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航海技术》2013,(3):21
近些年,油价高企不下,船舶燃料费增加;全球性经济危机,而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IMO今年1月1日起已限制国际航行船舶二氧化碳排放,2025年前将分阶段减排3成。据此,日本造船业不惜淘汰落后产能,各造船公司转向汇集节能技术,研发环境负荷低、技术含量高的"环保船",其能效可提高2~3成,将来甚至可达到5成,一些船型已开始接受订货。  相似文献   

2.
聂育仁 《水运管理》2014,36(9):10-12
分析2013年重点监测海洋船舶和内河船舶的油耗总量、单位油耗,对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海洋运输不同船型和内河货运船舶的不同船型进行监测,分析不同船型、吨位的油耗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不同船型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干散货船,应加快淘汰老旧船舶,调整船舶动力结构;对于油船在货源充足的情况下,大型化更有利于油船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3.
《世界海运》2017,(3):8-14
2016年全球造船市场形势延续低位运行。年内全球新船价格、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船东订单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希腊等主要航运大国,船型以大型散货船和大型油船为主。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中日韩三国错位竞争格局,年内韩国和日本造船业在主流船型领域与中国造船业展开激烈竞争。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7年全球造船市场整体需求仍然不足,主要造船企业寄希望于研发绿色、智能船型吸引或牵引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4.
刘斌 《水运管理》2005,27(4):15-15,35
从对我国目前造船订单外流现象出发.通过对船舶投融资政策的探讨,得出中国造船业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调整船舶投融资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正航运业遭遇寒冬,造船业也不能独善其身。2016年,受新船价格持续走低、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船东频繁改单、船企开工不足、融资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我国船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去年船舶业整体陷入低谷,大面积亏损成为行业遭遇"寒冬"的真实写照。但即便如此,行业内仍有中船重工这样的企业,积极淘汰产能、推进  相似文献   

6.
邢丹 《中国船检》2013,(1):38-41,116,117
"穷"则思变,造船业在境中寻找"变"法。2012年留给人们太多纠结的记忆,航运企业亏损的消息不绝于耳,订单荒、倒闭潮此起彼伏,中、日、韩造船在逆境中再度演绎三国大战。在传说中的末日之年,究竟谁能决胜于生死线上?"穷"则思变,造船业在境中寻找"变"法。  相似文献   

7.
《船舶工程》2009,31(3)
2009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明确了支持船舶行业健康发展的八大政策措施:即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努力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  相似文献   

8.
《世界海运》2016,(3):1-7
2015年全球造船市场形势较为严峻,新船价格以及全球新船完工量、新船接单量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年内全球船东订单总量较去年有大幅缩减,现有订单中,以油船、集装箱船居多,散货船订单量明显减少。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中日韩三国错位竞争格局,年内韩国和日本造船业在主流船型领域与中国造船业展开激烈竞争。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全球造船市场整体需求仍然不足,主要造船企业寄希望于研发绿色、智能船型吸引或引领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数字     
《中国远洋航务》2010,(4):12-12
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扩张,我国造船产能已超过6600万吨,而2009年全球新接订单量的总和也只有4219万吨。其中我国新接订单2600万吨。在世界造船需求进入周期性调整的形势下,我国造船业面临极大的产能过剩压力。  相似文献   

10.
谢予 《世界海运》2014,(2):24-27
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已经缓慢复苏,但仍存在阻碍。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全球海运量保持稳定增长,BDI等主要海运指标显著回升。下半年全球新船价格开始上行,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进一步增加,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稳居全球首位,进一步领先于韩国和日本。年内产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全球造船业发展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安飞 《中国船检》2007,(6):34-37
2007是中国造船业继续扩大战果的年份。继上一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之后,中国造船在2007年第一季度承接新船订单量占到全球份额一半以上,再次品味到收获的甘美。但是,在一片财源滚滚的美好憧憬中,中国造船业既欣喜又彷徨,造船产能过剩、未来船价回落的种种忧虑无时不在敲打着造船人的心门,中国造船的利润时代究竟能够走多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机电设备》2006,23(5):I0001-I0001
配套业成为对外合作重要领域 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需要一个同样强大的船舶配套业作为支撑。据国内最新调查,目前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为46%,如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包括在内,配套本土化水平更低。船舶配套业未能实现与造船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造船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未来五年,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将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造船     
《中国船检》2004,(7):49-51
发展造船业首先要满足国内市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日前表示,中国造船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旺盛的中国航运市场需求面前,现有国内造船能力严重不足,为此,中国发展造船业,首先是要满足国内市场。陈小津介绍,因长期以来严重缺少大型造船设施,中国的造船能力  相似文献   

14.
《船舶工程》2009,31(3)
2009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了<船舶工业调整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明确了支持船舶行业健康发展的八大政策措施: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努力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  相似文献   

15.
造船业的注意力逐渐从干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船等主流商船转移到作业船舶上,后者主要服务于海上石油开采业。仅仅15个月之前,造船业尚深陷生产深渊不能自拔。近几年,造船厂的产量一度创历史高点;如今,随着全球造船业的产能明显放缓,这个行业似乎即将实现软着陆,产量水平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本文是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的分析文章,将2011年12月与2013年3月的数据进行比较,揭示了造船业的巨变。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造船产量出现惊人增长,成为当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中国制造”的船舶产品得到世界市场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我国新接船舶订单更是稳居世界第一,几乎占全球近半份额。从目前来看。全球造船业和我国各大船企手持订单巨大,我国船企交船期有的甚至已经排到2012年。庞大新船订单面前,我们怎样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造船市场调整的影响,规避行业风险防范未然?如何在变化莫测的高成本时代降低造船成本?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以来,我国在一系列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制造上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太集装箱船关键技术已经突破,并获得了4艘船的定单;由我国制造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发动机也已经开始装备船舶,中国的大型船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心脏”;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并制造的粤海跨海铁路船已经“上岗”工作。去年1—10月份,我国两大船舶制造集团新承接的订单中,高技术船舶占到总订单量的608%,比前年同期增长了438%。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张相木说: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船型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主力船型要不断优化,包括VLCC、集装箱船、散货船、游船等等,在国际上形成一批品牌,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要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优势的、高附加值的船型。  相似文献   

18.
陈春满 《中国水运》2010,334(8):29-30
产能过剩、国际航运萎缩是当前我国造船业面临的最根本问题。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称今年全球的造船产能有2亿载重吨,中国产能占到了8000万载重吨。本文针对修造船业"后危机时代"普遍存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投入降低现象,认真梳理跟海事密切相关的风险事项,探索提升风险预控能力的管理思路,以期更好地保障水上安全。  相似文献   

19.
船舶配套工业发展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惠芬  曹友生 《船艇》2004,(4):35-37
我国造船业经过“九五”时期实施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技改步伐和进行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十五”开局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喜人形势。特别是在国务院领导关于“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重要指示的鼓舞下,两大造船集团和地方造船业都加快了发展步伐,2001、2002、2003年我国新船完工量、成交量、手持船舶订单量连创历史最好水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航运业迎来寒冬,受此拖累造船业也陷入困境,我国造船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因此,我国船企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扩大国内需求、化解产能过剩。有业界人士预测,我国未来5年时间内,五成造船企业将会消失。技术含量低、污染高的造船企业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抱团发展的高端造船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