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提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进行综合评价的广义效用函数法,以广义效用函数值的大小对各换乘方案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方案的优选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车站换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了国外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枢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的建议,如抛弃已不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落后模式,规划与建设时做到"以人为本",车站换乘的方案设计应早于车站总体设计等.  相似文献   

3.
枢纽换乘是影响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针对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现状,从运输管理层面提出了换乘枢纽的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协调调度管理模式.基于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运营调度协调的内涵、模式及换乘时空过程解析,提出了实现换乘枢纽内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运营调度协调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置相同或成整数倍的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铁路客站的类型以及综合交通系统各交通方式的主要特征.结合相关设计实例,研究了铁路客运枢纽车站和普通城际铁路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航空机场以及其它地面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接驳模式,并提出了综合交通系统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永恒主题,安全运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线路封闭、空间狭小、客流集中、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在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就把运营安全作为首要的目标给予足够重视.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问题.如换乘站的换乘方式,规划上曾流行“零换乘”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很多重要的换乘枢纽节点都集中在一点,且换乘距离追求越短越好.从一些大客流的换乘枢纽实际运营的情况看,短的换乘距离在客流组织和引导方面遇到很多困难,由于没有足够的疏散、缓冲空间和距离,大客流的对冲给运营阶段留下了发生踩踏事故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大型换乘枢纽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上海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现状出发,结合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逐步进入网络化建设新阶段的实际,提出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跑龙套型换乘枢纽建设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几个重要的换乘枢纽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而分析大型换乘枢纽建设对规划、设计、施工及建设、运营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上海轨道交通线网的换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上海市已投入运营的和部分在建的轨道交通线换乘条件的分析,归纳了轨道交通线间换乘以及轨道交通线与其他交通设施衔接方面的经验.对进一步搞好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提出了建议,如:优化线网结构,加强线网连接,合理确定换乘方式,搞好综合研究和建设大型枢纽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换乘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轨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换乘枢纽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信息数据的不完备性,利用模糊聚类对不完备信息表进行完备化,并引入经典粗糙集理论阐释了信息颗粒的含义,构造了信息颗粒;提出了基于粗糙信息颗粒的属性约简算法,建立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评价模型.通过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基于给定阈值的置信度评价规则集.  相似文献   

9.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服务水平评价需求,考虑乘客与枢纽环境的交互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仿真技术的枢纽运营效果评价方法.应用仿真工具对枢纽内乘客的行为进行模拟,得到相关参数的取值;采用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得到评价指标的取值,用以分析和评价轨道交通枢纽运营的效果.采用该评价方法对北京地铁宣武门站的评价结果为:地铁2号线换乘4号线的乘客最大换乘时间较长;4号线站台楼梯口和扶梯口的乘客平均拥挤程度最高;4号线站台区域的设施能力更容易趋于饱和并呈现乘客滞留倾向;4号线换乘2号线的乘客平均换乘时间对客流规模的适应性较强,2号线换乘4号线的乘客平均候车时间对列车接续的适应性较强.实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客运一体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探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布局、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客运一体化的换乘布局、无缝换乘和票制协调。提出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应注重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客运一体化”——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以常规公共交通为辅,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紧密衔接。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走向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更加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和网络化。随着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研究,探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技术特征及其规划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标准。 研究方法:通过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及城市轨道交通在技术特征和客流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三种轨道交通方式在功能定位和技术特征方面的异同,借鉴国内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提出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 研究结果: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和技术标准等方面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之间,在采用的技术标准方面应更接近于城市轨道交通标准。 研究结论:为了我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除加强行政区内各层次交通规划编制外,同时应加强区域范围内各行政区相关规划的协调,整合区域内各层次轨道交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发挥区域交通的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尺度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进行协调性分析与评估,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协调与优化的重要基础。通过选取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提取了运营协调决策中的共性需求,构建了适应运营管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协调性评估指标新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开发了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协调性评估系统,可以对点(车站)、线(运行线)与面(运行图)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以北京市实际路网运营情况为例,在10 s内完成各项指标计算,计算结果得到了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与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专家认可,可以为列车运行图进一步优化编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具备一定客流效果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针对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客流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基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体系的梳理,指出影响客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规划预期的一致性、相关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轨道交通自身服务水平及交通衔接的配合性,并基于此,从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及交通需求适配性、沿线用地开发同步性、轨道交通设计及实施的人性化、交通衔接一体化以及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型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能资源配置是提升服务品质与系统效益的关键.在分析网络系统复杂性和换乘衔接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协调的理念,将换乘枢纽作为疏解冲突、均衡运能的节点,建立以换乘等待时间最短为目标的网络列车运力衔接模型.设计基于协调层次、偏好导向的递阶循环协调算法,获得协调优化的运营方案,探讨了协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实际城轨交通网络为例求解,比选多方案的协调性,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可用于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应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预导向作用的观点: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适应客流需求与引导城市发展相结合,并形成健全的客运交通网络体系,使建成后的城市交通体系整体结构趋向合理,之后城市轨道交通将引导客运交通体系的发展.结合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协调性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过程中对线网与城市形态之间协调性分析主要限于定性分析的情况,通过本文的研究提供量化分析手段,有助于构架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研究结果: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中位点与城市重心的吻合度、轨道交通网络分形维度与城市分形维度的一致性指数、轨道交通与城市人口在方位上的相似度3个量化指标。基于这三个定量化指标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的综合协调指数,确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协调性量化分析的方法,并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为例,分析了4个预选方案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协调性。计算结果显示4个预选方案的综合协调指数分别为0.7829、0.7778、0.6908、0.7849,表明预选方案四与城市形态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特点和需求,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辅助决策与应急平台.按照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建立3级递阶的系统结构,通过标准化的接口技术实现多源异构信息的交互和融合.以监控信息衍生支持分级分类预警、行车监控分段关联转换即时定位、线网动态客流分析等关键技术为基础生成共享信息源,为轨道交通换乘站运力协调、交通枢纽接驳疏散、应急状态下的资源调配等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了专业化的信息共享和多种通讯传输的软硬件与业务的应用集成.工程应用表明,平台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与应急管理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存在与上位规划不符、建设规划项目执行过程中方案随意调整、与其他交通方式不能衔接协调、规划用地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与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上位规划协调、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的论证、加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交通一体化工作、加强轨道交通及相关设施用地控制、强化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与运营之间的各种不协调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引出运营前置理念,并阐述了该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对设计单位与运营单位配合的重要性。从换乘节点设计、列车编组数量设计、车站设计以及引导标志设计等方面对有无运用运营前置理念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运营前置理念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相互协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外综合交通枢纽集疏系统工作的顺畅与否对于枢纽乃至城市整体的交通运输具有重要影响。以城市对外交通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轨道交通方式在枢纽集疏系统中的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作为综合枢纽集疏系统的骨干,仍有上升及改善的空间;衔接方式、步行距离等衔接设计因素,收入水平、户籍所在地等乘客特征,显著影响轨道交通对集疏系统客流的吸引力;通过优化票证服务及指引服务巩固现有主体客群,利用提高时效性及舒适性的措施争取目标客群,推广轨道交通车站与对外枢纽的一体化设计与统一管理等措施,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对集疏系统客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