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揭示的理论。本文借鉴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评《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同一著作拥有风格迥异的译本,每个译本都满足了不同读者群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批评能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做出一个更全面、深入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方的文学翻译中,虽然译者的身份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从文本和译著的角度来说译者兼具几重身份,他是文本的读者、阐释者和评论者,是译著的作者,也是文本和译著两者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选取分析美国意识流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译本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旨在唤起对译本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重视,推动文学翻译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符号象似性原则运用于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握原文篇章象似性表达特点,使之再现于翻译文本之中.以杜甫五言诗《梦李白》之英译为例,具体操作中可从顺序象似、对称象似以及隐喻象似三个视角入手,以保持原文显性与隐性特征,在实现“形式创作”之同时,再现原诗的风格与神韵.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质,文学翻译活动事实上是一种再创造。但是再创造也是有限度的,本文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翻译为例探讨了读者接受是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英文翻译中原作与译作为出发点,从原作与译作两者的体裁与风格、文化内涵与意想、社会与历史等几个因素浅述了文学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论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从而表明文学翻译对于译作者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某些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问题。研究认为采用归化或异化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必探讨其在文化翻译中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将历史上科学进步视为一系列“革命”的结果,成为西方科学哲学界非常时髦的潮流。其实这只不过是观察角度或表达方式的转换。这种转换当然不无益处,但将每一个科学进展都描述成一场革命,最终只能消解“科学革命”本身。  相似文献   

9.
10.
在英汉对比分析中,关于“呼语”的翻译与篇章语用功能的研究尚处空白。文章澄清了英汉语言中“呼语”的概念界定,在理论上达至Ij全新的认识,并通过英汉语料分析、位置转换、功能对等转换和特倒分析,对英汉呼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模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进一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语用能力,启发英语口语教学中呼语的功能在不同意义交流中的语用效果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从2006年12月11日起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作为规范外资银行的主要法规,新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外资银行的本地注册、人民币零售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方面作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从法条层面看,这些限制规定似乎符合世贸组织有关服务贸易审慎监管的规定,但是从法理层面分析,特别是结合我国具体的入世承诺和其它的法律规定,这些限制措施的审慎理由并不充分,很容易受人诟病并招致其它世贸组织成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成功地塑造了夏娃、秀拉、奈尔等生动的黑人女性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及其各自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文章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这三位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对黑人女性解放运动的潜在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平等保护原则的物权法含义做了分析,认为平等保护违宪之争尽管源自于理论上的误解,但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公有制的两种财产所有权如何纳入物权法、适用物权法规则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按照物的性质区分权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使相同性质的财产权利适用平等规则、受同样的保护。基于这一论述,笔者认为平等保护对于不同的财产所有权体制含义是不一样的,两种公有制的财产平等保护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运用上述平等观念下,去政治色彩并物权化为民事权利,因而平等适用物权法和受物权法保护;而对于个人而言,平等保护的核心问题则在于如何限制政府滥用公共利益,侵害私人权益。  相似文献   

14.
"六书"是从本源上解释文字,是造字和用字方法的科学归纳;灯谜则是从现象上戏说文字,是对现有文字的艺术演绎。"六书"理论可为灯谜成谜提供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陆芸 《海交史研究》2012,(1):123-126
伊本·白图泰是14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他从摩洛哥出发,穿过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到麦加完成第一次朝觐。后来他又到过东非各国、印度、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等。李光斌老先生翻译的《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是目前最完整的全译本,当我阅读此书时,好象是跟随伊本·白图泰游历中世纪的非洲、欧洲和亚洲。李光斌老先生不仅翻译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而且注释详尽,在考据学上也颇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而缺憾则是,李欧梵未能破解1927年及之后鲁迅的左倾与笔涩的缘由。其原因在:李著过分偏执于《呐喊》中的"独异灵魂"和"文学愿景",忽略了鲁迅人格实际由"启蒙情结"、"现世改良"、"艺术迷恋"三者构成,故没发现早在1925年前后,鲁迅的主要心结已转化为"智庶矛盾"与"文学怀疑"了。这亦说明,鲁迅的左倾始于1925年,而非惯常认为的1927-1928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