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隧道支护工艺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隧道将成为高等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隧道支护工艺的指导思想出发.叙述了当前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设计与施工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我国公路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隧道初期支护质量控制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洪 《隧道建设》2000,20(3):50-54
本文根据作者在同心寨等隧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探讨了隧道初期支护在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以及控制其质量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元荪 《隧道建设》2009,29(1):104-104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支护结构,旨在提供一种不仅能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而且施工工艺简便且具有良好可维修性的隧道支护结构。它包括:1)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层,与隧道围岩相结合;2)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层,与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层的内壁相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隧道支护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增强,可减小衬砌厚度,而且施工工艺简便,从而可有效地降低隧道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4.
隧道支护与围岩自承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勇 《公路隧道》2000,(3):7-12
本文通过对隧道围岩和衬砌的弹、塑性分析并对两个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从应变能的角度对隧道的支护参数,包括衬砌磕护厚度和支护时间的合理确定进行了讨论,提出应从围岩的自承能力和衬砌的支护能力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当今,隧道施工高度机械化。当机械化掘进穿透岩层后,立即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由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在TBM挖掘隧道中与掘进规划和整体物流任务一样起着关键作用。[编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了在巨大应力作用下隧道支护或支护不足区域的岩石剥落是随时间发生的。在24.5km长的拉达尔隧道中,为支护进行钻孔时就观测了有从隧道边壁起深达3.8m的扰动带。  相似文献   

7.
以沙尔-沙尔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隧道的施工设计、支护参数和地质情况,通过对隧道南洞口段进行全断面开挖与分台阶开挖两种施工方式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和支护结构在不同施工方式的应力场、位移场,经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采用分台阶开挖模式,隧道结构变形较小,能够保持稳定状态,为指导施工和修正支护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清斌 《路基工程》2017,(4):147-150
为了增强隧道工程支护效果、提高各支护构件利用率、保证隧道的安全,需要寻找减小工程支护力的途径,即最大限度地释放围岩形变势能、充分利用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实现围岩与衬砌间的支护耦合,建立了由隧道表征变形量、支护体系组合构件的整体性能利用率、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效率3个指标组成的耦合评价体系,并用于西安岭隧道施工现场监测并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隧道最终耦合效率较高,设计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9.
严关忠  李志业  郭艳华 《公路》2002,(11):141-144
在对公路隧道支护体系自动化设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程序的研制工作,该系统由6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公路隧道数据库、围岩分级,支护参数初步确定,数值分析、施工图绘制和信化设计、通过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山岭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及支护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有关围岩压力计算和支护设计参数取值与其围岩分类结合不紧、应用不方便的情况,根据规范中围岩分类的优点,提出了山岭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和支护设计参数取值办法,供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地层-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计算软件FLAC对三峡翻坝高速公路的季家坡隧道进行了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文章分析了隧道开挖后支护前和支护后隧洞围岩变形、应力重分布、围岩塑性区范围,进一步证明了隧道支护方案的有效性,并对支护结构做出了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正在建设的宝兰客运专线出现的大量超大断面黄土隧道,介绍了客运专线中黄土隧道的初期支护结构设计研究情况,对于隧道初期支护弹性模量的取法问题,采用折算法和模拟法分别计算隧道初期支护的等效弹性模量,通过对2种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围岩压力监测资料,分析了初期支护弹性模量的取值及初期支护压力。