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Y型沉管灌注桩异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用AutoCAD求解Y型桩截面几何特性的方法,通过移轴及坐标变换证明了Y型桩截面任意1对形心轴均为其形心主轴,截面对任意1个形心主轴惯性矩相等。分析了Y型桩截面的4个独立变量(外接圆半径、模板弧度、开弧间距、夹角度数)对Y型桩的几何异形特性的影响,并根据周长等代与面积等代的原则对Y型桩、方桩和圆桩的几何特性进行了对比。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从增大桩侧表面积、减少混凝土用量的角度来看,Y型桩优于方桩,方桩优于圆桩。现场试验结果表明:Y型桩承载力随桩侧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尽管反拱曲面存在摩阻不均匀发挥的特性,但未发现其异形摩阻弱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申嘉湖高速公路桥头软基处理Y形沉管灌注桩新工艺介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Y形沉管灌注桩是一种异形沉管灌注桩,通过本次大面积工程应用获取了较好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工艺参数,进一步检验了桩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桩筏基础中X形桩侧阻和端阻的分布,基于模型试验,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桩筏基础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得到了等面积筏板下,不同桩数和桩位的X形桩侧阻和端阻分布随荷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面积筏板下,X形桩桩筏基础轴力分布受桩位、桩数和所受荷载的影响:对于角桩和边桩,这种影响体现在轴力绝对值的大小、沿深度增量的大小和正负;对于芯桩,这种影响仅限于轴力绝对值的大小和沿深度增量的大小;相同面积筏板下,X形桩桩筏基础中桩数、桩位和荷载值对侧阻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都较大;随荷载增加,主要受力桩由角桩和边桩,逐渐变为芯桩。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5,(5)
通过对路堤荷载下现浇X形桩、PTC桩和湿喷桩复合地基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现浇X形桩复合地基与其他桩型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现浇X形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机理以及和其他桩型加固特性的差异。在高速公路路堤荷载作用下,现浇X形桩较PTC桩有更高的性价比,较湿喷桩有更好的加固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黄晨 《路基工程》2018,(1):20-24
基于桩后土拱效应理论,研究T形横截面抗滑桩(简称T形桩)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ADINA有限元软件模拟,比较T形桩与其他形态横截面桩对滑坡土体位移的影响;分别探讨T形桩横截面后端宽度和前端宽度对桩土载荷比的影响及T形桩横截面高度对桩侧摩阻力分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T形桩对土体稳定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7,(2)
现浇X形桩基础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市政道路等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但对于其群桩相互作用特性研究尚不多见。文中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X形桩和圆形桩的群桩三维模型,并采用现场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引入双桩相互作用系数来定量计算受荷桩和被动桩的相互作用,并且研究了被动桩位置、桩数、桩土模量比和桩间距对群桩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现浇X形桩的群桩效应。结果表明:桩位和桩间距对现浇X形桩群桩相互作用影响较大;桩数对X形桩群桩相互作用系数影响较小。荷载较小时,桩土模量比和桩距对X形桩群桩相互作用系数有较大影响;随荷载增大,桩土模量比变化对X形桩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减弱。现浇X形桩群桩的相互作用远大于等截面积圆形桩,且与等外包圆形桩相似,这对考虑群桩效应进行X形桩基础设计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浇X形混凝土桩是一种新型异形桩,该桩具有节省桩身混凝土用料,施工简便,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在现浇X形桩的研发原理、技术特性以及研究成果现状介绍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现浇X形桩的足尺模型试验成果和单桩完整性检测情况,并对其应用和前景进行了概述,以期加深人们对现浇X形桩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对这一新型桩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主桥采用Y形刚构与钢箱系杆拱、钢桁梁组合结构,系杆拱主跨420m。介绍有大悬臂、不对称三维空间特点的Y形刚构支架法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h形桩的布置形式优化设计研究较少且在实际中多按经验进行,鉴于此,文中以h形桩悬臂段长度及后排桩倾角变化为切入点,采用超静定结构算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某滑坡为工程依托开展h形桩的布置方式的研究。研究表明:排桩有一定悬臂段(h形桩)或前排桩有一定倾斜角度对整个桩身受荷段的受力情况改善明显;h形桩悬臂段长度的比值应控制在0.5~0.8;前排桩倾斜度控制在30°~45°时,h形桩的协调性更好,桩身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扬中夹江二桥Y形墩施工实例,介绍无支架法的深水Y形墩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中国指路标志标准规范修订完善提供参考,针对中国当前标准规范中高速公路互通出口标志形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设计了2种出口标志形式,分别设置在r形和Y形出口,共形成4组设置方案组。通过驾驶模拟实施寻路试验,获取微观驾驶行为数据,以此为基础研究不同形式出口标志的效用。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定义为“出口行动作用参数”,基于行动作用参数选择了强度值、变化率和行动作用位置3个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出口形式下不同形式出口标志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r形和Y形出口,简化型的强度值和行动作用位置均优于国标型,r形出口简化型的变化率劣于国标型,Y形出口简化型的变化率与国标型没有差别。不同出口形式的评价指标效果是不同的,简化型的出口标志有助于增强出口行动作用参数强度值和提前行动作用位置,用于Y形出口综合效果较优,建议简化型作为Y形出口标志的推荐形式。  相似文献   

12.
