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变动回水区航道整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毅  王义安  于广年 《水道港口》2007,28(4):250-256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变动回水区河段年际、年内来水及来沙不均。定床模型试验提出了变动回水区河段航道以整治为主、疏浚为辅的整治原则,整治建筑物高度丁坝取0.5 m,锁坝取1.2 m;变动回水区上段整治线宽度取300 m,下段取200 m。经动床模型多方案试验比较,推荐方案满足III级航道标准,但变动回水区上段产生累计性淤积,河床普遍发生淤积抬高现象,使航深变浅,航行条件恶化,若要达到III级航道标准(航深1.7 m×航宽70 m×弯曲半径500 m)约10 a时间进行清淤。  相似文献   

2.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试运行以来,福姜沙北航道(福北航道)维护疏浚量大,航道维护疏浚与通航的矛盾较为突出,而福姜沙中航道(福中水道)呈冲刷发展态势,具备进一步拓宽的基础。针对福中航道拓宽至420 m方案是否满足代表船型安全交汇的问题,开展船舶操纵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工况下船舶交汇的安全距离及航迹带宽度。结果表明:洪季和枯季大潮涨急流条件下,福中航道420 m航宽方案可以满足15万吨级及以下船型双向通航。  相似文献   

3.
急弯河段水流流态复杂,船舶过弯所需的航道宽度要远大于直线段航道宽度,也大于一般的弯区河段航道宽度。根据汉江下游马口滩急弯河段船模航行试验成果,总结分析了船舶在弯道段航行时占用的航宽与水流的关系,表明船舶以大致相同的航速上、下航行通过弯道时,上行时占用的航宽比下行时要小的多。流速或流向角越大,船舶的航迹带宽度越大,占用的航宽也越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口滩急弯河段航宽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西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监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是广东省"九五"期的重点建设项目,又是世界银行向中国贷款的第二批内河项目之一.工程包括西江下游(肇庆-虎跳门)航道和莲沙容水道共长258km的航道整治工程,其中西江下游(肇庆-虎跳门)航道按通航3000吨级海轮航道标准建设,航深6m,航宽100m,弯曲半径650m;莲沙容水道按通航1000吨级海轮航道标准建设,航深4m,航宽80m,弯曲半径500m.该工程线长点多,技术复杂,对施工监理要求高.由于建设周期较长,受河道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等因素影响,设计变更较多,合同管理工作量大,本文就工程中的监理工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三峡水库消落期和汛期河道恢复至天然状态时,五台梁礁石突出碍航,制约航道发展,亟需实施清礁整治。考虑近期航道建设和远期扩能提升需求,拟定了一次性整体切除清礁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方案整治效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1)工程实施后,清礁区水深增大,过流能力增加。2)局部水流流态明显改善,水流趋于平顺,航道侧横流减至0.25 m s以下。3)4.5 m水深航道宽度在300 m以上,达到了预期整治目标,证明方案合理、整治效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城陵矶—武汉河段的航道水深资源,根据每一水道的河相关系参数对研究河段进行区段划分,并采用稳定航深估算法对不同区段的航道最大稳定航深进行计算,进而确定研究河段的航道最大水深。结果表明:研究河段依据水道河相关系参数变化规律,可自上游至下游分为仙峰水道—新堤水道、石头关水道—簰洲水道、水洪口水道—白沙洲水道区段;这3个区段在98%设计通航保证率流量、航宽200 m下的航道最大稳定水深自上而下分别为6.133、11.268和6.433 m,故城陵矶—武汉河段在200 m规划航宽下基于自然禀赋的最大稳定航深为6.1 m。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福姜沙河段属于复杂的分汊型平原河道,江中沙洲、暗滩交替分布。河床受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在江 面宽阔河段涨落流路分歧,主槽分汊,多处航段12.5 m水深不贯通,宽度不足200 m,是海轮入江的碍航河段。交通运输部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本河段航道建设治理思路为顺应河势,维持分汊型,守护 双涧沙沙体,稳定航槽。利用实测资料为福姜沙河段航道治理目标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分析可知:随着水文年的周期性变 化,河道沙体和汊道及汊道间兴衰更替,给航道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说明了双涧沙守护的必要性;福北、福南水道受岸 线约束,航槽稳定,航深通过疏浚虽能达12.5 m,但宽度很难满足;从河势变化趋势来看,福中水道弯曲度适中,主槽宽 阔,且呈冲刷发展趋势,利于航道建设。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期张家洲水道上浅区宽浅碍航等航道问题,利用最新张家洲水道实测地形建立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开展6 m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方案水流及航道条件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水道达到了固滩守槽、增大南港浅区航槽宽度的目的,能够满足6 m×200 m的目标航道尺度。  相似文献   

