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CRH系列动车组运用均衡检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CRH系列动车组投入运用以来的运用检修现状,主要从设备能力、作业时间、检修任务、生产组织等方面对动车组运用所的动车组均衡检修进行了技术分析,提出了均衡检修衡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优化动车组均衡检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CRH3型动车组总装车体均衡4点称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CRH3型动车组总装结束后车体的重量力学模型,分析了动车组总装车体的重心分布;采用均衡4点称重技术,检测并调整车体的重量分布,控制车体重量偏差.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当前国内外动车组运用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的影响因素和约東条件,并对城市轨道交通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提出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方法——“出段法”.阐述了此方法的编制过程,同时给出了总接续时间、动车组运行均衡性及动车组利用率等评价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以北京城市铁路13号线为例,验证编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动车组车辆气密性指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气动力学的原理,以德国和法国有关动车组气密性评价指标为例,介绍了评价车辆气密性的时间常数法和等效泄漏孔面积方法的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所建立的分析程序,分别与德国和法国动车组气密值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最后简述了对国内建立有关动车组气密性指标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动车组专项检修项目周期进行了分析,固化了动车组均衡检修内容,制定了动车组实施均衡检修方案,有效提高了动车组检修效率。  相似文献   

6.
按照动车组故障影响程度不同,基于分级、分类原则定义动车组A、B、C、D类故障及其故障率指标要求,给出综合考虑不同类别故障影响的总体加权故障率评价方法,实现了不同动车组间可靠性的定量对比评价;针对动车组各级预防修程,提出整车检修停时指标要求,分析高级修停时影响因素;定义动车组定期检修率、临修率、完好率等可用性指标,结合修...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更高速度条件下动车组能耗水平,研究并提出动车组速度—能耗为目标值的分布规律。通过国内外相关技术文件和动车组试验结果,提出采用动车组在平直道恒速运行时的人均百公里耗电量指标,用于评价动车组由设计制造所赋予的固有能量消耗水平。根据动车组单位能耗构成特点,给出了具体的单位能耗指标计算方法,分析动车组固有属性决定能耗水平的影响因子。以某高速动车组能耗实测结果为例验证其速度—单位能耗分布规律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动车组车体振动加速度是表征车辆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车辆平稳性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实车试验和仿真计算数据,研究不同速度条件下动车组车体振动加速度分布及时频域响应特征,得出了车体振动加速度和出现频次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取了轮对周长、轨道板长度、简支梁跨度等车体及线下基础设施周期性不平顺激励引起的车体振动响应与动车组运行速度的相关性特征。通过平稳性分析,得出了动车组平稳性和舒适度指标随动车组运行速度提升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线路全程舒适性评估和线路方案优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的动车组修程、修制对于保障安全运输至关重要.针对修程、修制的分析评价问题,提出动车组修程、修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并分析动车组修程、修制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确定权重分配,实现综合评价过程.以动车组牵引电机、轮对、盘形制动、减振器、车钩和车窗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动车组设备重要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牵引电机重要度最高,车窗的重要度最低.该评价方法可有效地评价并完善我国动车组修程、修制,为优化动车组修程、修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车组气密性是影响车内旅客乘坐舒适度的重要性能。从动车组气密性的顶层指标展开探讨,分别介绍了4种气密性评价方法,阐述了动车组及其部件的气密性结构和试验验证。根据不同评价方法的相互转化,对整车与部件级气密性能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将货物、车体和摇枕作为1个系统,基于弹簧悬挂装置垂向受力的变化,提出货车垂向平稳性评价指标。运用建立的货车在曲线上运行时的垂向平稳性模型,以C64k敞车为例,研究4种典型装载工况下重车重心高、货物重心横向和纵向偏移量与货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垂向平稳性的关系。研究表明:用作用在每个弹簧悬挂装置的垂向载荷变化判定货车运行的垂向平稳性,可更直观描述货车装载工况对车辆垂向平稳性的影响;对货车的垂向平稳性影响以货物重心的纵向偏移量最大,而重车重心高度的影响最小;计算结果为确定合理的重车重心高度以及货物重心横、纵向偏移量的限制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集装箱运输多箱三维装载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卜雷  尹传忠  蒲云 《铁道学报》2004,26(2):21-25
