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SRail轨道交通乘客集散仿真系统,是由北京交通大学研发的一款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乘客集散仿真平台,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咨询和教育领域。行业应用领域(1)枢纽的运能评估采用动态仿真对枢纽的客流吞吐能力、换乘能力、设施负荷和运输计划等进行动态评估。(2)枢纽的设计评估对于枢纽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枢纽规模、设施布局、流线组织、设备参数、集散瓶颈位置和客流波  相似文献   

2.
成都地铁已运营的7号线与新建13号线在东坡路站换乘。介绍了7号线东坡路站预留换乘条件;根据东坡路站客流情况和周边条件,结合13号线接入后的客流吸引、进出站流线组织、换乘客流组织需求分析,优化原有的两线换乘方案,将7号线和13号线的两线换乘形式由简单的通道换乘调整为"十"字型节点换乘,实现换乘功能的优化提升;通过优化对楼扶梯组的布置,改善了"十"字型节点换乘形式存在的换乘中心区域容易发生拥堵的问题。客流仿真验证了东坡路站换乘改造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是大型换乘站,采用单向换乘模式。根据西直门站的周边条件,从客流量、站内设施布局和标志设置入手,通过分析4号线建成后西直门站换乘流线及换乘客流的现状,指出了西直门站乘客换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换乘流线(方案1)及工程改造(方案2)两个优化方案,并对方案2的换乘客流进行了仿真及评价。方案2解决了西直门站3线换乘问题,提高了西直门站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4.
复杂换乘站是指多线换乘兼对外客运枢纽车站,由于其功能和客流特征的复杂性,需采用客流模拟手段来辅助方案设计。在车站客流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火车南站的实际案例,提出对多线换乘兼对外客运枢纽车站进行客流模拟时,应兼顾车站的各项功能需求,针对客流特征细化模型参数,从而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对于多线换乘站设计方案应适当增大付费区空间,合理组织客流流线,避免流线交叉。对于衔接对外客运枢纽的车站,枢纽换乘区域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于组织客流,并应根据客流需求配备购票和安检设施,适当增加人工售票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导向标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地铁换乘系统拥堵点的仿真分析与优化对保障换乘站的运营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以地铁西直门站2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为例,首先分析了换乘系统的结构与流线,利用行人仿真软件构建了换乘系统客流组织的仿真模型,并对仿真参数进行设置;然后依据仿真结果准确辨识了拥堵点所在,结合拥堵发生原因对拥堵点进行了分类分析,提出了拥堵缓解措施;最后用仿真的方法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了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Anylogic仿真技术的北京南站客流组织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客流组织的复杂性,依据站内功能区位布局及客流分布特征,利用Anylogic微观动态仿真软件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客流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客流组织动态仿真环境模型,设计了仿真流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站内的客流拥堵瓶颈分布、排队长度、等待时间等多指标评价分析,提出了客服设备(检售票系统设备、安全检查系统设备、换乘通道服务设备等)合理配置与运用管理的优化方案,为实际运营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检互认能够兼顾保障站厅运行安全与提升疏散通行效率的优点,为有效提升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二者之间的换乘效率,定量研究了铁路至城市轨道单向免安检实践中的换乘效率提升情况。以广州南站为例,首先,根据高铁单向安检客流要求,重新优化站内功能区布局并梳理构建客流进出流线;其次,通过Anylogic微观动态仿真软件标定好模型参数,输入实际调查客流数据,基于社会力模型对乘客真实的高铁至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行为构建行人仿真模型模拟研究;最后,通过确定评语集、建立因素集,选取时间效率、速度效率、拥挤程度三方面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施单向免安检前后的交通组织方案换乘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实施单向免安检后,铁路至城市轨道换乘平均时间下降约16s,安检平均排队人数减少28人,铁路站厅内平均人数下降110人。方案评价得分由2.16上升至2.93,增加0.77,实施单向免安检后效率评价由“一般”上升至“较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6号线和临潼线的建设实际,分析了将纺织城站设置为3线换乘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结合纺织城站最大断面客流量预测和分析成果,通过分析客流流线和车站周边控制因素,分别提出了3种3线换乘布置形式.通过比选确定采用地下二层3线平面双向同台换乘的方案.