9.
内河干支直达运输,往往要跨越多个航区,受航道宽度和水深的限制,分节驳顶推船队和机动驳顶推船队需要中转或多式联运.中小型机动驳运输难以形成规模,载重量小、能耗高、效率低.如湖南衡阳地区运往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紫砂陶、瓷泥、钠长石等需要跨越湘江、长江干流、苏南运河等航段,衡山至苏南运河(以金坛为例)1 656km,其中湘江段运距374km,限制吃水1.8m,最大水流速度1.5m/s;长江段运距1 144km,最大流速2m/s左右,船舶限制吃水2.8m;锡澄运河、京杭运河段(江阴--金坛)运距138km,航宽30~40m,水深2.8~3.2m,船闸一座,桥梁23座,设计最高通航高度4.76~6.74m.该航线货主分散,分节驳顶推船队、机动驳顶推船队无法进入苏南运河,目前都是采用小型机动驳(60~120t)运输,运价高出铁路29%.为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运输效益,我们提出了组成可分解机动驳顶推船队进行运输,即:在干流(或航道条件许可的支流)由一艘机动驳顶推若干艘机动驳编队航行,进入支流(航道、物流条件限制时)各机动驳单独航行,具有机动性、灵活性、节能性和规模效益.可分解机动驳顶推船队船型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工作是基于解决这一运输方式的关键技术而开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江汉平原中部尚无纵贯的高等级航道及长江中游荆江航道迂曲且存在碍航因素、进而制约内河运量增长的问题,为构建和完善地区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规划建设与荆江航道并行的横向高等级航道即荆东运河,作为荆州—武汉的第2航道,并在汉江下游沙洋段与长江中游岳阳段间规划建设将汉江与长江及湘江航道连通的纵向高等级航道即汉湘运河,两运河与现有的荆江、汉江及江汉运河共同形成江汉平原“一纵三横”的航道格局。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比选分析等方法,考虑运河建设条件、功能定位、河道条件、水资源、地貌地质等,提出9梯级线路方案,进而构建沿线运河经济带,实现水路及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航道水运的发展,三级航道数量越来越多,且内河三级航道的通航标准采用60×7m(部分采用80×7m)的通航净空,驳岸口宽通常≥70m,在此条件下一孔跨越水域的最小主桥跨度为80m,航道与桥梁夹角较大时,桥梁主跨需120m甚至更大,在80~120m间系杆拱桥因建筑高度小、施工方案多样、造价经济合理在航道桥梁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珠江水运》2009,(2):70-70
据悉,国家今年将投资10亿元,对长江航道全线重点碍航河段进行整治,长江航道整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据介绍,长江航道正在酝酿长河段系统治理,5个长河段治理工程技术方案已通过专家审查,上报至交通运输部。据了解,系统治理技术方案将长江中下游航道分成5大段进行系统治理,初步估计约有42个碍航浅滩需要整治。  相似文献   

