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夏利型轿车制动系统常见的制动不灵,制动踏板过硬,制动器发咬,制动跑偏,制动时抖动和震颤,制动噪声,驻车制动效果不好等七个方面的故障。  相似文献   

2.
汽车制动系检修后一般都要做路试,此时由于制动系的技术状况不一定符合要求,在制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制动跑偏、制动距离延长,甚至制动无效等情况,这样会使制动非安全区扩大,有时会因路试制动而发生事故。因此,在路试制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3.
提起制动间隙,大家都知道这是指制动摩擦片与制动鼓(盘)在未作用前的间隙。制动间隙的大小对制动踏板的作用行程有最直接的影响。制动间隙过小,容易引起制动器过热、制动过于敏感……等缺陷;制动间隙过大,则会造成制动踏板作用行程增大,有可能出现“多脚制动”,使制动安全系数下降。因此,在汽车制动系统维修中都非常重视制动间隙的正确调整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压制动系统常见的故障如制动不灵,制动跑偏,制动拖滞,制动不稳和制动失效等,提出了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汽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汽车的制动负荷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频繁停车的市内公共汽车上、山区行驶汽车上和下长坡时,制动负荷过大的问题更加突出。若这些制动负荷全部由行车制动系统来承担,就会造成制动鼓和制动摩擦片过热,从而造成制动效能下降,甚至制动能力完全消失;使制动摩擦片和制动鼓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使汽车的使用成本上升,维修工作量加大。为解决该问题,在现代汽车上加装辅助制动系统。  相似文献   

6.
鉴于传统电子液压制动系统连续制动易产生"热衰退"现象,结构缺陷导致的制动响应慢,制动系统与电控系统衔接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杂自动机模型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首先分析集成制动器制动时的工作特点以及不同情况下对应的工作模式(纯电磁制动、纯摩擦制动以及集成制动),并确定3种制动模式的切换条件,通过逻辑门限算法将其实现。根据制动时车辆既具有连续运动状态又有离散状态的混杂特性,使用MATLAB/Stateflow建立基于制动模式切换系统的推广自动机模型,并根据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对3种制动模式切换进行试验,验证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最后选取车辆制动初速度为28 m·s-1的直线制动工况,分别在高附着系数(0.85)以及低附着系数(0.3)的路面条件下,通过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和制动系统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汽车混杂理论模型以及优化方法在在低附着系数(0.3)路面条件下,集成制动方法较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缩短5.12%的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0.3 s;在高附着系数(0.85)路面条件下,集成制动方法较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缩短5.66%的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0.2 s,能有效提高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7.
制动是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制动信号灯在安全行车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汽车制动信号灯的作用是汽车减速行驶或者要停车时,作为汽车制动的警报信号,用以提醒后面的车辆驾驶员应保持行车距离,以免造成汽车追尾撞车事故。其工作过程是:在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时,制动灯开关触点闭合,把制动灯电源接通,制动灯点亮工作。当驾驶员松开踏板时,制动灯开关触点断开,切断电源,制动灯熄灭。若制动信号灯出现故障不及时排除,将危及行车安全。另外,就目前汽车的制动灯而言,由于只反映汽车制动的有无,而无法判断制动的强弱,因而很容易出现误判,加之制动信号断线警告灯装置不够完善,为此有必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策略一般是固化的函数曲线,由当前车速直接确定出再生制动转矩,并未考虑 制动踏板开度这一因素,驾驶员的制动感觉较差。为了衡量驾驶员的制动感觉,提出了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的概念, 即驾驶员以不同制动踏板开度在不同初速度下进行制动。在采用电- 液复合制动与只采取传统液压制动时,二者所得出 的制动加速度和制动距离分布的差异情况,差异越小则代表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越好。在AMEsim 和simulink 软 件联合仿真环境下,建立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模型和电动汽车整车模型,通过引入制动踏板开度修正系数对再生制 动力矩进行标定,提出了一种基于制动效能一致性的制动能量回收转矩的控制方法。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取得与 传统液压制动系更为接近的制动效能和制动感觉,同时较现有并联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的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了5.9%, 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玉东 《汽车运用》2004,(11):38-38
制动效果差诊断方法为:①踩制动踏板,如踏板不升高、无阻力,应检查制动液是否缺失,制动分泵、管路及接头处是否漏油,总泵、分泵零部件是否损坏。②如将制动踏板踩到底,制动效果不好,连续踩无改善,踏板逐渐升高,可判断为制动系内有气体,应排气。③连续踩制动踏板,能回位升高,制动效果有所改善,为磨擦片与制动鼓间隙过大,应调整或更换。④连续踩制动踏板,位置能升高,有下沉感,应检查漏油处。⑤踩下制动踏板,位置很低,再踩,位置不能升高,感觉发硬,则总泵有堵塞,应消除。⑥制动踏板高度正常,既不软也不下沉,但制动不良,则为磨擦片与制动鼓间隙过大或有油污。  相似文献   