结合车站客流仿真模拟和布局优化,对车站客流疏散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强,以克服3线换乘车站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大型交通枢纽客流的分析,来优化轨道交通与枢纽的客流流线和换乘功能,从而使各项功能得到优化。结合站点周边交通线路的分析,重点论述改造过程中技术方案的具体优化措施。交通枢纽换乘设计的重点在于:分析枢纽中各类型交通之间的换乘流线,优化换乘距离和换乘高差,预留足够的竖向交通换乘的宽度(扶梯数量及楼梯宽度),同时留有足够的换乘空间。确保换乘功能的人性化、换乘空间的舒适性,为远期预留足够的接点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国内在建地铁车站与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结合日益增多,设计过程中存在地铁与枢纽换乘、客流流线组织等重难点问题。在太原地铁1号线东广场站的设计中,地铁与国铁的换乘采用单循环通道换乘,避免地铁、国铁、公交等交通枢纽之间换乘客流的交叉,增大公共区非付费区面积,缓解地铁进站客流的拥堵。并利用Anylogic客流模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发现优化后的换乘方案乘客体验效果好,服务水平高。最后总结地铁与交通枢纽结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后续类似工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研究既有的行人仿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客流仿真技术对安检互认条件下的市郊铁路与地铁换乘站进行仿真,将车站内客流需求、设施设备、运行计划、乘客行为和客流组织集成到SRAIL系统中,通过动态监测手段对设施设备布局进行合理评估。并以在建的新航城站为例,通过SRAIL系统对站内客流进行仿真,从服务水平、交通组织等角度为调整、选择车站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应对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初期可能出现的客流拥挤等问题,运用行人仿真方法进行客流组织方案的动态检验和调整。以深圳会展中心站为例,选取适当的仿真参数和评价指标,对车站客流组织进行防真,分析客流拥堵原因,提出客流组织调整方案,并对调整方案进行仿真及评阶。总结了车站行人仿真在指导车站客流组织方面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对西安北大街站的换乘功能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车站换乘形式选择不合理导致的客流冲击性过大并且车站换乘设施规划偏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两套解决方案,方案一采用站厅换乘的客流组织方案来缓解客流对换乘设施的冲击;方案二采用增加楼扶梯来缓解站台客流拥挤问题,并通过动态模拟方法验证改进方案的优化效果。根据北大街站的评价结论提出对其他类似换乘站的设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建议,包括:同类型车站应至少保证3组楼扶梯;换乘量较大车站应尽量少采用岛侧换乘形式等。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存在客流结构复杂、客流增长迅速、车站容纳能力有限、客流路径存在瓶颈等特征。针对换乘站客流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提出换乘站客流控制组团概念,根据流量平衡原理及运能匹配计算方法,采用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化控制方法,即从换乘客流来源考虑,通过线网客流压力共担,实现换乘客流在站点及时间上的精准控制,保证换乘站客流控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换乘站的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车站运营风险。在换乘站可预见性大客流的案例中,详细说明客流量化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有效的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换乘站大客流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16.
对重庆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硬件设施上存在的不足,从客运组织上下功夫,通 过不断的总结与实践,提出单向换乘、三级限流法、线 控、网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地应对日益增长 的换乘客流,确保换乘站的运营安全。针对换乘站客 流组织做进一步的思考,提出换乘站的管理模式及建 议,为今后线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枢纽建筑动态客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天津站交通枢纽和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站交通枢纽的建筑设计及其动态客流仿真模拟的成果,对轨道交通枢纽建筑中的客流组织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客流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庆轨道交通客流量统计数据,分析总结了重庆轨道交通客流量分布特征。重庆轨道交通客流量分布受居民出行行为影响较大,进出站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基本分布于两路口站附近。不同类型车站的客流量分布特征也不相同,商业类、对外枢纽类和高校类车站的客流量分布相对均匀,其他类型车站客流量的早晚高峰明显。重庆轨道交通线网最大客流量断面位于换乘站上游,故应做好换乘站的客流组织工作,并提高设施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