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船闸的通航问题至关重要,泥沙淤积严重将会导致航道水深不足,影响通航。针对犍为船闸下引航道及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采用平面二维泥沙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泥沙淤积成因,提出改善航道泥沙淤积的措施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受枢纽下游河床地形及引航道和口门区边界条件影响,形成大范围的回流,泥沙淤积范围和厚度较大;采取改善措施后泥沙淤积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由于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特殊的水流结构,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是影响河流船闸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三维水流的结构特点,开发了可高效高精度模拟该区域水流结构的完全三维非静压数学模型,对其水流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消除回流和归顺口门区航行水流的角度,提出了可有效减缓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的工程措施,为枢纽通航运能提升和船舶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尹崇清 《水运工程》1998,(12):35-38
渠江风洞子枢纽是以航运为主、结合发电的枢纽工程。本文结合模型试验成果,论述了船闸上、下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船闸引航道平面布置及泥沙淤积对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条件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工程措施。该研究成果已被设计采用。  相似文献   

4.
徐金环  李国臣 《水运工程》1994,(6):28-30,49
依据江西某枢纽船闸模型试验研究成果,提出引航道导堤采用不等长布置形式,是减少凸岸边滩船闸泥沙淤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郝品正  王志纯 《水道港口》2004,25(Z1):75-78
以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通航技术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论述弯道河段航电枢纽平面布置原则、导流堤结构型式优化,以及船闸引航道泥沙淤积特点和减淤措施。  相似文献   

6.
三峡坝区河势在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三峡坝区泥沙淤积后河势的变化及对船闸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分析了建坝前后的河势特征,阐述了坝区上游引航道口区和连接段的水流条件及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红 《中国水运》2010,(9):26-27
文中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对三峡船闸试运行与正式运行期间上下引航道水流条件及泥沙淤积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三峡船闸引航道水流运行及泥沙淤积规律,并根据规律制定航道维护措施,保障安全、高效通航。  相似文献   

8.
李帆  乾东岳 《水运工程》2021,(4):116-123
桃源枢纽船闸位于江心洲洲尾,中水期枢纽两侧同时泄流,船闸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段存在横流和泥沙淤积等碍航问题,有必要通过工程措施予以解决。采用定床水流和定床输沙试验,研究不同中水期整治方案下,船闸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水流泥沙条件。结果表明:1)左侧疏浚区能有效平衡右侧疏浚区的侧向引流作用,疏浚区宽度越宽,河段横向流速和泥沙淤积量越小。相较于直立墙结构,斜坡式石笼坝导墙能够有效避免末端回流的形成,进一步减小口门区横向流速和泥沙淤积。2)沿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左侧布置疏浚区,疏浚宽度等于1.5倍引航道宽度,疏浚底高程26.44 m,同时采用斜坡式石笼坝延长左侧导墙200 m,可较好解决中水期河段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河段年际、年内来水及来沙不均,具有水大沙大、水小沙少的特征;水库维持正常蓄水位的时间达97.8%,径流量占多年平均的89.6%,输沙量占多年平均的90.3%。利用全沙物理模型研究了枢纽坝区河段泥沙输移及防治措施,提出近坝段上、下游护底,船闸下游引航道右侧利用基坑弃土兴建长导堤,下游引航道左侧兴建弧形透空导沙堤等泥沙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郝媛媛  薛晶  张明 《水道港口》2013,(6):513-517
文章以株洲航电枢纽和长沙综合枢纽为例,分析了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和非共用引航道的布置特点以及航行区段的划分问题。采用三维水流数值模拟和船舶操纵数学模型研究手段分析了株洲航电枢纽和长沙综合枢纽坝区河段的航行条件及船舶进出闸会遇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线船闸船舶安全高效的航行会遇方式及航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淤泥质海岸泥沙运动及进港航道回淤强度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连云港进港航道为例,应用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淤泥质海岸的泥沙运动及航道回淤问题。鉴于进港航道回淤量是当地海域潮流、波浪、泥沙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采用年平均含沙量场进行回淤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连云港7万吨级进港航道的年回淤强度,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所介绍的研究方法可以合理地描述含沙量场特性以及计算进港航道回淤量。  相似文献   

