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与肝组织HBV-cccDNA及HBV-DNA载量、血清HBV-DNA载量、肝脏病理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CHB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并对其中22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HBV-DNA载量;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网染、VG染色,行炎症(G)分级及纤维化(S)分期;同期检测肝功能ALT水平,并对各检测值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百分率为(9.27±2.0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96±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与血清HBV DNA(lgIU/mL)载量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38,P<0.05);与肝组织HBV-cccDNA及HBV-DNA(lgcps/mg)均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162、0.306,两者均P>0.05);与肝组织炎症级别及纤维化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6、-0.047,两者均为P>0.05);与ALT亦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044,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提示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着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导致病毒复制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对治疗前后肝穿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结果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水平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0水平略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血清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72.22%。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组(G≥3级)与炎症活动度低组(G≤2级)经治疗后观察,前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88.89%,后组达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可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失衡,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力的恢复,特别是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明显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NT4-AcSDKP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3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造模采用200mL/L CCl4花生油混合液腹腔注射致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共8周,干预组小鼠在加害4周后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于8周实验结束时处理存活的全部小鼠,观察重组病毒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肝功能生化指标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等的影响,以及NT4-AcSDKP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融合基因在干预组肝组织中表达并且重组腺相关病毒对CCl4引起的肝组织病理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的P值分别为0.00、0.00、0.01、0.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肝功能生化指标的P值分别为0.89、0.38、0.58、0.32、0.32,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NT4-AcSDKP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近期用商品化四肽保护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作用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雌激素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合成影响的研究 ,探讨雌激素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观察雌激素 (苯甲酸雌二醇 1mg·kg-1)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α 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和对肝脏胶原含量的影响 ,并分别检测血清学标志及肝脏组织学等变化。结果 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相比 ,雌激素可以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水平 ,减少透明质酸和Ⅳ型胶原等纤维化指标的升高程度 (P均 <0 .0 5 ) ,抑制肝星状细胞对α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和肝脏胶原沉积 ,减少肝脏I型胶原的合成。结论 雌激素可明显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胶原合成 ,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日给予0.5mg恩替卡韦治疗,于治疗0、12、24、48周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IFN-γ及IL-4水平,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B7-H1mRNA水平。结果 1应答组患者PBMCs中B7-H1mRNA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呈进行性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5),而无应答组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无显著变化(P=0.466);2应答组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呈上升趋势(P<0.05),无应答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虽也呈上升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答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表现为持续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不仅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免疫恢复和调节的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减少抑制性共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灌胃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将9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10只)、肝癌模型组(20只)、SSd大、中、小剂量组(2.0、1.5、1.0 mg/kg,各20只),SSd治疗组在建立肝癌模型的同时,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Sd,实验16周后停止给药,实验第18周处死所有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重的改变,检测血清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SSd各剂量组与肝癌模型组比较,血清各项肝功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SSd大剂量组(P<0.01);同时SSd治疗组与肝癌模型组相比,肝脏病理组织学镜下观察,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SSd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论证螺内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动态观察其对大鼠肝纤维化进展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①正常对照组 (8只 ) :正常饮水饮食 ,皮下注射纯花生油 ;②模型组 (4 2只 ) :皮下注射 4 0 % (体积分数 )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 ,辅以高脂、高胆固醇、低蛋白饮食 ;③螺内酯组 (4 0只 ) :造模方法同模型组 ,并以 10 0mg·g-1·d-1剂量的螺内酯灌胃。于 2、4、6、8周末 ,后两组分别处死一批动物 ,放免法测定其血清及肝匀浆中AngⅡ水平 ,取肝脏标本做HE和VG染色观察。结果 ①螺内酯组的一般状况较好 ,病理改变较模型组轻 ,胶原面积比减少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②螺内酯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肝匀浆中AngⅡ水平均从第 2周开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从第 4周开始 ,螺内酯组血清中AngⅡ水平较同期模型组显著升高 ,而肝匀浆中AngⅡ水平较同期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 大剂量螺内酯可以部分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肝匀浆中AngⅡ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提取物防治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EGb)对慢性肝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Gb防治组和秋水仙碱组。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 ,分别用生理盐水或药物灌胃治疗。对比观察EGb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结合肝病理组织学及肝组织内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加以探讨。