加固软土路基的现浇X形混凝土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截面几何特性分析和足尺模型试验,从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等多角度研究了现浇X形混凝土桩的力学特性。分析了X形桩截面3个参数对其截面力学效应的影响,并与等面积和等周长的素混凝土方形桩、圆形桩作了对比。结合试验结果,并针对X形桩有别于传统桩型的过度充盈反而削减承载力的特点,提出X形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从增大侧表面积、减少桩身混凝土用量的角度分析,X形桩优于方形桩,方形桩优于圆形桩。足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荷载条件下,与等面积圆形桩相比,X形桩沉降量小、侧摩阻力高;实测极限状态时X形桩承载力比等面积圆形桩提高了32%。  相似文献   

13.
蔡志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8):147-149,158
钉形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土搅拌桩技术,它解决了传统水泥土搅拌桩的诸多问题,具有良好的工程效果。该文简要介绍了钉形搅拌桩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其采用的新工艺保证了桩体中的水泥掺入量,提高了水泥浆分布的均匀性,从而保证了桩身质量,特别是深部桩体的质量;主要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钉形桩单桩承载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钉形搅拌桩单桩Q-s呈陡降型;其单桩极限承载力高于常规水泥土搅拌桩,并随扩大头高度H、扩大头直径D、桩长L和桩体模量Ep的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T形水泥土搅拌(TDM)桩是具有扩大头的变直径搅拌桩,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机理较传统的等直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复杂得多,固结计算也更为困难。为了获得悬浮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计算模型,基于加固区桩-土等竖向应变假设,推导出变荷载作用下悬浮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一维固结控制方程和求解条件。将固结方程和求解条件进行函数变换,利用3层地基一维固结理论建立单级加荷条件下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解,包括加固区、桩间土和下卧层土中的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解答和复合地基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然后,通过与固结度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固结解析解的合理性。最后,利用固结度解析解对影响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悬浮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固结度的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较为一致;悬浮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水泥土搅拌桩贯入比、压缩模量、下部小直径搅拌桩的置换率以及下卧层土压缩模量的增加而增大,搅拌桩贯入比、下卧层的刚度对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扩大头尺寸和刚度的变化对T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土搅拌技术,解决了常规水泥土搅拌桩施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在申嘉湖杭高速公路试验段采用大直径、钉形、双向搅拌的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超过20 m的深厚软土地基获得成功,这一开创性的成果大大拓宽了水泥土搅拌桩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在地质条件和填土高度相近的情况下,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较常规水泥土搅拌桩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基桩完整性分析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反射波法只能对桩射波阻抗变化进行检测,无法区别桩身弹模及模截面积变化对反射波形的影响。完整性分类仅是对桩评价的一个依据,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面值得商榷,为了提高分析精度,对波形进行定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以具体工程项目软基处理为例,比较了常规水泥搅拌桩存在的问题以及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优点。实践证明钉形搅拌桩是一种处理软土地基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的斜交T形和Y形(或统称Y型)平面交叉的竖向设计,对于如何合理调整路脊线及选择合适的标高计算网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整体桥因整体性、抗震性、行车舒适性而被广泛应用。为了能吸纳整体桥在温度、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往复变形,实际工程中其桩基主要采用H形钢桩。为深入研究整体桥H形钢桩基水平变形机理,以某整体桥为背景,开展了传统平衡土压力状态下H形钢桩-土、台后不平衡土压力下的H形钢桩-土以及整体式桥台-H形钢桩-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研究,分析对比了H形钢桩桩身水平变形规律,滞回、耗能和骨架曲线。试验研究表明,不平衡土压力对桩身水平变形影响较大。正负向加载时,HP模型桩身水平变形较为对称,变形规律为沿埋深方向逐渐减小,接着反向增大后减小至桩底为0。对于UHP模型,正负向加载时的桩身变形不对称,其中正向加载时的变形规律为沿埋深方向逐渐减小至0,接着反向增大至最大后减小;负向加载时的变形规律则与HP模型基本相似。AHP模型桩身水平变形规律则较为复杂,其变形介于HP模型和UHP模型之间。研究还表明:HP模型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和对称,而AHP模型的滞回曲线存在显著的非对称;AHP模型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最高,但延性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Pushover法在Y形墩刚构桥抗震性能评估中的准确性,以一座预应力混凝土Y形墩连续刚构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Y形墩刚构桥的三维空间计算模型,进行了Pushover分析,并将结果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Pushover方法对此类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