10.
汽车前轮制动跑偏,会给行车安全和轮胎使用寿命带来危害。有些制动跑们严重的汽车,在紧急制动时,汽车会急剧摆向一侧,甚至调头180°,直接危及行车安全。汽车前轮制动跑偏,主要是两边车轮制动不一致所致。尤其是其中的一侧车轮制动器较灵时,使两前轮或倒动器不同时工作,或在制动时不能同时产生制动作用。一般情况下,故障常出现在制动鼓、制动蹄、制动分泵、制动管路或制动系统中了的其它一些零件上。在对汽车轮毂和制动装置保养、修理或换件后,必须进行试车,发现制动跑偏,要及时进行调整检修。其方法是:调整好制动蹄后(保养和…  相似文献   

11.
1 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是当遇到情况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转速,自动调整制动管内的压力大小,使车轮总是处于边抱死、边滚动的滑移状态;尤其紧急制动,它将断续制动,即制动—松开—制动,以躲避危险。  相似文献   

12.
制动传动系统按传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机械制动、液压制动、气压制动、组合式制动。现代的轿车一般都使用行车液压制动,停车使用机械制动。三菱PAJERO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制动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客车运行述度越来越快,客车的制动负荷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频繁停车的市内公共汽乍上和山区行驶的汽车上,制动负荷过大的问题更加突出,若这些制动负荷全部由行车制动系统来承担,就会造成制动鼓和摩擦片过热,从而造成制动效能下降,甚至制动能力完全消失,这是客车的安全要求所不允许的。另外,行车制动的负荷过重,也使  相似文献   

14.
刘波 《城市车辆》2008,(2):62-64
制动系统在使用中可能发生制动无力、制动失灵、制动跑偏或制动发卡等故障。因此,对制动系统要做到正确使用,经常检查,及时保修,使之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外比较先进的摩托车制动形式主要有三种:传统的盘式制动,防抱死制动及联动制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三种制动方式的制动效果随骑乘者对摩托车驾驶的熟练程度、制动操作方法、心理状况、路面条件等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并且三者制动效果相比的优劣程度也随以上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转变。但从综合的制动效果看,防抱死制动最好,不过它会使摩托车的成本增加1500 ̄2000美元;而联动制动虽比前者的制动效果稍差,但比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液压,气压制动系的制动失效,制动不灵,制动托滞,制动跑偏等常见故障以及真空增压器和真空助力器的诊断及排除方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汽车制动方式目前有盘式制动和鼓制动两种。前期的汽车很多都是前盘后鼓式的,现在莉上市的轿车一般前后都是盘式制动了。因为制动盘在设计中,可以在钢制材质上,作划线和打孔设计,可以有效地散热和清除制动时产生的粉末,在高速制动状态下,不容易产生热衰退。换句话说,就是保持持续有效的摩擦制动,能给车主带来想要的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驾驶员反映一辆小红旗轿车制动报警灯常亮,但该车制动效果正常,制动灵敏,紧急制动时的拖印也在规定范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发现制动报警灯亮时,不可掉以轻心,首先要检杏制动计能是否下降.制动液是否不足,各管路接头有无渗漏等;若无上述情况,且制动性能良好,则可能是前轮制动器磨损过甚造成的。经拆检证实是前轮制动衬套磨薄使制动报警器的传感器搭铁,造成制动灯常亮,更换制动村套后故障即排除。小红旗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是全浮动钳单缸液压夹紧式,制动钳上装有制动村块,衬块摩擦片与村板制成一体,摩擦片中…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制动系统的快速发展,现新能源汽车多采用两种制动系统:(1)Twobox制动系统,即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电控刹车助力系统IBS;(2)Onebox制动系统,即智能集成制动系统,把ESC+IBS功能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制动系统。文章主要介绍这两种制动系统制动时踏板感觉的差异,有助于驾驶员对制动踏板感觉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一辆南京依维柯40·10客车,采用前盘后鼓式制动系统,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无制动的现象。第l次踩制动踏板,几乎能将制动踏板踩到底,连续快速再踩几次制动踏板,制动踏板的位置逐渐增高,制动效果逐渐变好。该现象原来只是偶尔出现,现在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客车已经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