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差速转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无人地面车辆,介绍了差速转向相比于传统转向轮转向的一些优势,并对差速转向进行了简单的运动学分析.差速转向消耗的功率大,提出通过调整悬架装置改善转向效率,并对车辆悬架调整前后的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3.
推土机的新型差速转向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CAT 公司推土机上最近采用的新型差速转向机构进行了全面地探讨和分析.内容包括:运动分析、力分析、功率分析和效率分析;差速转向机构的设计方法及其参数的确定;优缺点分析及其在履带式机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在转向系和悬架运动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利用自然坐标对多刚体系统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并用这一方法模拟了某货车转向系运动学特性、转向轮侧倾转向特性及某轿车麦克弗森式悬架运动学特性,研究了某货车板簧悬架与转向系在直线行驶和弯道行驶时的垂直干涉与制动干涉。  相似文献   

6.
四轮转向车辆运动仿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汽车模型的运动方程,给出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与前轮转角的传递函数,并根据四轮转向车辆的控制策略进行运动学仿真。阐明四轮转向车辆与前轮转向车辆相比的优势,并提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汽车有史以来,都是用偏转轮转向.其实,偏转轮转向汽车的结构设计隐藏着三大不安全隐患,它们是: a.偏转轮转向汽车结构中的自由轮和半自由轮(后述),以及偏转轮的多个定位结构,是汽车操纵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转向操纵传动路线中过多的连接间隙滞后,对瞬息万变路况反映较迟钝,又增加了一分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应用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大功率履带推土机差速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由此得出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决定了推土机转向的方向,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速度决定了推土机转向半径的大小,同时说明了差速转向机构具备转向轻便、转弯半径小、不需维护与调整的优点.结果表明差速转向技术比传统的转向离合器-制动器式转向技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电动轮汽车为汽车转向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运用了差速助力转向系统,在可以实现转向灵敏和转向路感的完美结合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汽车转向系统的能耗,解决了转向系统机械结构复杂的问题,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动力转向技术。文中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考虑车身侧倾的3自由度汽车转向系统模型,并对差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转向路感分析,通过在Matlab中建立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各个参数对路感的影响,得出了影响路感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对其轮毂电机的转速控制和转向性能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文章在阿克曼转向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阿克曼转向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对前轮转速进行控制。将改进前后两种模型得到的车速结果与CarSim中相同工况下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改进后的转向模型在车辆中低速运行时,前轮转速能很好的满足实际转向要求、实现车辆的平稳转向。这说明,笔者提出的基于阿克曼转向原理的改进模型对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转向控制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微型车的前悬架转向系统,利用ADAMS/Car模块进行双轮反向跳动和转向的耦合试验,分析了运动特性和弹性运动特性参数,为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转向横拉杆的弹性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某轿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对于操纵稳定性的稳态特性,采用了ISO4138标准,在车辆行驶100 km/h下的固定圆周转向规程来进行评价;对于瞬态操纵稳定性特性,则采用ISO7401标准中方向盘扫频输入的响应特性来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转向横拉杆的弹性与轿车操纵稳定性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如果弹性横拉杆刚性过大,则需要1个较大的转向传动比以弥补其不足转向特性。因此,在汽车设计开发中,必须将转向横拉杆的弹性特性和转向传动比综合平衡考虑,两需要很好的匹配才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车辆半主动悬架与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协调车辆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基于底盘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的综合模型,对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运用二次反馈法和PID策略分别对悬架的可调阻尼和转向系统的助力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集成控制情况下,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均优于悬架或转向单独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整车姿态是轿车的重要参数,它是造型设计必不可少的输入条件,同时也反映了车辆的通过性能。结合某车型,首先理论分析影响整车姿态的相关因素,并进行悬架实际揉度的计算,最后通过实车测量验证该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formulates a new direction in vehicle dynamics, described as coupled and interactiv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Formalised procedures and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An analytical consideration, which explains the physics of coupled system dynamics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dynamics of a vehicle, is given for several sets of systems including: (i) driveline and suspension of a 6×6 truck, (ii) a brake mechanism and a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of a drive axle and (iii) a 4×4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and driveline system.

The article introduces a formal procedure to turn coupled system dynamics into interactive dynamics of system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in interactive dynamics of an active steering and a hybrid-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unit is presented and analysed to control pow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drive axles of a 4×4 vehicle. A control strategy integrates energy efficiency and lateral dynamics by decoupling dynamics of the two systems thus forming their interactive dynamics.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运用ADAMS/car软件对某微型轿车悬架系统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使用ADAMS/Insight以轮胎横向滑移量、主销偏距和四个车轮定位参数为设计目标对悬架的结构关键点进行了优化分析,使该悬架的运动学特性更符合理想设计值。  相似文献   

17.
随动式悬架转向原理及操纵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孔辉  殷承良 《汽车工程》1997,19(6):322-324,341
本文简要介绍了随动式悬架结构。通过对其中的橡胶悬置块结构与功能分析,揭示了其中随动转向特性原理,并初步揭示这种特性对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种悬架结构也有县于汽车平顺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A fully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ly inexpensive vehicular model is presented.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rigid body models, the vehicle's sprung mass is modeled as a (nonlinearly) deformable body. The formul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is based on a continuum theory known as the theory of a Cosserat point. These equations largely preserve the relative simplicity of rigid body dynamics but incorporate deformable features. The ease of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permits the simultaneous simulation of vehicle and collision dynamics of multiple vehicles and highway objects.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a Cosserat point is summarized and its general application to vehicle and collision dynamics is illustrated. A three-dimensional collision algorithm is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small closing velocities (negligible residual crush, elastic rebound). The novel model is compared to standard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9.
EPS与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模糊集成控制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的汽车整车主动悬架和EPS动力学模型(包含转向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等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利用车身姿态的变化动态地调节主动悬架控制器和EPS控制器的输出,实现了对EPS和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进行了仿真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集成控制显著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整车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悬架和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