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作为政治体制的特定功能,是与政治体制的结构特性密不可分的,这在政府推动的法治与德治发展模式中尤其如此。为此,本讨论了法治与德治的发展对我国政治体制所提出的原则要求,论证了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权力制约、司法独立、人民主权、以及有效的官员监督和道德传播机制等政治体制要素对法治与德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包含着承接晚清——“五四”对中国缺乏公德传统反省批判的工作。中国传统血亲伦理的私人关系性、差序等级与权宜相对主义,至今制约着中国公共生活与私人品质的现代性转变。现代公德与私德的分化性、个体人格对公德的自觉承担、以及公德远超出遵纪守法的政治高度的公共关怀精神,是公德建设的三个方面。公私德建设不仅是从伦理观念信仰到行为习惯的教化修养,同时要求相应的公私领域社会体制改革,即实现“公民”必需的权利保障,否则会流于唯心论的道德说教。  相似文献   

3.
文治教化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天下的主要方式,作为一个亦官亦民的祭祀场所,南海神庙在国家事务中扮演了文治教化的重要角色,它的忠君爱国和孝行天下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地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独具特色的岭南民俗民风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出发,从法治和德治的起源、内涵、功能和作用等方面,论证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辩证关和实行法德并举时于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现法德并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方式必然取决于其它历史背景和国情,在中国,由于传统伦理法文化的特殊性,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纯粹的法治并不完全适用,而只能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能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教育中,为了减少失误、提高效率、追求规范化教学,需要继续认识实施传授知识、培养情感的科学规律.建立起广义教化的置信度原理模型,即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探讨.借用数理统计的置信度概念,对课堂教学的细部环节进行分解分析,提出广义教化的置信区间与传授精准度的关系.以教化、广义教化的实例映证,易于理解和接受.作为教法的科学化归纳,可在教学活动中帮助自省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伦理的主体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转型致使社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两种强势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经济至上主义在商业技术社会中得以确立。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受这两种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伦理在道德主体层面遭遇了困境。劳动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企业责任意识缺失,政府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惟有破除经济至上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摆脱这些困境,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包含跨越议题的规范性原则、各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为制度支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共生理性的国际制度、基于多边主义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多种路径参与国际制度改革,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形成引领效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国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持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9.
"增长不等于发展",为了"增长"而"增长",唯GDP总量及其以"高增长"为特征的"增长主义",其逻辑看似积极合理,但并不能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增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主要矛盾。中国已为"增长主义"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与社会代价。因此,解构"增长主义",是为了让"增长"回归合理、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保证未来中国"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国际社会种种"去增长"思想理论及其运动对"增长主义"的解构是不彻底的。"文明发展"对"增长主义"的逻辑、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的解构,对于引导中国在可持续的健康增长中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重建中的政治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资本与政治的相关性入手,着重分析社会资本构建的两种模式,社会法团主义和国家法团主义。在比较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如何构建社会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政治化怎样削弱重建的努力。文章认为,在威权主义体制内,通过国家力量来构建社会资本,不可能实现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实施这一方略的社会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法治和德治的伦理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德"、"礼"为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把"性相近,习相远"视为仁政、德礼教化的理论基础,强调重德礼、轻政刑,反对不教而诛。道德教化是一种精神的约束和激励力量,它是调节以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诸种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并使之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手段。孔子的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并维系其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起源论、文化类型论,文化复兴论、文化传播论及汉字与中西论等方面,对活跃于五四前后的东方文化派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从整体上看,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表现出反思新文化运动,批判西化主义,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因应世界文化对话,及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三大时代特色,是当时国人文化自觉与民族觉醒的深刻反映,但同时,亦存在忽视文化生,盲目自大与虚骄等缺陷。  相似文献   

14.
人 驾驭主义的人好胜,有自信。有能力,精力充沛。在工作中不仅努力,且对自己,对职责,甚至是对公司的把握都很准确,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在生活中,驾驭主义的人娱乐生活丰富,且挑战性高,是魅力四射的一群人。 家 在家中,驾驭主义的人并不一定是完美的,却是幸福的,不仅可以把握工作,同时可以把握爱情,使家中永远弥浸着温馨。 车 驾驭主义的车,操控好,动力好只是最基本的,空间要大,因为驾驭主义车主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会在车上携带很多运动装备,故障率要很低,因为在人迹罕至的戈壁中,车扮演着坚强伙伴的角色。 驾驭主义就像鸡尾酒,变化无穷的酒色背后有着时而激烈时而温和的味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德治”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归功于这套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性。爱民、富民、教民是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己、善政、用贤是其实现该理论的方式和手段,上述一切均是为了实现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体系为基点,论述了道德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时代性与传统性、职业性与公共性、先进性与广泛性、“德治”与“法制”的关系,认为全面的、科学的、多层次的把握道德自身建设中的几个理论关系,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是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语境中的东方是西方所制造出来的一个神话。东方主义是一种权力认识论,它试图用东方与西方二元区分的概念模式塑造一种有利于西方的东西方关系,从而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东方主义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种族主义和化帝国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释欧洲统合问题的诸多理论中,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是唯一因专门研究欧洲统合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功能性领域的合作可以扩溢到政治性领域,从而实现政治统合,并逐渐形成超国家权威机构。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关于扩溢基础、动力、机制、进程、目标与战略等问题的分析都极富建设性和启发性。但是,扩溢理论对于功能性领域与政治性领域的线性区分,对扩溢必然性的贫乏论证,对各国政府重要作用的漠视,及其对政治精英的过分强调却又使它遭到了其它理论方法,特别是政府间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批判与评述《历史的暴政:中国危机的根源》,展开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自我认识,特剐是中国的困境和现代性危机的认识。丈章首先从方法论角度来审视该书,作者断定,对于将中国作整体性危机的判断根源于文化主义方法论是个根本性错误。这种方法论片面地将中国的历史书写和汉语作为危机的最为重要的渊源,从而得出完全倒置的结论。文章在驳斥简纳的“中国历史观”之后指出,简纳按照民族一国家模式解读中国的危机时,颠倒了危机的根源与危机的表象关系。作者认为,民族~国家的危机不是产生于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这一无数社会共同体的常态,而是产生于民族一国家这一导源于欧洲帝国及其崩溃的政治模式本身。在文章最后,作者指出,简纳关于克服中国危机的动力因素(以城市对抗乡村、以沿海放逐内地、以开放抵制封闭、以资本主义市场取代国家的控制),忘记了讨论高度的权力集中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探讨中国的困境与现代性危机不能够越过构成危机的社会条件,这也许是中国危机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受其影响,我国新时期学理论具有关学化倾向,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对于推进我国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