作为一类组合优化问题,多约束条件下的三维装载问题属NP-hard问题,随着问题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优化算法在求解过程中会产生时间维数灾难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遗传算法,用于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优化具有放置方向、装载顺序、装载质量、装载容积及重心等约束条件的货物三维装载问题,并结合方向及顺序约束采用巧妙的个体编码方法,结合装载质量、装载容积及重心约束构造合理的评价函数。实例计算表明该算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机车重心位置的检测及对调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车重心位置是机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设计和制造中,必须予以检测和控制。机车重心位置的限制,也是保证机车轮轴重调簧均匀的前提。现对机车重心位置的几种检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思路。同时,为使轮轴重分配达到铁道部颁标准,提出了机车重心纵横两个方向偏离允差的概念,以及利用重心高度来平衡轮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车辆重心高度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向重载化方向发展,车辆重心高度将产生大范围变化。我国铁路技术标准严格限制重车重心高度,当重心超过2000mm时,车辆要限速运行。在满载条件下,我国铁路现有的罐车实际重心高度普遍接近或高于2000mm。现以GQ70为例,采用SIMPACK仿真软件建立重车车辆模型,分析在不同运行工况下重心高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速度越高,车辆重心高度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越大,当车辆重心高度在1800mm到2600mm范围内变化时,对横向动力学性能及安全性影响较大,对垂向及轮轨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世界铁路动车组的技术进步﹑水平和展望 (待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世界动车组发展概况.从设计思想﹑交流电力传动﹑转向架﹑车体﹑制动﹑列车网络﹑动车用柴油机﹑动车用液力传动装置和摆式列车等方面,综述动车组的技术进步情况,介绍了动车组最大功率、最高速度﹑比功率﹑比重量﹑轴重﹑加速度﹑减速度﹑燃油消耗率和可靠性﹑耐久性等技术指标,以及达到的技术水平,并展望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指标需综合考虑客运效果、线网布局、线路走向、与城市总体发展的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了涵盖5个层面,12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5个层面分别是城市交通服务、城市空间拓展、居民出行改善、线网自身效率和线网外部效益。同时,对票价票制、交通政策、土地开发、公交衔接和行车间隔等影响效果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确保线路网络效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踏面磨耗及其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运营中的若干列某型号动车组踏面参数进行了跟踪测试,从统计学角度对踏面磨耗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踏面磨耗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等效锥度的影响,对旋轮前后车辆运行平稳性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踏面不旋轮运营一段时间后与标准踏面差别较大,轮轨接触几何呈非对称,而旋轮能有效改善车辆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地铁车辆的重量、重心及轴重和轮重的计算方法,并采用LabVIEW软件对地铁车辆的重量参数进行数据导入、重量计算、重心调节、轴重和轮重计算、结果显示和数据导出,其中计算部分通过LabVIEW中调用MATLAB脚本节点进行编程计算。该程序人机界面友好,计算精度高,便于地铁车辆设计过程中悬挂设备的位置布置及车辆轴重轮重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货车旁承间隙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货车车体相对于摇枕的侧滚运动进行几何简化,导出上旁承下端面位于心盘旋转点之上、之下和上旁承下端面与心盘旋转点位于相同垂向位置时,旁承的垂向位移与车体重心相对于摇枕横向位移的几何关系。在车辆动力学模型中引入侧滚回复力矩和等效摩擦半径,并对心盘进行力学简化。运用多体系统分析方法对货车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侧滚回复力矩可以有效抑制车体由于轨道激励而产生的相对摇枕的侧滚运动;过小或过大的旁承间隙会使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恶化。当车体重心横向偏移量小于心盘半径时,车体重力将产生阻止车体侧滚的回复力矩;反之,车体重力产生的力矩将加速车体的侧滚。过小的旁承间隙会使车体上旁承和摇枕下旁承频繁接触,对车体产生较大的冲击;而过大的旁承间隙又使旁承在侧滚回复力矩不足时不能有效抑制车体的侧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