结果 EGb防治组大鼠肝组织中PCⅢ、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和C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 ,血中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 ,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形态学观察 ,EGb防治组大鼠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和秋水仙碱对照组 :HE染色显示肝组织炎症损伤减轻 ,VG染色显示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低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EGb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 ,防治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犬肝移植实验中供肝的在体修整与切取方法。方法为尽可能地提高供肝质量,对供体犬肝脏和附属管道采用完全的在体游离、修整的方法,增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方式,并与快速法供肝切取相比较。结果应用该方法,供肝灌注均匀完全,冷缺血时间可明显缩短,损伤少,显著提高了供肝质量。结论对供肝采用完全的在体修整,增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是建立大动物肝移植模型良好的供肝获取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jaundice ,OJ)大鼠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 (MDA)、内皮素 (ET)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重结扎切断大鼠胆总管造成OJ模型 ,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模型组 )和丹参注射液 (治疗组 ) ,各组于术后 7d和1 4d观察肝组织匀浆NO2 - +NO3- 、MDA、ET含量 ,肝功能及肝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胆道梗阻 7d和 1 4d后大鼠肝组织中NO2 - +NO3- 、MDA含量较正常鼠明显增加 ,两者不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升高 ;肝组织中ET含量亦明显增高 ,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丹参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NO2 - +NO3- 与模型组无差异 ,而MDA和ET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血浆ALT、AST明显降低 ,肝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降低OJ大鼠肝内MDA、ET含量 ,从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犬急性肝衰模型 ,以进一步探讨应用体外异种全肝灌注治疗急性肝衰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 7只犬予以戊巴比妥钠 2 5mg·kg-1腹腔注射麻醉 ,分别行一期门腔端侧分流 ,肝周韧带断离 ,膈动脉缝扎。肝动脉血流完全阻断 2h ,制备致死性肝衰模型。术中定时采血测ALT、AST、LDH、PT、FIB、ammonia。取犬肝组织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1只犬因麻醉过量致死 ,其余 6只均手术成功。所有犬均在全肝血流完全阻断后 (3~7.5h)死亡 ,平均生存时间 (5 .7± 1.2 )h。随全肝血流阻断时间延长 ,动物血ALT、AST、ammonia、LDH进行性升高 ,PT时间延长 ,PIB减少 ,血压进行性下降。结论 一期门腔分流、全肝血流完全阻断 2h制备犬急性肝衰模型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中心10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汇总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门脉流速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肝动脉流速降低,后逐渐恢复正常。107例中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87%),肝动脉狭窄5例(4.67%),门脉血栓形成3例(2.80%),肿瘤复发7例(6.54%),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8例次(16.82%),慢性排斥反应10例次(9.34%),胸腔积液105例(98.13%),腹腔积液65例(60.74%),假性动脉瘤1例,胰漏1例,胆道感染4例(3.74%),胆道狭窄4例(3.74%),胆漏5例(4.67%),胆总管结石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1991年国际首次报道腹腔镜肝切除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日渐成熟,应用指征越来越广泛,安全性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本文就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做一些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猪肝细胞在三维立体培养系统 (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中的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情况 ,探讨肝细胞的生物活性与培养时间之间的关系 ,找出在该培养系统中生物人工肝的有效肝功能支持时段。方法 用体重 5~ 8kg健康杂种小猪作为肝细胞供体。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肝细胞 ,将分离计数好的肝细胞悬液 ( 5× 1 0 7~ 1 0× 1 0 7·mL- 1 )注入中空纤维管内间隙进行培养。定期对肝细胞的活性、形态、生长情况及功能表达 (白蛋白合成 )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猪肝细胞在中空纤维管培养系统内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良好 ,能够在长达 35d的时间内保持活力 ,并呈现一定的生长规律。结论 该系统培养的猪肝细胞在第 5~ 2 5天的范围内能够达到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要求 ,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生物人工肝在该有效使用时段内可随时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分析肝移植术后正常及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使用Philips Secura螺旋CT扫描仪对5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检查,CT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腰3椎体下缘水平,对比剂1.3mL/kg体质量,注药流率2.5mL/s,延迟时间30、60、120s。对拔除T管后出现胆管并发症患者使用Philips Gyroscan NT1.5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使用GE Advance Lp/Lc数字血管造影机,经股动脉穿刺进行肝动脉造影。结果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移植肝下积液及右侧胸腔积液,门静脉伴行影像4例,肝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胆管吻合口部位狭窄1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胆瘘4例,肿瘤复发4例。结论CT、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和数字减影(DSA)可以清晰显示肝移植术后血管、胆管并发症及其他少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临床出现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组PTDM发生率为36%(24/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剂量、术后葡萄糖补充量、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30 d内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结论移植术后糖尿病是肝移植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减少PTDM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肝功能指标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 ,从侧面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及治疗的时机。方法 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 38例 ,观察其肝功能指标中的BIL T、BIL D、ALT、AST、ALP、TBA、ALB、GLB、A/G的变化 ;动态观察了中期和晚期重型肝炎各 1例几次人工肝治疗前后BIL T、ALT的变化。结果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中的BIL T、BIL D、ALT、AST、ALP、TBA明显的下降 (P <0 .0 1) ,而血清白蛋白明显上升 ,球蛋白水平有所下降 ,白球比例均有明显上升 (P <0 .0 1) ;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不同 ,中期重型肝炎患者血清BIL T和ALT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 ,而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呈胆酶分离现象 ,虽每次治疗后血清BIL T水平明显下降 ,但随后出现反弹 ,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 ALSS治疗后肝功能有明显改善 ;ALSS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 ,而晚期重型肝炎较差 ,对于重型肝炎应尽早应用ALSS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肝解毒颗粒对四环素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保肝解毒颗粒大、中、小剂量组、甘利欣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以相应剂量药物灌胃5 d,然后以四环素灌胃造模。对肝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并对肝细胞超微结构进行立体计量学测定分析。结果模型组线粒体、异染色质Vv及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δm明显降低,常染色质和脂滴Vv明显升高;保肝解毒颗粒可明显升高线粒体、异染色质Vv及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δm,降低常染色质和脂滴Vv。结论保肝解毒颗粒可使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显著改善,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