真分析。优化设计后的刮水器成功用于实际生产中,该设计方法提高了设计效率,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利用计算机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汽车行人保护性能开发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行人保护建模来说,风挡玻璃区域应按照实际情况对玻璃进行准确建模,然而对于风挡玻璃与雨刮器采用以往的接触设置,雨刮臂与玻璃产生穿透现象。因此为了解决穿透问题,准确模拟出其实际运动关系,对于雨刮臂与风挡玻璃之间的接触设置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前刮水系统的电动机、传动机构、刮臂、刮片以及刮水系统所处的周边环境来分析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应优化方法,以帮助人们认识刮水系统的噪声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田永  韦俊 《汽车电器》2012,(7):46-48
玻璃刮水器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本文介绍刮水器电动机的类型,包括按照磁场结构分类、按照控制方式分类、按照电动机负荷扭矩分类;分析了刮水器各种功能的实现,包括高速刮刷的实现、低速刮刷的实现、间歇刮刷的实现、雨量传感器感应刮刷的实现;研究了刮水电动机在乘用车系统的应用实例。本文力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电动机和不同功能的组合,达到玻璃刮水器电动机系统的最优设计。  相似文献   

16.
简述传统雨刮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控制原理,着重研究分析轿车带刮角增大机构的雨刮器的结构原理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以及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7.
曾鑫 《汽车电器》2010,(9):37-40
主要介绍智能刮水系统的组成、控制功能及控制原理,阐述最新的刮水系统LIN总线智能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Improper clamping of wiper arms can caus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wiper. An excessive clamping force can cause damage to the wiper arm head. On the other hand, an insufficient clamping force can cause self-loosening of the nut. Given the lack of direct research on the clamping force of the fastener in wiper assembly, this study verifies the existing cl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fastener in windshield wiper assembly b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clamping performance are satisfied under the general snow load condition. However, under the critical load condition, maximum assembly preload and safety margin against slipping are in disagreement with the standard values. This problem is solved by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grade of the bol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a reducing tendency of the clamping force during the snow durability test. However, this reducing clamping force during the 60,000 test cycles is acceptable. In the case of nut reusing more than two times possibly cause a problem of its loosening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clamping force.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nut should not be reused more than two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