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拟法计算的初期支护等效弹性模量更贴切,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隧道洞口常处于浅埋段,岩土体稳定性差,能否安全顺利进洞是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常需对洞口段进行超前预支护,其中管棚、超前预注浆加固是较常见的手段。文中以吉庆隧道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管棚支护、预注浆及无任何支护作用下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支护方式的力学效应,为隧道洞口支护形式选择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公路隧道在膨胀性围岩地段施工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强  关宝树 《公路》2000,(2):61-63
基于现场试验的调查与工程实例的统计,本文对公路隧道在膨胀性围碉地段施工不稳定性的难题,从技术的角度给以了分析与研究。指出应当从隧道仰拱方向给膨胀性围碉以足够刚度的约束,这是确保隧道支护稳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当允许爷拱底部围岩发生适量的变形以降低存在于仰拱与围岩之间的高接触应力,在此了,建议采用一种内含柔性变形层的复合式仰拱支护结构,作为膨胀性围岩地段隧道支护的合理技术措施,本文研究对于在建的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深埋高地应力隧道的合理支护时机,提高支护结构质量,降低支护成本,依托某高原深埋高地应力隧道,采用安全系数法、位移增量法和塑性区法分别求解支护结构的合理支护时机,并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时机求解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软岩隧道小孔径预应力锚索合理支护参数,以甘肃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在对不同围岩条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小孔径预应力锚索的变形控制效果,并结合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建议了不同围岩条件下小孔径预应力锚索的合理支护参数。结果表明:木寨岭隧道围岩可分为以炭质千枚岩为主、以炭质千枚岩和砂质板岩互层为主和以砂质板岩为主3种情况;围岩以炭质千枚岩为主时,隧道变形最大;以炭质千枚岩与砂质板岩互层为主时,隧道变形次之;以砂质板岩为主时,隧道变形最小;现有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适用于以炭质千枚岩和砂质板岩互层为主的围岩,支护参数可维持不变;围岩以炭质千枚岩为主时,锚索锚固效果往往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建议采用5 m+12 m长短锚索组合,环向间距取0.8 m,排距取0.6 m,预紧力不宜超过200 kN;围岩以砂质板岩为主时,现有支护方案偏于保守,建议锚索长度全部采用5 m,环向间距取1.2~1.6 m,排距取0.8 m,预紧力可施加至300 kN以上。成果可为类似地层隧道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参数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谭昌荣  梁寿兴  董耀鹏  刘德雄  邹涛 《公路》2020,(11):366-372
以雅康高速日地1号隧道左线为依托工程,根据隧道地质勘探纵剖面图建立隧道洞口周围山体数值模型,并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计算,采用强度折减法,对比分析边仰坡无支护、仅边仰坡喷锚支护以及边仰坡喷锚抗滑桩双重支护等3种工况,在隧道未开挖、隧道开挖25m和隧道开挖50m等3个阶段的安全系数及围岩应力分布情况,以评价不同边仰坡支护结构在隧道不同开挖阶段的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尚未开挖时,边仰坡支护结构的作用并不明显,边仰坡安全系数在边仰坡有支护、无支护两种工况下均为1.07,围岩应力也无明显变化;(2)在隧道进洞开挖后,边仰坡喷锚支护结构作用明显,边仰坡安全系数提高,边仰坡表层碎石的拉应力明显减小;(3)隧道底部抗滑桩支护在未穿过坡体滑动面的情况下,支护效果有限,其增设后边仰坡安全系数并未提高;(4)隧道支护结构对边仰坡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隧道支护对边仰坡稳定性有利;(5)隧道进洞以后,隧道的进一步开挖对边仰坡稳定性影响不大,隧道边仰坡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时期为隧道进洞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地质、设计、施工等方面对瓦房沟隧道左线初期支护变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变形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处治方法,提出了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处治措施。瓦房沟隧道左线从出口安全出洞证实了处治措施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隧道设计中初期支护参数取值范围过大,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难以把握,所选择的支护参数有可能与围岩实际不匹配,致使隧道要么不经济,要么不安全,或耐久性不足而存在安全隐患,提出了对围岩再分级的处理,以便更合理地选择支护参数设想。即对规范给出的各级围岩再分成若干个分级,对各分级围岩给以相应支护参数,缩小初期支护参数取值范围,使设计者在选择支护参数时更容易把握,从而选择出更符合围岩实际的支护参数,使隧道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0.
硬质破碎岩体中隧道的支护通常采用提高支护刚度的设计思路,虽然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施工风险,但也存在着无法有效利用围岩自承能力、初期支护大变形、二次衬砌开裂甚至破坏等一些问题,影响隧道的使用安全。基于以上背景,通过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不良地质条件中隧道的支护思路和方法,即采用“锚杆+内压(支撑)构件”形成锚肋组合支护体系作为围岩加固手段,代替传统的高支护刚度策略。构想通过理论推导、数值仿真、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手段,研制形成适用于硬质破碎岩体中隧道的柔性支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