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基于四轮转向技术和模糊控制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四轮转向汽车后轮转角控制策略,即比例前馈加模糊反馈。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四轮转向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基于Matlab/Simulink依据控制策略设计了四轮转向汽车控制系统,由ADAMS与Matlab的数据接口实现了控制系统与整车动力学模型联合,对四轮转向汽车进行典型行驶工况的联合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后轮转角控制器能使车辆很好地跟随理想转向模型,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转弯制动ABS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基于ADAMS/Car模块带ABS油压控制输入的汽车整车多体力学模型,并在Matlab中设计ABS模糊控制器,基于ADAMS与Matlab联合对汽车转弯制动工况进行仿真研究。将模糊控制仿真的结果与逻辑门限值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其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比门限值控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用ADAMS/CAR建立汽车的整车模型,用MATLAB/SIMULINK建立汽车理想二自由度模型,得到汽车不同状态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然后建立ADAMS/CAR和MATLAB之间的通信连接,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模糊控制的仿真模型,进行汽车ESP系统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ESP系统控制可以改善汽车行驶的稳定性,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高速行驶操纵性柔性多体动力学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鉴定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的操纵性,运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基于ADAMS软件平台的整车刚柔耦合多体系统操纵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对模型中柔性体,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模态分析,利用ADAMS/Flex模块,将模态变形融入柔性多体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中.通过“转向盘中间位置的仿真“,得到了转向盘力输入的主要评价指标值,仿真计算与实测结果最大误差在10%以内.因此,在汽车设计阶段,可以利用柔性多体模型较准确地预测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的操纵性,并可替代实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线控转向汽车的ADAMS/MATLAB联合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ADAMS/CAR中建立了线控转向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设计了线控转向的角传动比;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线控转向控制策略,即变传动比和横摆角速度模糊综合控制,由ADAMS/CONTROL接口模块实现了汽车典型行驶工况下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够提高线控转向汽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重型厢式运输车的第3轴与第4轴之间的等臂式平衡悬架,在借鉴离散梁法思想的基础上,将ADAMS/Chassis中的Leaf Spring模块与ADAMS/View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高效而灵活地建立等臂式平衡悬架钢板弹簧模型的新方法。在ADAMS/View中分别建立了等臂式平衡悬架模型、前桥悬架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整车随机路面行驶平顺性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提出的等臂式平衡悬架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所建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可为多轴重型商用车动力学建模和平顺性仿真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非平稳路面激励下整车振动特性,以汽车行驶平顺性为控制目标,建立非平稳路面时域模型及整车振动模型。运用滤波白噪声的方法生成随机路面轮廓,并对非平稳路面下汽车前后轮激励进行时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平稳路面激励具有低频波动特性。最后以车辆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的理论为基础,建立整车振动动力学方程,借助Matlab/Simulink建立振动仿真模型,得出在非平稳路面激励下,适当的调整前后悬架刚度和阻尼,可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ADAMS/Car的客车平顺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DAMS/Car建立大客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用正弦曲线模拟实测路面,对大客车以不同车速行驶在波形路面上的平顺性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基本吻合,说明所建客车模型准确、有效,可以用来做客车平顺性仿真分析,为预测车辆整车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半主动恳架(SAS)与电动助力转向(EPS)的整车集成系统模型,将PID与模糊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集成控制策略,并在Matlab环境中,对汽车在方向盘角阶跃输入工况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具有模糊PID控制策略的SAS与EPS集成控制优于二者的单独控制,提高了汽车的转向轻便性、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行驶安全性,从整体上优化了汽车底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ADAMS的整车建模和操纵稳定性仿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完成了某车型多体动力学建模和操纵稳定性分析.以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子系统建模为例介绍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汽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要点和过程:对虚拟样车进行了转向盘角阶跃输入性能、蛇行性能、转向轻便性等操纵稳定性能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该车型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空气悬架车辆车身高度PID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空气悬架车辆为研究对象,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方法建立其多刚体模型,采用PID和PD控制策略,对阶跃输入下的车身高度响应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车辆多刚体模型和PD控制策略组成的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在实现车身高度控制时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线控转向系统车辆侧向干扰下的非线性三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侧向干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采用PID控制的侧向稳定性控制效果,并采用模糊PID控制对转向电机主动控制。结果表明,线控转向系统中采用模糊PID控制实时整定PID控制参数,可有效提高各种侧向干扰下的整车侧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三节臂的桥梁检测车臂架的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求解和结合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证明了柔性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的桥梁检测车臂架的运动微分方程,可以准确地描述桥梁检测车的各项动力学特性。通过对桥梁检测车臂架末端轨迹和驱动特性分析,表明了对于轻质长臂杆的桥梁检测车臂架系统必须考虑其柔性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弹簧托板的形式对摆动式转向架货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单元法将弹簧托板等效为一根弹性梁,根据Hook定律得到弹簧托板与摇动台的连接刚度,通过改变弹簧托板的半径,得到不同半径下弹簧托板与摇动座的连接刚度。运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考虑车辆各个部件的连接和接触关系,建立整个车辆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弹簧托板半径下车辆的各主要动力学性能指标,得到较为合适的弹簧托板半径。综合对比不同弹簧托板半径下的车辆动力学分析结果得出,随着弹簧托板半径的增大,车辆的临界速度减小,车体横向平稳性增加,而车辆的运行稳定性指标出现波动,当弹簧托板半径为10m时,车辆的各主要动力学性能较好,其对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四轮独立转向(4WIS)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在设计了4WIS模型跟踪最优控制器的基础上,对最优控制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以及4WIS车辆转向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转向状态的最优控制器参数调整策略,并设计了模糊逻辑控制参数调节器,实现最优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结合4WIS车辆的八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提出的模糊最优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4WIS模糊最优控制系统能够极大地改善车辆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高速低附着系数的极限工况下,该系统仍然够能保证车辆的理想转向状态.该系统对于强侧向风一类的侧向干扰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风速90 km/h的强侧风且无驾驶员干预情况下,车辆在320 m行驶距离内,侧向偏移量仅为0.78 m.   相似文献   

16.
平地上高速列车的风致安全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高速列车在强侧风作用下安全行驶问题,基于空气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了不同风向角、不同风速和不同车速下作用于车体上的侧风气动载荷.根据高速列车整车试验规范,以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和轮轨垂向力为运行安全指标,分析了头车、中间车和尾车的运行安全性.研究表明:头车的安全性最差,且风向角为90°时,横风情况下最危险.随着车速的增大,最大安全风速急剧减小.当车速为200km/h时,最大安全风速为29.61 m/s;当车速为400 km/h时,最大安全风速为18.87m/s.  相似文献   

17.
基于SIMPACK的磁悬浮车辆耦合动力学性能仿真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有效评价磁悬浮车辆动力学性能,引入SIMPACK仿真软件,根据磁悬浮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拓扑关系图,建立了磁悬浮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在模型中,磁悬浮车辆被视为多刚体,并具有两系悬挂系统,轨道被视为弹性欧拉梁,并考虑了磁悬浮车辆的控制系统性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梁的最大变形的计算值为1.5mm,试验值为1.6mm,车体的垂向加速度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仿真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