13.
口岸直水道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重点整治河段之一,该水道上段为多分汊河型,下段为长顺直型,且上段又处于弯道和淮河入汇,河段内滩槽变化剧烈,航道条件影响因素复杂,其中,淮河大流量入汇是落成洲浅滩形成的重要原因。采用数学模型手段计算分析淮河入汇对口岸直水道深水航道整治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淮河大流量入汇,使淮河入江口以上三益桥边滩、左汊12.5 m设计航槽内淤积幅度和范围均有所增加,受其影响,落成洲左汊设计航槽内不满足12.5 m等深线的最小宽度较不考虑淮河入汇时有所增加,高港边滩设计航槽内浅区不满足12.5 m水深的航道宽度略有减小,鳗鱼沙右槽下段12.5 m设计航槽内不满足12.5 m水深的航道宽度较无淮河影响时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东江航道整治条件复杂,模型试验研究能够为航道整治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依据。通过坝下游近坝段河床演变、水流条件分析及航道整治模型,研究不同整治方案的合理性与整治效果,提出航道整治推荐方案。结果表明:航道整治设计方案在设计流量下岚派浅滩、横岭浅滩以及观音阁浅滩下游段航道水深大于2.5 m,猛虎跳墙浅滩与观音阁上游段航槽水深小于2.5 m;推荐航槽整治方案,设计流量下航槽沿程水深均大于2.5 m,沿程水位降低值为0.77~2.26 m;各浅滩段局部采砂后,其上游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局部航槽采砂后,航槽水深不满足2.5 m的要求。试验河段为采砂河段,而采砂对航道整治方案的影响较为敏感,东江沥口枢纽坝下游采用航道整治推荐方案,并严格控制河道采砂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船舶过桥所需要的航道宽度,通过建立基于风、流漂移的数学模型,结合我国2011年《内河通航标准》中关于航宽的计算公式,提出船舶过桥所需航宽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顾毅 《中国水运》2006,4(11):23-24
航道宽度的确定是港口建设及维护必须的.以往的港口航道宽度是由<海港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中的公式确定的,由于其中的公式是建立在经验取值的基础上的,因此确定的航道宽度太宽,不利于节省港口水域资源,且在流速大于1m/s时该公式就由于其中的满载船舶漂移倍数n和风流压偏角的值无法确定而失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漂移量的航道宽度算法,该算法适用范围广且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大幅度节省航宽.  相似文献   

17.
牯牛沙水道航道碍航主要是由于过渡段河道宽浅,近年来该河段已实施的一期、二期工程促进了牯牛沙边滩的稳定,但由于牯牛沙边滩高程相较优良时期偏低,过渡段浅区形态宽浅,河床冲淤变化较大,对于6m航道水深,过渡段航槽束水能力不足,且受到三峡工程蓄水后汛后退水加快的影响,浅滩航道尺度难以达到6.0m×200m。  相似文献   

18.
丁晶 《中国水运》2014,(4):275-276,295
针对东流水道西港航道汛后淤积严重,航宽缩窄的现状,提出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在航道边线外开槽疏浚,重点介绍了绞吸船边线开槽的维护疏浚方案以及控制要点,对维护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今后东流水道航道维护疏浚工作提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何艳军 《水运工程》2022,(8):121-128
船舶吨位提高、大型港口作业区发展需要提升长江上游九龙坡—朝天门河段航道等级。为满足这一需求,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九龙滩航道整治方案,使该河段航道尺度由Ⅲ级(2.7 m×50 m×560 m,水深×航宽×弯曲半径)提升为Ⅰ级(3.5 m×150 m×1 000 m)。分析工程实施后的效果得出:1)九龙滩滩段整治后航道尺度满足设计要求,航道条件趋近一般航道,航宽足以正常会让船舶。2)彻底解决了九龙滩滩段弯曲、狭窄、水流急的状况,水流由以前的泡漩状态改善为现在的稳流状态。3)船舶明显更易控制,通过弯道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0.
《水道港口》2014,(6):608-612
通州沙河道分为东西两水道,是长江下游典型的分汊河道。东水道岸线资源利用几近饱和,拟通过疏浚等工程措施开发西水道以增加深水岸线资源,需研究西水道疏浚尺度。首先计算原工程方案实施前后河道分流比;其次,研究在西水道布置单向航道的可行性,计算不同单、双向航道尺度对于西水道河槽容积和分流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工程航宽356 m方案对东水道分流比减幅较大;在工程河段布置单向航道办法可行,航宽180 m时东水道分流比减少0.5%以内,可以较好地平衡西水道开发和东水道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