12.
水口坝下水位治理工程是无闸低坝枢纽,不能控制洪水、调节泄流位置,无论上游来流量高低,对下游引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均较大,本文针对其水流运动特点和泥沙淤积问题,利用水力学原理与泥沙运动理论,创建了隔离水流、切断泥沙流路的技术方法,通过增设隔流墙、拦沙底坎和优化靠船墩布置等工程措施,较好地改变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有效地阻止了泥沙淤积。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引航道内的水深、流速等通航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于泳 《港工技术》2013,(3):9-10,13
唐山港京唐港区20万t级进港航道是在我国粉沙质海岸上建成的最大规模的人工航道。针对本港区20万t级进港航道前期研究、设计和建设实施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如航道选线、主尺度设计、防沙堤口门布置、航道13门段的泥沙骤淤和横流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本工程的成功建设对在泥沙运动机理较为复杂的粉沙质海岸上建设高等级航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万军  李太春  张伟 《水运工程》2012,(7):156-160
为了减小航道维护的工程量,减少台风期所造成的损失,开展洋山深水港区进港外航道台风期适航水深研究。通过对航道及其附近浅滩底质及浮泥样品的密度、盐度、颗分分析,并进行航道沉积物的沉降特性试验、流变特性试验以及泥沙起动试验等内容的研究,提出洋山港区航道的适航密度,并应用SILAS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系统成功获得了适航水深测量成果,在淤泥质港口的水深维护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在研究淤泥质海岸航道回淤时,通常仅有近岸含沙量的实测资料,而外海含沙量较难获得。为此,建议可以利用实测的航道淤积、近岸含沙量等资料,根据刘家驹的航道回淤计算公式,近岸率定淤积系数,反推外海泥沙含量,据此进行航道回淤预测。经过连云港7万吨级进港航道验证,计算的航道回淤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拟建的连云港15万吨级航道回淤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切实可行,计算结果合理可信,可以作为相似条件下航道泥沙回淤计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温州海域研究与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温州海域水动力泥沙研究进展情况和主要的开发情况及相应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岸滩稳定、沉积过程、潮汐、潮流、泥沙、台风风暴潮、卫星遥感等的研究及温州浅滩围垦工程、瓯江南口工程、航道整治工程、30万t级航道工程、大、小门岛围垦工程、乐清湾港区工程等开发工程。  相似文献   

17.
粉沙质海岸泥沙具有易起动、易沉降、密实快的特点,对港口航道维护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双导堤布置形式来降低港池航道的回淤,是射阳港区进港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关键。采用模型试验对不同堤顶高程下港区进港航道的泥沙淤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堤顶高程在平均高潮位附近可在工程造价和减淤效果两方面均取得较好的结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船闸导航建筑物透空形式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船闸引航道导航建筑物采用透空形式,可以调整口门区的流速分布,改善不良流态,减少口门区泥沙淤积,达到改善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婕 《港工技术》2009,46(2):10-12
根据漳州港古雷港区码头泊位的初步规划,分析古雷港区的风、浪、流、泥沙运动等条件,论述航道开挖的可行性.确定航道布置方案。考虑航道开挖后的冲淤演变分析、通航条件、航道工程量等因素,对航道轴线布置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最佳航道轴线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结合三重嵌套网格模式,就冀东南堡人工岛附近海域的潮流及泥沙场进行模拟。人工岛工程前、后的潮流场变化表明:由于人工岛及引桥对水流的拦截作用,人工岛后沿及引桥两侧流速减小,人工岛前沿则随着过水断面束窄,流速有所增大。同时,在挖沙池附近,由于局部地形调整,水动力条件在不同位置变化情况稍有差异。此外,泥沙冲淤演变验证了水动力条件变化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在水流流速增大的区域发生冲刷,而在水流动力减弱的区域则发生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